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位前招生官眼中,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亂象」!

一位前招生官眼中,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亂象」!

導語

我曾經在一所精英文理學院擔任過本科招生主任,那起震驚全美的大學招生醜聞被曝光後,周圍的人都想從我嘴裡知道些內幕,關於富人、名人、賄賂、平權行動…

尤其喜歡肥皂劇般的情節,但沒有人問,為什麼在招生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價值觀?我希望大家知道招生官這份工作的真實感受。

2019年秋季學期錄取率 5.8%。

01

富人的博弈遊戲很常見

你們知道嗎?富人擁有最好的平權機制。比如,「early decision」,比常規錄取要早幾個月,大學很享受「早期決定」帶來的好處,既能保證學生較好的水平,又能保持較高的入學率,但也使常規錄取更變幻莫測。我不喜歡「早期決定」,相信大多數學生也不喜歡,原本可以有條不紊的做準備,現在卻有種 deadline 提前的緊迫感。

能拿到早期決定的申請人往往配有私人輔導,他們大都來自富裕家庭,能負擔起暑假學習大學先修課、前往各地做課外活動、能巧妙包裝個人履歷,他們在大學申請中處於領先地位,更不用為未來的學費生活費擔心。在申請材料上,他們似乎已經為精英大學嚴格的課程做好了準備。

2019年秋季學期錄取率 4.5%。

02

標準化考試比字面上更重要

應該如何定義一位申請人的價值?申請人與大學之間是否有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學生應該表達在大學裡的理想嗎?招生官應該更重視自我激勵、獨立思考、創造力嗎?應該看重學生的社區服務嗎?

從理論上講,招生官會重視所有因素。在實際中,考試成績、班級排名非常重要,但大家表現的好像都不在乎。無論多麼高尚的精英大學,在這個以市場驅動的社會中,有時候理想反而不得不處於次要地位。如果同一所大學 60% 的申請人在高中排名前10%,那你也要與之相匹配。我們知道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可以影響 SAT 分數,但又不能證明 SAT 1440分比 1250分的人更有價值更優秀。

我當招生官的最後一年,有一件事很心碎。一位申請人有深度、謙遜、幽默、幹勁、成熟,但其父母學歷不高,家庭條件不好,她的課外活動、Essay 我很喜歡,但她的分數比學校的中位數低 70 分。

我從沒有如此拚命地想讓一個學生入學,她是那種需要大學高等教育改變人生,並能為社會、學術做出貢獻的人。然後由於分數受限,在招生委員會會議上,反對票以 5:4 獲勝。正如這句話所說「分數高的學生不一定被錄,但分數低的一定被拒」。

2019年秋季學期錄取率 5.1%。

03

有時候學校錄取有性別差異

我當時任職的學校與許多精英文科院校類似,錄取池裡合格的女性比男性多得多,而學校為了在學生群體中實現平等,文化多元,男女比例也盡量保持50/50的平衡,導致一些合格女性被拒之門外。培訓機構 Applerouth 曾對比美國部分大學的男女生錄取比例,一些理工科院校,如: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女生的錄取比例高。而在一些文理學院中,男生錄取率卻要高於女生,例如:戴維森學院、貝茨學院。

另外,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還有另一個原因:體育運動。為什麼精英文科學校一定要有強大的體育項目,沒人能給出一個確切能說服大家的答案。有人聲稱贏得比賽能提高學生的士氣,有人認為運動員畢業後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利潤,未來將有可能給學校捐款…最可笑的是,它只偏袒白人男性,而那些擁有同樣資歷的女運動員仍然遵循傳統的方式,黑人男性運動員則是以提倡校園多樣性為由。

這讓我很憤怒,家庭富裕、父母受過教育,但學習不合格的白人男性,僅僅因為體育天賦就能進入精英學校,好似大學只要錄取了這些學生,他們就能為學校運動隊做出貢獻並創造收益一樣。

2019年秋季學期錄取率 7%。

04

不要盲目相信大學排名

美國高等教育的競爭非常激烈,又極具市場化。大學竭盡全力的從各個方面提升排名,但並不是所有方向都是有益於學生的。家長和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然後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我的優勢和興趣是什麼?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我?在大學裡我最需要的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 Michell Stevens 曾表示,USNews 排名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治理模式。USNews 既非聯邦或州政府,也不是官方監管機構,亦無政府部門的背書。但它事實上已經成為這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監管機構,因為學校本質上依靠 USNews 來了解自身相對其他機構的地位,而家庭基本上已將 USNews 排名作為高等教育市場的指南。

很多大學會為了排名「不擇手段」,像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曾被曝,謊報其錄取學生的考試成績、畢業率、新生保有率、師生比、錄取率以及校友饋贈等多個指標;貝勒大學曾出資讓已經被錄取的學生重考SAT,然後把新考出來的高分成績提交給 USNews;還有學校在提交年度排名數據之後再將一些低分的學生錄取,以避免他們的低分影響自己的排名。

奉勸大家,進入合適的大學比單純進入排名高的學校重要得多,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你最想花時間的地方、學校校風、自己專業領域的教授。多花點時間確定你想從一所大學得到什麼,並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

2019年秋季學期錄取率 6.6%。

05

上大學並不能定義你的未來

我的同事每次都告訴來訪的家長與學生,許多被拒的申請人與被錄的申請人一樣,都是非常優秀的。我從未忘記一位母親分享的故事,她女兒由於被大學拒絕非常難過,難以開解,最後女兒選擇了自殺,這讓我觸動很大。

對於弱勢群體來說,精英大學可能是他們的敲門磚。進入一所精英大學後,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人脈網,其中可能會有醫生、律師、擁有多個高級學位的人等。這也正是平權法案想要改變的,使教育成為真正向上流動的手段,教育應該是公平的,但目前可能與我們的教育理想情況還有一定距離。

我還是想說,大學的錄取並不能反映你作為一個學生的價值,更不能反映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到了研究生階段,你會發現有才華的人不一定踏進精英學院的,就像 GUCCI 的腰帶或 CHANEL 的錢包不會直接讓你變得時尚一樣,學校的品牌並不能代表你的能力。

2019年秋季學期錄取率 5.91%。

06

招生官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招生官這份工作看似很高尚,因為我們似乎選擇了未來的社會差異製造者。但我發現,其實沒有人真正了解這一過程——甚至是招生官本人,我們的目標是評估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聽起來很含糊。少數的招生工作人員卻面對數以萬計的申請者,你很容易在長時間連續的工作中迷失方向。

招生的「理想主義目標」與學校保持排名的「實際目標」相結合過程,就像是推石頭的西西弗斯一樣永不休止。把不同高中的優勢、學生的成就、智力與好奇心、領導素質、性格等聯繫起來,跨越不同地區和經濟背景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

大家將改變社會不平等的希望寄於教育系統,寄於大學招生官身上,我總擔心自己的工作其實在擴大貧富差距,所以發表過很多批判精英大學招生的文章。當招生醜聞爆發後,我最感到欣慰的是,這不再是我的問題了,整個社會都關注到這個問題,未來的精英大學招生過程會有什麼改變呢?我期待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看過來,他們各科成績保持全A的3大秘訣是?
留學黨必看!推薦21款美國最好吃的素食餐!

TAG:美國留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