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過節?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過節?

圖片|傲谷

物道君語:

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許多人對這個節日很陌生,其實我們正在剛剛經歷的端午節就是中國非遺節日。

2009年,中國端午節申報並成為中國第一個非遺節日,申報有一項內容是「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那是端午的源頭,余光中動情地說:兩千年後,你仍然待救嗎?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汨羅江的江神是屈原,所以他們的端午習俗只獻給屈原一人,龍舟競渡為屈原招魂,吃粽子為紀念屈原,戴梔子花寓意如屈原一般心如赤子。

有一種端午,叫汨羅。

我們的端午只有三天,他們的端午玩15天。

每年端午未至,出嫁的女兒就早早包好粽子,拎著雞蛋和包子,牽著丈夫兒女的手一起回娘家。推開門,闊別已久的父母臉上掛著盈盈的笑,因為女兒回來了,端午也到了。

從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汨羅人會沿著汨羅江畔走一走,到屈子祠拜一拜,吟誦屈子讀過的詩句,會為龍舟吶喊助威......

只為紀念一個人——屈原。

只為記住一個節日——端午節。

圖片|謝旺

汨羅江水,是有靈性的龍水。

五月初五,天還沒亮,每家每戶的當家人就已挑著擔子趕到汨羅江,搶在露水未乾之前,舀上最清澈潔凈的江水,稱為「搶龍水」。

龍水搶回來後,一家老老小小必須用它洗臉梳頭,蘭草沐浴,洗盡一身的熱毒與病痛後,才可以活動。一個端午,才算真正開始。

與別處一樣,汨羅人也到田野山坡上採摘菖蒲和采草,一把一把插上家裡的門窗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同的是,在他們眼中,艾葉是屈原的坐騎,他會執著菖蒲做的長劍,把五月的晦氣,夏季的惡毒一一驅散。

若問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習俗的,說不清楚。只知道從爺爺的爺爺那代開始,每逢端午餐菊飲露,只要別上一朵雪白的梔子花,高高興興出門,端午就會變得浪漫而快樂。

圖片|來源於網路

【 魂 · 招 · 屈 · 原 】

趕在汨羅江戰鼓敲響之前,汨羅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們便成群結隊地趕往賽場。而此時汨羅江畔,正舉辦著一場祭祀儀式——打猖。

祭祀儀式開始,打猖人穿著一身通紅的衣服,在汨羅江頭,面對著悠悠江水吹響了號角。他們沒有鑼鼓,只有手持的法鈴和號角,揮舞著跳。

圖片1.2|曦大大256

汨羅人的打猖有幾千年歷史,祈禱汨羅江神,為這一年帶來風調雨順與安康,紀念兩千年前投身汨羅的屈原。

「魂招屈子歸來未,剩有騷風嘆人生」。

圖片|曦大大256

【 龍 · 舟 · 競 · 渡 】

祭祀結束,各里各鄉的龍舟也要開始出動了。

結實的小夥子,帶著香燭、鞭炮和一個生牛皮蒙好的高腳鼓,來到了擱船的河上,燒過香燭,龍舟下水。各人上了船,「噼里啪啦」燃上一陣鞭炮,船頭擂著鼓,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迅速地向汨羅江射去。

不一會,汨羅江上現出了一艘艘龍舟,岸上的人頓時像憋了一年氣似的,喊聲震地。

圖片1.2|中文

江上的龍舟,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硃紅色的長線。船前頭上的人,頭上裹著紅布包頭,只要戰鼓聲響,他們即刻揮舞手裡的小令旗。

鑼鼓也隨即「蓬蓬鏜鏜」敲打起來,龍舟在划槳水手們的「嗨-呼,嗨-呼」聲中,整齊劃一向前沖,沖向終點,追蹤屈原的英烈。

圖片|中文

【 偷 · 神 · 木 】

但他們不在乎輸贏,因為那一條條「龍」,代表著每個汨羅人的心事,每一艘龍舟的主骨,都是一根「神木」。

龍舟賽來臨之前,他們會偷這一根「神木」。白天物色好哪戶人家有上好的木材,夜晚約上夥伴來到主人家裡,趁其不備,猛地將木頭扛上肩偷走,表示這木頭是「龍的主心骨!」

扛木頭的人離開了,「放哨」的人在主人家的門口燃鞭炮,激起主人家的注意。主人家看似奮起急追,其實裝模作樣,跑幾步就停了。

圖片|JCART麇風

因為「偷神木」是汨羅人心照不宣的事,誰家的木頭被偷去做龍骨木,就代表著:「自己家裡要出龍子龍孫啦!」

這是汨羅人的一天。最後他們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屈子祠祭拜屈原,一字一句的念著展板上的《天問》。

偷神木,賽龍舟,祭屈原,他們把快樂與期盼託付給了一個節日。

圖片|阿甘333

一位闊別汨羅多年的網友,再次想起故鄉的端午時,他說:

「 我竟然是如此的深愛,

頭頂的這片天空,

和無數次用雙腳丈量過的土地。

暮色蒼穹,

我百聽不厭,

竟然是建設路的車水馬龍,

汨羅江的汽笛轟鳴。

那頂狹小的帳蓬,

在濕地公園包容了我。

迎著晨曦的酣暢,

些許蹣跚已是歸宿,

本色不褪 ,終身無悔,

原來我以為我不愛了,

可我竟然是一步三回頭。」

圖片|一瞬煙火

有人說,一個節日,只有記住,日曆上那個簡單的數字,才會變得珍貴。但對於眾多的異鄉人而言,節日更意味著一種依戀。

五月的江水,端午的粽子,龍舟的擂鼓聲,節日的種種牽著一顆異鄉的心,所以即使回不去,即使記憶模糊遙遠以為不愛了,只要再次想起,一步三回頭,念念不忘。

這或許就是節日的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字為物道原創,封面圖片來源於「中文」攝,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道 的精彩文章:

漫漫長夏,「苦」才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芒種,最好的生活是忙而不盲

TAG: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