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買手店生意艱難,香港Joyce 4年共虧了2億

買手店生意艱難,香港Joyce 4年共虧了2億

Joyce去年凈虧損約2229萬港元,已經是連續4年虧損

作者 | 周惠寧

買手店模式持續遭遇挑戰,繼10 Corso Como敗走中國市場後,又一買手店陷入困境。

據時尚商業快訊,香港精品買手店Joyce Boutique載思集團於近日發布重組方案,控股公司的註冊地則由百慕達改為香港,未來會以香港作為管理和運營的基地在重組生效後,Joyce Boutique的上市地位將被撤銷,由新控股公司取代,以介紹形式於主板上市,計劃股東將持有同等權益的新公司股份。

圖為Joyce Boutique去年主要業績數據,點擊大圖查看更清晰

在發布重組計劃的同時,Joyce Boutique也公開了去年全年業績,在截至3月31日的財年內,Joyce Boutique收入下滑2.1%至8.424億港元,凈虧損約2229.2萬港元,雖然較上一財年的5740萬港元虧損有所收窄,但已連續4年錄得虧損,共虧損了近2億港元。

期內,Joyce Boutique在中國香港的業務收入下跌2.5%,佔總收入的88.3%,營業虧損收窄至1460萬港元。中國內地部門收入較去年增加7.3%,主要得益於同店銷售的增加,營業虧損為240萬港元,主要受與一商場提前終止租約而產生的和解金額影響。集團與奢侈品牌Marni 的合作股權投資的銷售及毛利率均下跌,虧損為190萬港元。

Joyce Boutique在財報中強調,過去一年集團主要通過豐富產品種類和提升消費者體驗來推動銷售增長,同店銷售也因此有所提升,而整體收入的下滑主要受期內部分門店的關閉影響。據財報數據,2018年該集團的最低租金費用約為2億港元,或然租金則為1679萬港元。

為進一步提升經營成本效益,集團還趁在大中華區的舊存貨變現增加,關閉了1家JOYCE Warehouse店,台灣僅剩的一家Marni門店也於去年8月正式停業。

截至報告期末,Joyce Boutique在全球共擁有34家門店,其中有21家位於中國香港,另有7家Marni門店。該集團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則為6家,包括2家多品牌JOYCE店、1家單一品牌店、2家JOYCE Beauty店和1家JOYCE Warehouse店。

Joyce Boutique由郭志清與丈夫馬景華於1970年創立,主要通過旗下門店發售自營品牌以及Alexander McQueen、Alexander Wang、Balenciaga和DIOR等國際設計師和奢侈品牌的時裝、化妝品及配飾等,於1990年10月16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是香港最早的買手店之一。

2000年,會德豐斥資2億港元買入51%的控制性股權。2003年3月會德豐將所持的股權轉讓予吳光正家族信託,目前持有Joyce Boutique 51.99%股權,而馬景華則持23%股權,為第二大股東。2007年11月19日馬景華、馬郭志清及二人的女兒馬美儀一同辭職,轉任非執行董事,由吳天海接任非執行主席。

除Joyce Boutique外,會德豐集團旗下還擁有高端買手店連卡佛。據福布斯最新數據,吳光正目前身價108億美元,在2019年香港前50大富豪榜中排名第7,不過較去年縮水22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另一家香港多品牌零售商I.T集團的業績表現也不容樂觀。據時尚商業快訊數據,在截至2月28日的財年內,I.T集團總營業額同比增長5.4%至88.32億港元,逼近90億港元,毛利潤上漲5.9%至56.4億港元,凈利潤增幅則較上一財年的37%大幅放緩至2.8%,錄得4.44億港元。

目前,I.T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自創品牌分部,該部門的收入同比增長5.7%至52.19億港元,佔總收入的60.5%,國際品牌收入增長4.1%至33.32億港元,佔總收入的38.6%,特許品牌銷售佔比雖然最小,但已成為主要的增長引擎,銷售額同比大漲33.7%至8100萬港元。

I.T集團在財報中表示,整體業績的增長主要得益於同店銷售的增加和門店網路的擴張,但總成本也隨之增長5.88%至81.2億港元,顯露出時尚零售的艱難,其中售出存貨成本為31.27億港元,僱員成本15.31億港元,租金成本14.81億港元,廣告及宣傳成本2.68億港元。截至報告期末,I.T集團共擁有7760名員工。

實際上,買手店模式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出現在歐洲,但中國內地直到上世紀末才出現買手店業態。自2010年起,歐洲、美國的買手店行業已逐漸衰退,關店和賣身比比皆是。2017年起,買手店模式更到達了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先是巴黎標誌性買手店Colette決定停業,義大利買手店10 Corso Como北京店也於同年關閉,並於本月初正式離開中國內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2010年起中國內地買手店開始激增,以上海為例,2014年上海約有買手店70多家,到2016年約80個新買手店品牌入駐上海,買手店總數接近300家。除了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杭州、成都、重慶、南京等城市也開設了20至50家買手店,大部分三線城市也都新增了1至10家不等的買手店。全國買手店數量達1000家只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計。

對此,有分析師認為從目前國內的零售大環境來看,買手店業態不會消亡,但從商業角度而言,買手店已不是創造利潤和品牌營銷的最佳選擇,剩下的是對傳統的保留、藝術的展示、獨立設計師的剛需。

不過,買手店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身份已經發生轉變,據悉,連卡佛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對KPI的估算方法作出了改革,變為NPS打分模式,這是一種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演算法,除銷量外,考量維度還包括消費者服務、店鋪氛圍等不直接與銷售效率關聯的元素。

有分析認為,未來會有大量百貨、零售業轉型進入買手店這一業態,這一批買手店將主營已成熟運營的的國際輕奢和設計師品牌,拼的是背後的供應鏈和商品資源,是性價比和商品豐富度。此外,能否融合線上線下也會成為關鍵點。

時尚行業正在經歷的變革是結構性的,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發生很大的改變,新技術推動的浪潮不再是個體力量所能抵擋的。眼下實體零售業都在經歷來自線上的巨大衝擊,商業模式本就不牢固的時尚買手店更是變得不堪一擊。與此鮮明對比的,是奢侈品線上零售電商的瘋狂增長。

可以肯定的是,在競爭愈發激烈和消費者喜好多變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消費體驗及更符合細分需求的產品與服務來爭奪更多市場份額將成為取勝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頭條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奢侈品市場仍處在「半山腰」?
增長突然放緩,加拿大鵝股價暴跌逾30%,市值蒸發110億

TAG:時尚頭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