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如何更上一層樓?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如何更上一層樓?

職/業/教/育

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明確了今後五年的工作重點。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部分,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把職業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幾個月來,教育部會同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就高職擴招百萬、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1 X證書制度試點、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產教融合型企業、職業教育活動周等出台了多個政策文件,集中釋放了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紅利。職業教育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頂層設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黃金期。站在這一起點上,如何解決長期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呢?

原文 :《新時代職業教育需要更上一層樓》

作者 |本報記者 尹英

圖片 |網路

01

建構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職教體系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年招生928.24萬人,在校生2685.54萬人,其中,中職學校1.03萬所,年招生559.41萬人,在校生1551.84萬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別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37%、39.47%;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年招生368.83萬人,在校生1133.7萬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別占高等教育的46.63%、40.05%。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指出,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為我國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17年,黃炎培這位中國職業教育的先驅人物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懷著「職教救國」的理想積極探索,拉開了我國近現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之初,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提出「注重技術教育」,並用了十餘年時間構建起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相結合的中等職業教育制度。

改革開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從1978年至1995年,國務院、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促進中職教育結構調整的政策文件,如「關於加強與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等。這一階段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進入1990年代中後期,以中職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方式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對職業教育結構與類型的需求逐步多元化,勢必更需要大力推進高職教育的發展。從1996年開始,我國相繼出台了「職業教育法」「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於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社會對職業人才的素質、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

02

新時代需要大力發展職教

過去幾十年,我們一直在講職業教育,但從未像今年在國家宏觀決策層面把職業教育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為何職業教育如此備受重視?這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職教看職教。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職業教育就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社會就業、百姓的幸福生活都離不開職業教育人才。」「職教20條」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這就把民生、教育、就業三者緊密聯繫到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報告中四次涉及職業教育以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闡述都是在「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部分。在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看來,中央提出應對新形勢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穩就業成為六穩之首,而職業教育正是穩就業的最好抓手。由此可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

然而,天津職業大學原校長董剛指出,職業教育「體量大但不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在今年兩會「部長通道」上說,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一些情況要引起重視。比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高技能人才短缺,求人倍率一直大於2。就是說一個高技能人才有兩個以上的崗位等待他。根據人社部2018年的相關數據,有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3%;高技能人才有4791萬人,僅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9%。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可見,我國高技能人才儲備量與社會發展需要不匹配。全國人大代表王俊峰向本報表示,進入新時代,需要更多有應用能力、能跟市場接軌、能在實踐當中發揮才幹的年輕人。

03

職業教育有待得到更大的社會認同

一邊是國家迫切需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另一邊卻是職業教育高質量人才供給不足。為何出現這樣的矛盾?浙江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吳雪萍教授向本報記者表示,影響職業教育的因素很多,但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的職業教育觀念還很薄弱,在目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中,職業教育得不到應有的社會認同。

職業教育觀念是指對職業教育的思想意識和概括形象,表現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看法和印象。歐美國家職業教育觀念比較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代表Miika Tomi指出,在芬蘭,很多青年人寧願不上大學而選擇職業院校,因為他們通過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可以成長為高端技能人才。德國的職業教育歷史背景深厚,該國公民從10歲左右開始接觸職業教育,形成了以接受職業教育為榮的社會氛圍。美國職業教育理念從學前教育開始貫穿至終身教育。

而在我國,人們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沒有普通教育有價值,只有考不上高中或者考不上大學本科的人才會去讀職業學校,職業教育成了「差生」的代名詞。「我國職業教育理念相對滯後,是因為深受我國重人文學術、輕職業技術,重知識輕技能,重學習輕動手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邢暉教授向記者解釋道。

全國政協委員姜軍認為,把職業教育作為一個層次,而不是一種教育類型來看待,這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這種觀念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質量。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配備普遍低於普通學校,許多地方把職業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後批次錄取;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雖高,但就業質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這些問題助長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久而久之,職業教育質量難以改善,這導致很多行業領域亮起了高技能人才後繼無人的「紅燈」。

04

職教改革關鍵還是「落實」

「職業教育要真正成為一種教育類型,還是要在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徐國慶教授向本報表示。邢暉教授指出,改變傳統的職業教育觀念要靠制度改革,今年開始實施的一系列職業教育制度改革,把職業教育觀念向前推動了一大步。「職教20條」第一句話就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地位取得了重大突破。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一直處於參照普通教育辦學的狀態,從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到師資配備都在模仿普通教育,學科屬性明顯,職業屬性不足。在改革發展目標中再次重申,職業教育要「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這宣告著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參照普通教育辦學的歷史將終結。隨著「類型」定位的穩固,以往職業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說法將不復存在。

「完善職業教育的質量標準,也是制度改革中特別重要的部分」,邢暉教授向記者強調,「沒有標準就談不上質量」,這涉及完善辦學模式、辦學條件、辦學內容等多方面的標準。吳雪萍教授向記者介紹了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國際經驗。教育發達國家都重視制定職業教育的質量指標。2009年歐盟頒布的《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保障參考框架》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質量指標體系,作為成員國測量和評價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的共同指標。該指標體系包括10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

北京師範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長趙志群教授向本報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建立相應的創新發展機制,才能實現質量和效益的全面發展。令人振奮的是,「職教20條」鮮明提出,要「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持續更新並推進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建設和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終身學習研究中心主任盧彩晨認為,這意味著我國職業教育將全面進入「國家標準」時代。但是邢暉教授向記者強調,「這並不意味著職業教育就能一蹴而就」,「關鍵還是落實」。如此,才能「讓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0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西田幾多郎:美的本質應該在何處尋求?
英美「反疫苗運動」:疫苗接種是個人行為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