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公元757年,安史之亂的硝煙已整整燃燒了兩年。精疲力竭的雙方,在橫跨黃河與長江流域間的三條戰線上不斷廝殺。由於各自都具有相當的技術、戰略和資源優勢,所以將戰爭逐步推向了相持消耗階段。

因此,誰能首先從某個局部獲得重大勝利,就可以推動新的趨勢運行。香積寺附近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條戰線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 安祿山

自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爆發以來,叛軍集團與唐朝中央勢力就在橫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袤地域內,形成了穩固的三條戰線。其中有兩條是安祿山掀起叛亂時就安排的既定路線,剩下一條則是唐朝的反擊根本。

唐肅宗繼位的靈武,就是至關重要的朔方鎮核心,也是唐朝反擊安史集團的力量發起點。利用河套-鄂爾多斯高原的國際十字路口地位,可以最快收攏那些分散在邊區的精銳部隊,同時也方便招募外番的客軍助戰。相應的,叛軍以范陽老基地為中心,和朔方鎮形成北部戰線。兩者的爭奪焦點,就是介於彼此之間的河東鎮轄區。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唐朝與安史叛軍直接存在三條戰線

叛軍為了截斷唐朝中央的糧食供給,一直希望以東都洛陽為基地,順著江淮流域東進。但在睢陽被張巡率領的留守部隊擋住去路,形成了原本可能並不存在的第二條戰線。由於唐朝的主要軍事力量都集中在西部與北部,所以叛軍原本認為這路戰事會非常順利。結果,卻在睢陽被拖住了9個多月。唐朝的漕運隊伍也就直接改道長江的荊州,去往玄宗南逃的巴蜀。

最後,唐朝方面一直將反攻的重點放在關中。雖然從純戰略角度來看,叛軍因傾巢出動而讓范陽總部顯得更加脆弱。但王朝政治的正統性需求,讓唐軍不得不優先選擇長安和洛陽。因此,大量的部隊開始從南北兩路集中,形成了原本可能只是牽製作用的第三條戰線。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唐朝最終將長安作為首要反攻目標


國際聯軍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緩過神來的唐朝 開始將四大藩鎮的精兵內調

在經歷了最初的措手不及後,唐朝已經在公元757年完成了全部動員。大批原本不在內地的精銳邊軍,從安西、河西、北庭、朔方的軍營趕到,讓叛軍失去了戰力優勢。同時,唐朝在內地又增設了額外的節度使和軍團建制,期望招募更多人參加作戰。只是考慮到先前在洛陽和潼關的糟糕表現,皇帝與將軍們都對這些新募部隊沒有太大期望。

相比之下,安史集團的叛軍本身也是良莠不齊的大雜燴。在安祿山不斷擴充地盤的階段,他們也以原來的契丹、同羅部隊為核心,四處招兵買馬。由於需要不斷分兵到三條戰線上進行消耗,僅靠原有的范陽基地早就已經獨木難支。但大量的官軍因戰敗或恐懼選擇投靠,又讓發動內部政變的安慶緒感覺可以緩一口氣。在確定唐朝的反攻方向以關中為主後,他們也將相對精銳的力量都集中到長安-洛陽沿線。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安史集團的核心 實際上有很多是收編的契丹部隊

公元757年初,完成集結的唐軍正式拉開了反攻大幕。但各邊區軍鎮之間其實都有不服情緒,彼此之間的協同很成問題。一旦遭遇突如其來的逆風戰,就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潰敗。在這方面,叛軍反而顯得更加團結。他們在清渠之戰中,利用騎兵猛攻唐軍陣線,然後主動後撤吸引對方追擊。最後靠著提前部署好的精銳伏兵,將失去秩序的對手擊敗。

因此,在唐軍籌備下半年的第二輪反攻時,從各地招募了更多部隊加入。為了獲得兵力和戰力上的巨大優勢,除了原有的各地藩鎮部隊外,唐軍還將大量的國際援軍也拉上了戰場。其中既有骨力裴羅可汗派來的4000回鶻騎兵,也有曼蘇爾哈里發派來的4000阿拉伯僱傭軍,以及眾多來自南詔、于闐等小邦的增援力量。他們全部被按照地域區分,調配給安西-北庭、朔方和關內行營這3個集團。這讓唐軍最終擁有了20-30萬人的總兵力,對關中的叛軍形成近乎2:1的數量優勢。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唐軍的反擊與玄宗的西逃幾乎同步


針鋒相對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郭子儀帶著優勢兵力反攻長安

這年9月,號稱20萬的唐軍再次朝著長安進發。為了迴避叛軍的騎兵優勢,將戰場特意選擇在地形複雜的南部山麓,以灃水和大川掩護兩翼。同時,全軍按照舊的建製做了梯次配置,形成前後三條陣線,以便在前軍失利後有足夠的預備隊使用。甚至在每個集團的陣線背後,還部署了自己的第二線支援力量。

鑒於唐軍的數量眾多,安史叛軍也沒有選擇在城內消極固守。在留下必要的守城部隊為,將集中起來的10萬步騎兵列陣長安以南,逐步向唐軍所在的位置推進。雖然自知兵力不敵,叛軍方面還是做了針鋒相對的部署。他們將由契丹-突厥為核心的騎兵布置在中路,以大量的步兵掩護其兩翼。同時,在自己的左翼外圍留下另一支騎兵部隊。準備在需要時發起突襲。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唐軍與安史叛軍在香積寺之戰的布陣

相應的,唐軍以郭子儀親自節制的朔方軍為核心展開。將由李嗣業指揮的安西-北庭兩軍置於第一線位置,輔以于闐、阿拉伯等外番客軍,準備硬抗叛軍的騎兵攻勢。一旦他們的陣線遭遇擊破,還能獲得身後的朔方軍和回鶻騎兵支持。如果叛軍選擇大範圍迂迴身後,也需要先解決招募自南方的關內行營部隊。因此,唐軍在開戰前就已經握有極大的優勢。

但以范陽邊軍為核心的叛亂者,並沒有讓唐軍的勝利來的太過輕鬆。大將李歸仁率領數萬由契丹-突厥-范陽漢人組成的精銳騎兵,首先猛攻李嗣業的安西-北庭步兵。後者作為唐朝中期的精銳部隊,長期戰鬥在西域和中亞前線,對於如何應付騎兵不會感到陌生。他們大體上維持著源自北朝府兵的經典戰法,以前排的盾牌和長槍形成防線,由後方的大量複合弓手進行密集射殺。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傳統的唐朝職業軍 同時裝備長矛與複合弓

但李歸仁的精銳具裝,在衝擊力上甚於西域小邦的輕裝弓騎。在首次衝擊不成功後,立刻後退重組,接著發起更為迅猛的第二輪與第三輪衝鋒。最後,成功擊破了唐軍的前2排盾兵,逼的後方士兵放下弓箭,以隨身攜帶的長矛趕上去填補缺口。

在叛軍騎兵形成突破的同時,兩翼的步兵也及時趕了上來。他們的武裝風格與其他藩鎮的唐軍一樣,在完成初步的火力準備後,使用長矛結陣突擊。也是由於他們的存在,叛軍騎兵在戰線中路有了巨大的活動空間,不用擔心自己的側翼遭到唐軍反擊。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阿拉伯帝國也曾有4000流亡者以僱傭軍形式加入唐軍

與之對壘的除了部分安西-北庭的職業軍外,還有來自於闐的斯基泰後裔和中亞的阿拉伯傭兵。其中,于闐人一直同中原關係密切,是忠誠度極高的番兵部隊。至於遠道而來的阿拉伯人,實際上也很有可能是帝國內鬥的失敗者,因流亡者屬性而戰鬥意志較強。這兩股力量的存在,幫助唐軍一線暫時穩住手腳,但嚴峻的形式並沒有得到改觀。

關鍵時刻,李嗣業親自帶領作為預備隊的陌刀手出擊。這些裝備長刀和重甲的近戰部隊,是在中唐時期開始廣為流行的死士兵種。每當前線步兵陣線出現嚴重空檔,這些人便會被派去進行增援,並順勢策動全線反撲。由於叛軍的騎兵已經陷入同唐朝步兵的混戰,面對突如其來的陌刀是毫無還手之力。李嗣業更是號稱親自斬殺了十多名對方騎手,從而挽救了即將被中心突破的第一線力量。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唐軍步兵的前排盾手與後排陌刀手


迂迴大戰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叛軍步騎兵逐步將唐軍引出原先的陣地

雖然戰局出現不利,安史叛軍並沒有因此而離開潰散。中路的騎兵再次選擇脫離接觸,並引導全軍緩步後退。但他們仍舊會經常調頭返回,以各種仰攻牽制李嗣業麾下精兵的前進速度。但就整體而言,第一線唐軍已經呈現反擊之勢,壓著兩頭的叛軍步兵節節後退。

由於前線的戰局變化,原本位於第二線的朔方軍和第三線的關內行營也隨之移動。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走出了原本精心挑選的戰場,也離開了掩護兩翼的山川河流。這恰恰也是叛軍所期望看到的事情。一直隱藏在戰場東側的伏擊分隊,開始從左路向唐軍右翼發起衝擊。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安史叛軍經常使用騎兵分隊進行埋伏

對於這種叛軍慣用的後退伏擊戰術,此時的唐軍已經有了充分的應對之策。郭子儀在第二線的朔方軍團身後,就特意部署了4000回鶻騎兵。在發現叛軍從自己的右側來襲後,立刻派副將僕固懷恩指揮這些己方陣中最好的草原鐵騎出擊。

作為當時的漠北霸主,回鶻人的騎兵戰水平無疑高過周遭的所有族群一籌。在具裝重騎兵的帶領下,大批游牧戰士很快就衝垮了缺乏武裝的叛軍。之後的追擊中,他們又輕易迂迴到了敵方側後,和安西-北庭步兵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後者在巨大的壓力下,終於因支撐不住而全線崩潰。但因為戰場過於狹窄,讓大部分人沒有空間逃出生天,最終淪為唐軍的刀下亡魂。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為唐軍奠定勝局的回鶻騎兵

戰後,唐軍清點戰果。除了俘虜的20000人外,還斬首60000餘人。安史集團在關中的防務也一戰崩潰,長安被李唐王朝的中央軍順利奪回。因此,香積寺之戰足以稱得上是安史之亂的轉折性戰役。

此前一直多有挫折的王朝軍隊,至此開始在大規模反攻中越來越順。但安史集團也因為丟失關中而使得戰線收縮,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他們還會擁有極強的反擊能力。雙方也將為東都洛陽的歸屬而繼續展開各種較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