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韋應物:安史之亂讓他從紈絝惡少進化成偉大詩人

韋應物:安史之亂讓他從紈絝惡少進化成偉大詩人

文:茉莉花開(讀史專欄作者)

在大唐璀璨的詩詞天空中,從不乏耀眼明星。比如天才少年王勃、駱賓王,瀟洒飄逸的詩仙李白,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佛王維等等。而且,他們大多是從小飽讀詩書,年輕時就嶄露頭角,聲名在外之流。

但這其中有一位詩人,他小時候卻放蕩不羈,是街頭裡巷人人嫌惡的小霸王。在經歷過安史之亂後,才完成了個人生命的成長,從紈絝子弟蛻變成一名胸懷家國天下的愛國詩人。

他,就是韋應物。

1.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從小飛揚跋扈

說起韋應物,他的身世可不得了。他家是長安關中地區的世家大族,曾祖父曾擔任過武則天朝的宰相。

在當時的長安城中,曾流傳過這樣一句歌謠:「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是說韋姓和杜姓兩大望族,門檻可不是一般的高。

在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韋應物,自然是被寵溺慣了。他從小聰明好動,酷愛舞槍弄棒,卻不能安靜地坐下來,認真地學習詩書。

及至少年時期,皇帝要選拔一批貼身侍衛。出生於高幹家庭,又長得高大帥氣的韋應物,自然成了被選拔的對象。

別人要拼盡全力才能達到的高度,才是他的起跑線而已。

15歲時,韋應物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這讓他更加飛揚跋扈,驕橫不可一世。

各位看官可自行腦補一番這樣的場面:一群鮮衣怒馬的少年,耀武揚威地從街頭走過。若有人讓他們看不順眼,輕則一頓痛斥,重則拳腳相加。

他們以欺凌普通百姓為樂,一般人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見了他只能遠遠地躲避。

除了這,關於韋應物的惡劣行徑,有不少還是他自己後來回憶起來深感後悔的,比如:公然窩藏亡命之徒;白天聚眾賭博,晚上四處遊盪,看到年輕美貌的女子,便強行佔為己有。

當地司法機關忌憚於他那顯赫的家世,並不敢拿他法辦。而這,更助長了他囂張的氣焰。

凡此種種,令京城惡少的臭名遠播。

2.顯赫家族,在叛軍眼裡狗屁也不是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沒有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

要不是因為一場叛亂,也許,韋應物的人生就是一個由小惡少慢慢變成老流氓的過程。

可是,一切來得猝不及防。安史之亂打破了韋應物原來驕奢糜爛的生活。

那一日,叛軍突然殺進京城,唐玄宗被嚇得面如土色,倉皇中,帶了愛妃和部分近臣匆匆出逃,甚至都沒有通知韋應物一聲。

那一刻,韋應物才深深嘗到生活的苦水。原本顯赫的家族,在叛軍眼裡狗屁也不是,慘遭洗劫。僥倖保全一命的韋應物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不知該何去何從。

流落街頭的他甚至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昔日耀武揚威的紈絝子弟,在這期間,受盡了世人的白眼。有一個成語叫「雲泥之別」,說的就是他此刻的境況吧。

一天,他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行走,不覺中來到了華清池。但見昔日燈紅酒綠、繁華高貴的溫柔鄉,如今竟是荒草叢生、斷壁殘垣,心頭更有無限的感慨。

回首前塵往事,韋應物深深地為過去的行徑而後悔。為什麼要等到失去以後,才明白曾經的過錯呢?

3.得遇貴人,讓他有機會重返學堂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他黯然神傷、孤獨無助之時,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父輩世交楊開府。

楊開府不但收留了他,更建議他應該重新走進學堂,以知識的力量充實自己的頭腦。而這,恰好符合了韋應物此時的意願。

於是,23歲的大齡青年開始進入太學讀書。

因為年少時的頑劣,他腹無詩書,幾近文盲。相較別人,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

對於這遲到的機會,韋應物格外珍惜,他摒棄了無效的朋友圈,每日只是焚香、掃地、靜坐讀書。

雖然,他參加科考並沒有成功,但他的實力與努力,還是得到了認可。27歲那年,他終於憑藉自己的能力,重新入朝為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4.因為經歷,所以常懷一顆悲憫心

韋應物從基層小吏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學做一個好官。

因為經歷,所以懂得。曾經的苦難,讓他常懷包容仁愛之心。他的仕途,也是起起落落,並不順利。但無論在哪一任上,他都恪盡職守,政績斐然。努力為百姓辦實事,是他餘生最大的追求。

他曾經給友人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因為官場的黑暗以及身體的原因,讓他多次產生過辭官歸隱的念頭。但當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因為貧窮而流亡,於國於民,他的內心都非常不安。所以,又不忍一走了之。

這兩句,流露出深深的憂國憂民的情緒,讓人感動。

為官多年,他依然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晚年,離任蘇州時,竟因為沒錢返京而客死他鄉。

5.他的詩作,奠定他在大唐文壇上的地位

韋應物的詩作,有對安史之亂後社會離亂、民生疾苦的反應,但更多的是山水田園詩,詩風恬淡高遠,清新自然又值得反覆回味。

在網路上,曾經有這樣一句詩火了:「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其作者就是韋應物。

這句詩點燃了人們情感的共鳴。人生旅途,有許多的無奈,但幸虧我還有一瓢酒,可以用來慰藉奔波的生活。

好的詩詞就具有這樣的魅力,它具有一種感發的力量,穿越千年的風霜,依然能熠熠生輝。

接下來,咱們再來聊聊韋應物另一首著名的代表作《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描寫暮春時節景象的一首詩。詩人不愛那千嬌百媚的繁花,卻獨獨喜歡生長於無人問津的溪澗邊的野草。

其實,那自甘寂寞,於孤寂中依然要努力給春天增添一抹綠色的小草,不正象徵著作者本人高標逸韻的風格嗎?

而傍晚因為一場雨的緣故,春潮更加洶湧。在寂靜無人的渡口,只有一葉扁舟隨意的停歇在那裡,更營造了一種曠達悠遠的意境,給人感覺禪意滿滿。

都說「言為心聲」,一個詩人的人格,也早已註定了其作品的格局。在經歷了滾滾紅塵中的繁華與凋零後,依然努力地熱愛生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能贏,全靠收服了這個人!
韓信曹操李世民,理解歷史大佬說的話,腦子都要轉個彎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