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若億萬年前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會出現「恐龍人」嗎?

若億萬年前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會出現「恐龍人」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0.6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所有恐龍物種滅絕消失,該事件為人類崛起、資本主義誕生、互聯網時代的出現……,鋪墊了發展之路。然而,如果事情發生了變化,那顆小行星仍沿著正常軌道運行,地球恐龍繼續存活下來,那麼現今地球會是什麼樣?


  地球會是一個原始、沒有煙霧的天堂嗎?或者恐龍以某種方式進化成更加貪婪的奸商、實業家,恐龍會用煉油廠提煉地球資源,它們會像人類一樣洗黑錢嗎?當然,後一種情況完全不可信。如果這顆小行星從未撞擊地球,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為了找到答案,gizmodo網站邀請多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共同探討研究。

  托馬斯?理查德?霍爾茨(Thomas Richard Holtz) 美國馬里蘭大學古脊椎動物學首席講師


  假設這顆小行星未碰撞地球,以及新生代後期發生的所有其它物理變化(尤其是大陸板塊運動和氣候變化)都與真實時間軸一致,我認為可能發生下面的事情:


  在我們的世界裡,只有沒有牙齒的鳥類在恐龍滅絕時期倖存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鳥類的祖先是恐龍,但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是鳥類。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恐龍物種(有齒鳥類、暴龍、角龍、鴨嘴龍、短尾踝龍等)未在0.65億年前滅絕消失。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恐龍都生活在大約1億年前,畢竟許多在新生代早期出現的哺乳動物早已在現實世界中消失。這一點非常重要,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霸王龍、三角龍和埃德蒙頓龍無法生活到現今,白堊紀時期單個恐龍物種持續時間均不足100萬年。某支恐龍物種不會突然一直持續存活下來,就像「加托里猴(Purgatoriusunio)」與智人的進化歷程對比,「加托里猴」是靈長類譜系最早期成員之一,生活在白堊紀之後的古近紀,歷經數次進化才最終形成智人,同時,新生代交替時期恐龍也會有許多進化歷程。

  「新生代交替期」恐龍面臨了類似「新生代現實期」大型哺乳動物所遭遇的一些小挑戰,大約3500萬年前,地球氣溫更低,更加乾旱,這是由於南美洲和澳大利亞遠離南極洲產生海洋環流變化所致,此外熱帶雨林的範圍也逐漸縮小,取而代之的是灌木叢林地(被草地隔開的乾旱森林)。在我們的世界裡,草食性哺乳動物開始適應這些條件,進化形成擅長咀嚼纖維食物的牙齒,以及較寬的鼻部,可以進食較干、較粗糙的草。同樣的情況也發現在「新生代交替期」的恐龍物種,一些恐龍的鼻子和牙齒出現了進化改變,擅長吃草。


  值得注意的是,恐龍不同於哺乳動物,由於它們一生中能不斷生長牙齒,它們會不斷地脫落牙齒,再生長出新的牙齒。相比之下,哺乳動物嬰幼期僅長有乳牙,成年之後乳牙脫落再生長一次牙齒,它們必須生長出複雜結構的臼齒和門牙,才能適應食用灌木植物。大約700萬年前,灌木叢林地逐漸消失,被開闊的大草原、乾草原、熱帶稀樹草原、草原所代替,這些生存環境已佔據地球主導地位,地球生物開始適應「牧草生活」,導致大量食草動物和哺乳動物的崛起。


  隨之而來的是恐龍世界的最大變化——更新世時期,該時期始於258.8萬年前,地球進入一次更加寒冷的階段,就像歷史上的哺乳動物一樣,地球北部地區的恐龍為了適應生存,必須進化形成蓬鬆的皮毛,對於恐龍物種而言,是生長出羽毛。


  一種可能性情況是,生活在中晚期新生代的恐龍比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恐龍體型更小,這是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減少從而導致茂盛植被數量減少(這將有利於灌木、草叢生物群落)。即便如此,當時仍有一些體形較大的草食哺乳動物(例如:哥倫比亞猛獁和大草原猛獁),所以如果恐龍生活在這一時期,它們也能適應環境氣候,並保持龐大的體型。


  但受到小行星碰撞影響的並不只是恐龍,這是一次大型物種滅絕,導致當時差不多所有的生物都滅絕消失。因此假如0.65億年前小行星未碰撞地球,那麼當時滅絕的所有生物群體都有可能倖存下來,例如:空中飛行的翼龍;海洋中的菊石類、厚殼蛤類生物,滄龍和蛇頸龍;以及陸地上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

  這些生物必須適應新的環境氣候條件,毫無疑問,隨著時間推移,其中一些物種會滅絕消失,但其它物種會一直倖存下來。


  此時陸地大型恐龍物種、海洋滄龍和蛇頸龍繼續生存下來,就像中生代時期那樣,它們抑制著哺乳動物的發展。因此,沒有大型食肉哺乳動物崛起,也沒有大型有蹄哺乳動物,沒有現今鯨魚的進化,它們的生態環境都被大型恐龍物種佔據著。但是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仍會茁壯成長,就像它們在恐龍陰影下生活的漫長時期一樣。嚙齒類動物、兔子、食蟻獸、犰狳、蝙蝠、鼬鼠、鼴鼠、鼩鼱、負鼠、樹袋熊,都有可能出現,但是不會出現馬、鹿、長頸鹿、大型貓科動物、熊或者鯨魚。


  可能還會出現一種群體就是靈長類動物,伴隨著草原逐漸擴張,一些靈長類動物會適應生存環境,逐漸進化成為原始人類。在我們的時間軸上,這些候補原始人類可能可能是從食物鏈底層發展,但是伴隨著進化形成更高等級的智力,學會使用工具,具備協調能力等,意味著不斷進化發展的原始人類能夠倖存生活在這個世界。同時,這些候補原始人類也可能導致世界上大型動物的滅絕,只是這次是恐龍物種,而不是大型哺乳動物。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0.6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碰撞地球,今天也不會有霸王龍、三角龍,以及埃德蒙頓龍,它們都將在數百萬年前消失滅絕。


  邁克爾·羅伯特·拉姆皮諾(Michael Robert Rampino) 美國紐約大學生物學教授,他曾在地球重大物種滅絕科學研究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0.65億年前,恐龍正在持續不斷地經歷著成功進化。氣候正在逐漸改變,但是氣候變化得非常慢,慢到足以讓恐龍適應變化後的環境。恐龍的災難是突然發生的,並且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如果小行星未碰撞地球,會發生什麼呢?恐龍時代同期生活的是夜間活動、全身毛茸茸的小型哺乳動物,它們在恐龍的陰影下生活超過了1.35億年。如果沒有災難性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恐龍徹底消失滅絕,這些不起眼的小型哺乳動物不太可能逐漸進化形成現今體型龐大、多樣性的生物種群。如果小行星未碰撞地球,恐龍可能繼續會進化發展,伴隨著氣候變遷進化為新的、多樣性的物種。一種進化路徑可能導致一種長有抓握物體的上肢、較大大腦的爬行動物,它們可能逐漸進化,代替現今人類的地球統治地位。


  保羅·塞雷諾(Paul Sereno) 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教授


  如果0.65億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沒有滅絕消失,簡單地講,我們人類可能永遠不會進化到問這樣的問題。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首先要講一下0.65億年前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大規模災難性物種滅絕,該事件以一種無法逆轉的方式改變了進化動態和過程,對地球生態系統構成了無法磨滅的影響。

  我們必須明白,如果這顆小行星撞擊在地球不同地點產生的結果會不同,小行星撞擊在富碳大陸架的淺水域概率為13%,而撞擊在開闊海洋,並最終撞擊在海底玄武岩底部的概率會更高,在後一種情況下,物種滅絕是溫和的,有可能一些「非鳥類」恐龍物種可能倖存下來。


  小行星撞擊地球作為一個偶然性歷史事件,促進地球全球範圍性經歷了數百萬年的生態系統進化,這是一段獨特的歷史,一個特殊事件改變了隨後發生的一切。大約700萬年前,也就是恐龍滅絕發生近6000萬年之後,最早的人類學會直立行走,人們無法想像,如果恐龍不受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影響,是否會出現人類進化發展?很可能人類沒有絲毫機會。簡而言之,如果0.65億年前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我們人類永遠不會進化到問這樣的問題。


  阿爾米塔·馬那扎德赫(Armita Manafzadeh) 美國布朗大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生物力學家、古生物學家


  首先,我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無法斷定一顆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恐龍仍能存活到現今!目前我們掌握大量證據表明,鳥類——從孔雀到企鵝,再到火雞,它們都是活著的、會呼吸的恐龍後代。


  所以,即使看到6500萬年我們喜愛的恐龍物種(例如:角龍類、長頸蜥腳類恐龍)發生的進化歷程是非常酷的事情,我並不認為我們還會看到恐龍!我的意思是遠古時代的恐龍物種不太可能原樣地生活到現在,它們肯定會發生一些進化改變,重要的是,當前的自然界已經存在恐龍的一些後代物種。


  我認為猜測其它史前生物仍在地球上生存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像翼龍一樣的飛行爬行動物;像蛇頸龍、滄龍那樣在水中遊動的爬行動物。這些大型生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候已滅絕消失,但它們與恐龍不同的是,現今沒有它們的後代物種。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它們是否能存活至今?我不知道人們會怎麼想,但我不會願意和一群海怪在海水中游泳。


  邁克爾·皮特曼(Michael Pittman) 香港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助理教授


  鳥類是唯一活著的恐龍後代物種,但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更多的恐龍後代物種可能會存活到現在,其中包括反鳥(enantiornithines)。反鳥是中生代鳥類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一種,生來就有羽毛,隨時可以空中飛翔。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至少一些非鳥類恐龍可能會存活至今。想像一下,如果現實生活中會遇到活生生的三角龍、梁龍和霸王龍,你會害怕嗎?


  但是地球上其它生命會怎樣呢?現今我們看到的一些物種是0.65億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倖存者的後代,從長遠來看,甚至一些物種可能受益於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非鳥類恐龍數量驟減使得哺乳動物後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可以說,如果沒有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不可能進化發展到現今的狀況。滅絕事件造成了許多破壞,但也為新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機會,這對於生命進化是非常重要的。


  菲利普·柯里(Philip Currie)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恐龍古生物學研究所主席


  上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國家博物館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博士進行了一項思維實驗,創造了一種「類恐龍」。這是一個實驗模型,是他們重建傷齒龍頭骨和骨架項目的延伸。


  傷齒龍和它的近親物種都是已知腦容量最大的恐龍,它們的腦容量相當於同等體重現代鱷魚的6倍,顯然,所有的恐龍都不是腦容量較小的動物。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恐龍,雙眼視覺朝向前方,長腿擅長奔跑。傷齒龍的第二個足趾非常像迅猛龍,身體覆蓋著羽毛,多種跡象表明,它們比白堊紀晚期其它恐龍物種更「高級」。


  和所有其它動物一樣,恐龍也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最新模型」比之前所有實驗模型都有了較大改進。如果非鳥類恐龍沒有被小行星滅絕,那麼它們的腦容量將傾向於增大、變得更複雜、運動速度更快,並且該進化趨勢一直持續下去,或許傷齒龍會進化成「類恐龍人」。


  長有大頭的「類恐龍人」概念曾對民眾產生較大影響,許多具有轟動效應的科幻故事講述了「類恐龍人」如何統治地球……。羅素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恐龍繼續進化,假設非鳥類恐龍未在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消亡,之後它們將繼續進化。它們可能進化成為高度複雜、長有較大頭部、與人類相似的社會複雜動物。


  當然,不太可能會進化形成像人類的高級恐龍,但不管它們進化變成什麼,很可能恐龍仍然保持它們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哺乳動物仍是在灌木叢中奔跑的小型生物。0.65億年前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清除了障礙,為哺乳動物統治地球提供了機會,如果不是這樣,現今人類還會統治地球嗎?鳥類是恐龍的直系後代,並被正式歸類為恐龍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現存的恐龍後代有1萬多種,是現存哺乳動物的兩倍多。如果未來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類還會統治地球嗎?(葉傾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你相信童年的記憶嗎?雖然美好但可能根本沒發生過
「霍金輻射」理論是正確的!科學家創造微型黑洞證實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