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新《科學》:吃貨的養成,離不開朋友的「安利」

最新《科學》:吃貨的養成,離不開朋友的「安利」


  來源:學術經緯


  吃,還是不吃。這是個問題。


  瑞士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的神經科學家們研究了小鼠選擇食物時的神經活動,發現大腦在這個問題上做出的決定,深刻地受到同伴的影響。他們發現,小鼠與率先嘗鮮的同伴互動之後,開始嘗試過去不吃的東西,而腦中與食物選擇有關的神經網路也發生了改變。這項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學》。


  為了理解食物選擇是怎麼形成的,Christian Lüscher教授與其同事首先利用了一個有味道的動物實驗範式。他們給小鼠準備了兩種「香噴噴」的食物,一種裡面放了百里香(thyme),這是嚙齒動物們天生就喜歡的香料;另一種裡面放了孜然(cumin),是自然情況下嚙齒動物幾乎不會去吃的香料。毫不奇怪,在面對氣味陌生的孜然時,保險起見,小鼠做出了不吃的決定,根據先天偏好更多地選擇百里香。


  接下來,研究者在小鼠群體中訓練了一個試吃者,先給它吃上一頓摻孜然的鼠糧,讓它學會欣賞這種新滋味。隨後,他們讓這隻 「第一個吃螃蟹的」 小鼠和同伴接觸。


  短短半小時的交流時間,試吃者的社交影響力卻非常明顯:到了第二天,與試吃者接觸過的小鼠現在面對兩份加香料的食物時,改變了偏好,對孜然也顯示出了品嘗的興趣。也就是說,在前一天互動時,通過氣味分子,試吃者和其他小鼠之間有效傳遞了關於食物「能吃」的信息。

▲兩隻小鼠經過了30分鐘的交流(圖片來源:日內瓦大學;Credit:Laboratoire Lüscher)

▲兩隻小鼠經過了30分鐘的交流(圖片來源:日內瓦大學;Credit:Laboratoire Lüscher)


  在兩隻小鼠交流的背後,研究者想知道被「安利」成功的動物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過去神經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大腦中被稱為「梨狀皮質」(PiC)的區域負責編碼氣味信息,伏隔核(NAc)的神經元活動性與進食行為有關。但這些腦區之間的神經連接怎麼傳遞嗅覺信息,又是怎麼做出吃不吃的判斷,具體機制卻不清楚。於是,Lüscher教授與同事們採用了多種示蹤分子來標記參與這個過程的神經元,監測它們神經活動的變化。


  他們注意到,前額葉皮層,也就是通常參與決策的腦區,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區域的神經元接收來自PiC的信息,並向NAc投射。當兩隻小鼠交流氣味後,從同伴那裡聞到新氣味的小鼠,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活動出現增強。

  為了證實這一神經網路的作用,研究人員做了進一步的實驗:打斷這個神經網路的信息傳遞,看看會發生什麼。為此,他們採用化學遺傳技術,特異性地抑制了從PiC到前額葉皮層的神經通路。結果,這些小鼠們儘管還是會與試吃過孜然的同伴進行互動,但它們似乎並不能理解同伴傳達的信息。


▲抑制特定的神經通路後,小鼠沒能從同伴那裡學到孜然「能吃」的新信息(圖片來源:Science)

▲抑制特定的神經通路後,小鼠沒能從同伴那裡學到孜然「能吃」的新信息(圖片來源:Science


  「小鼠們轉身離開了孜然。」研究者解釋,「這證明,我們猜測的神經機制對於通過社交來學習是必要的。」


   這個結果不僅說明動物與食物的關係受到了社交互動的影響,研究者認為,從中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更廣泛的與社交有關的學習機制。畢竟,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從群體夥伴那裡學習新信息來幫助自己適應環境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宇宙的膨脹速度比之前預測的要快……
尼斯湖水怪可能真的存在?「水怪」究竟是什麼東西?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