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小的陶器貌不驚人,其實在三千多年前,它曾經影響了半個中國

小小的陶器貌不驚人,其實在三千多年前,它曾經影響了半個中國

在山西博物院有一件鎮院之寶,它就是廟底溝彩陶罐。很多人會表示困惑,這件文物貌不驚人,只不過是普通的罐子,哪怕它來自新時期時代,哪怕它有彩繪圖案,為什麼享受如此的地位呢?新石器時期的彩繪陶罐,其實還很多,為什麼偏偏就是它,被譽為國寶文物?

這要從它的發現地說起,這件文物叫做廟底溝彩陶罐,顧名思義就是在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它在山西省垣曲縣下馬村出土,燒制時間大約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經超過了六千年。它的發現地當時是廟底溝文化,正式名稱叫做廟底溝類型,是仰韶文化的一種類型,跨度非常長,大約有1000年時間。

我們看到這件廟底溝彩陶罐,高約45厘米,口徑約35厘米,腹徑約43厘米,底為15.6厘米。它是以紅陶泥制而成,表面已經做了拋光處理,罐口向外翻,是侈口並且包著圓唇。當然,這些特點,不足以讓它成為國寶,最關鍵的還是腹部上部用黑彩所繪的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

可是,很多人還是會有疑惑,這種類似的圖案,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不是很常見嗎?這又有什麼稀奇的?其實,就是因為其它的陶器上常見這種圖案,所以才被讓這件文物的地位飆升。

原來,在廟底溝類型波瀾壯闊的千年時間裡,圖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過非常明顯的區分。在狩獵時代,圖案大多為動物的抽象模型,在種植業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圖案則變為了植物題材,特別是花瓣紋被廣泛地運用在陶器之中。

在六千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相當高超的數學技能,他們採用等分圓分割法來製作花紋圖案,使得花瓣呈現輪花形;或者採用橫向平行切割法,可以將花朵切成了上下均分的幾部分。但最常見的,還是以直線與曲線構成的曲邊三角紋,這也就是山西博物院中的廟底溝彩陶罐花紋樣式。

這種極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花紋,是廟底溝類型的典型特徵,甚至在整個仰韶文化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帶有濃郁的黃帝文化特點,標誌著仰韶文化最為繁盛時代的到來,並與半坡類型彩陶風格迥異。

更為重要的是,從考古學的研究上來看,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藝術,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狂潮。以豫、陝、晉三省為中心的廟底溝類型,像是龍捲風的中心一般,瘋狂向四周擴散,東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漢,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彩陶,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這個影響甚至跨越了長江,一直到洞庭湖區域,影響到了兩湖地區。還有專家認為,在遙遠的江南,廟底溝類型的影響還很深遠,無論是枝江關廟山遺址、黃岡螺螄山遺址還是安徽肥西古埂遺址,都被打上了它的烙印。

這一件小小的陶罐,也許就是文化龍捲風的中心,也許就是中國各個文化交融的第一次契機。這一個簡單的圖案,也許就是中華民族先民們第一次的文化認同。很多學者認為,就是這種文化情趣上的趨勢,就是建立統一文明的基石,也就是這種陶罐紋飾,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文物剛剛被發現後,就轟動了世界,42年才對外展出一次
失傳已久的奇書被發現,內容顛覆國人認知,被儒家抵制了近兩千年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