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梵林文化-梵韻丹青-唐卡

梵林文化-梵韻丹青-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一幅精品唐卡,需要繪畫很長的時間,畫師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堅持,沒有假期也沒有禮拜天,需要堅韌的毅力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能畫出一副殊勝的作品。

每一幅唐卡都是一場筆尖上的修行,拿起畫筆,行走在佛界的旅程。多麼美的花紋和色彩,多麼慈悲的面相,它的精美超出人們的想像,只要把眼睛在心上,然後把心放在虛空里,哪些苦勞之心就變得無影無蹤。

唐卡作為工筆畫,勾線是最費時間和眼力的一個過程。勾線是用尖細的筆尖勾描畫面的基本畫法,也是藏畫藝術中獨特的繪畫技法。衣服褶皺,面部輪廓,花瓣形狀,山水行雲,變化曲線等都需要勾線來完成。要求人物形象飽滿,曲線中有粗有細。頓挫變化粗狂有力,圓融流暢,包括細畫鼻、耳、眼、口及勾金線來完成。

唐卡的繪製,首先是要從製作畫布開始。

首先要根據畫面的大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折起,將一個叫細的木條製成的小畫框縫合在裡面,增大布的受力面積,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繃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細木畫框的四個邊同大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

此後,再薄塗一層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層塗料干後把畫布鋪到木板或桌面之類的平坦地方,用一塊玻璃或貝殼、圓石、瓷器等光滑的東西反覆摩擦畫布面,直到畫布的布紋看不見時為止。

從簡單到複雜,每一幅唐卡遵循古法度量,造像精準,細緻入微,構圖如法。唐卡的靈魂在於一絲不苟的傳承,絕不允許擅自對造像和布局進行隨意的「創造發揮」,唐卡對佛像的比例、布局、構圖等均有嚴格要求,延續百年傳承,畫師嚴格遵守藏傳佛教儀軌和造像度量經來繪製唐卡。除此以外,唐卡繪製的每一程序都應遵循宗教儀軌,而《造象度量經》更是對每幅唐卡的內容、著色、尺寸都做了明確規定,畫師不得有任何僭越。

打線是按照畫布的大小需要用線條安排圖案,打線是繪畫的第一個步驟。

勾線條用墨色,至今有些畫師不用墨汁構線,而是將楊樹或柳樹的樹樁劈開後燒成的炭筆,一般大幅的唐卡在構圖時,第一遍是用炭筆來勾勒,然後再用鉛筆或碳素筆畫些細節的部位給草圖定稿,構草圖時要拌和適量的膠水,麝香(防腐)調和成汁使用。

構草圖包括:量尺寸、畫裸體骨架、畫衣服和寶冠、畫山水、行雲、花草、禽獸、房屋等背景、畫墨線、擦去多餘的線條。這一工序要求唐卡藝人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佛與菩薩的歷史背景,掌握人物與背景圖案的布局比列。

勾完墨線後,擦去底稿碳畫的線條就可以進行上色的步驟。

唐卡上色所用的顏料傳統上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原料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天然顏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歷經百年的歲月,色澤愈加沉穩內斂。

使用的金汁,或銀汁,都是用24k金箔和純銀研磨而成。

勾墨之後再根據畫面描繪的水泊、河流、岩石、山丘、樹木、雲霧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塗上相應的顏色。一次只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後上深色。

眉眼是唐卡繪製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眉眼開得是否成功。部分老藝人,將開眉眼的功夫當作絕技,單脈相傳,不輕易示人。開好眉眼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預示著一幅唐卡的繪製最終竣工。

唐卡繪好之後,需要裝裱,傳統的裝裱是在畫面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貢夏"可以用各種絲絹製作,其尺寸大小比例是相對固定的。

假如將唐卡寬分為四份,其中左右兩邊的四分之一處垂有兩條彩帶,每條彩帶的寬度等貢夏側幅的一半。彩帶一直垂到唐卡的底邊,彩帶底端呈鳥喙形,叫"小鳥嘴"。當面蓋放下之後,兩條彩帶便垂在面蓋的外面,並和面蓋隔開。這樣可以只把面蓋向上捲起,讓兩邊彩帶直接垂在面畫的前面。在唐卡頂端,兩條彩帶的中間有一條系住上卷面蓋的細繩,待面蓋上卷後用這條細繩把它摺疊系好。細繩上面還有一條布繩用來掛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裝後用布繩把它紮好。

傳統的裝裱也隨著現代家居發生了改變,可依舊不是莊重和虔誠。

唐卡作為藏族文化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有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無論是巨幅的唐卡,還是隨身佩戴的唐卡,唐卡藝術給人的力量永遠那麼強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梵林國際 的精彩文章:

梵林文化-中國四十座露天大佛

TAG:梵林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