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淺談「慢性乙肝患者的自我管理」養肝、護肝,從「我」做起之上

淺談「慢性乙肝患者的自我管理」養肝、護肝,從「我」做起之上

文 · 劉娜;徐光華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病科

肝臟是五臟六腑當中最大的器官,具有解毒、代謝、造血、再生、分泌膽汁、免疫調節等功能,常被成為「乾糧袋子」、「煉油廠」、「加工廠」,可想而知它對於我們人體是多麼的重要。HBV(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DNA病毒,是目前引起肝臟病變的罪魁禍首。感染HBV後,人們往往「談肝色變」,不僅因為其具有傳染性,更因為一旦感染HBV後可能會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勿把健康寄醫家,呵護肝臟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慢性乙肝的自我管理在整個疾病過程中十分重要,患者自我管理的水平和程度明顯地影響到疾病的治療策略和發生、發展及轉歸。

如何自我管理,具體如下:

一、調整心態,釋放壓力

中醫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五種情緒:怒、喜、思、悲、恐。肝主怒,怒傷肝,不良的情緒可使人體的交感神經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肝臟血供減少,不利於肝臟的營養和修復;而且不良的情緒使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不利於病毒的抑制或清除。人長時間精神抑鬱或突然怒火中燒,都會造成肝臟氣血失調。

中醫五行理論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人體的肺、肝、腎、心、脾五個內臟。「肝屬木」,把肝看做成一棵大樹,「木喜調達」,樹木喜歡自由、無拘無束,情感的變化對肝炎患者的病情影響極大。「情志養生」,要想肝臟強健,應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學會制怒,使肝火熄滅,從而肝氣正常生髮、順調,要儘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保持樂觀、平常、健康的心情,正確對待疾病,並樹立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才有利於身體康復。情緒不舒暢時,可找朋友傾訴,及時化解不良情感的影響,切不可憋在心裡,避免傷肝,「善疏則通,能導必安」。肝臟喜歡「和順暢」,因此,對於慢性乙肝患者,養肝、護肝一定要重視精神壓力與心理社會的自我調節。

二、平衡膳食,合理飲食

飲食因素對慢性乙肝的臨床轉歸有一定的影響,建議慢性乙肝患者平衡膳食,即糖、蛋白質、脂肪、水、維生素、微量元素六大營養要素要保持相應的比例攝入。

對於一般患者,飲食應以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有利於肝臟的修復;對於慢性肝炎急性發作階段的患者,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對於肝硬化伴有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的患者,應避免進食生硬、粗糙、煎炸及辛辣等刺激性大的食品,吃飯不宜過急、過快、過飽、過燙,以免誘發上消化道出血;合併肝性腦病時,還應注意限制、甚至禁止蛋白質類飲食(比如各種肉類、豆製品、雞蛋等);有腹水時,應注意適當的限鹽(4-6g/天)。對於慢性乙肝的患者,平素注意不要吃糖太多,飲食的量也不能太多,避免恢復過程中發生脂肪肝或糖尿病,反而加重肝臟負擔。慢性乙肝患者還需多喝水,對於合併腹水的患者,也一般不限水(血鈉

擯棄不良的飲食習慣,切忌不吃早餐、暴飲暴食。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吃早餐的現象普遍存在。有許多人因為賴床或者早上趕著上班而不吃早餐,但其實這樣對肝臟傷害是很大的。

俗話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也即「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大臣,晚上吃的像乞丐」,可見吃早餐的重要性。營養專家表示,人體在空腹時,膽汁容易淤積,且經過一夜的空腹,人體血液中的血小板黏度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緩慢。吃早餐有助於中和胃酸、促進膽汁代謝、促進胃結腸反射、降低血液粘稠度,不但可保護肝臟,還可減少胰腺炎、糖尿病、膽結石、中風、心臟病、便秘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當然不吃早餐還可降低工作效率,加速衰老。早餐也要盡量少吃油膩甜食,飲食偏葷喜甜者,也會因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而促進胰島素分泌,加速膽汁中膽固醇的沉積,形成膽結石。

其次,避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既可損害胃腸道健康,也容易造成體內自由基大大增加。肝臟的關鍵作用是幫助人體對付自由基,排除毒素,凈化血液。人體內的自由基越多,肝臟功能受損就越嚴重。饑飽不勻的飲食習慣,也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臟功能的失調。暴飲暴食同樣也會導致過多脂肪沉積在肝臟上,使肝功能受損,其中脂肪肝就是最典型的病例。還應禁食發霉食物。霉變食品富含黃曲霉素,因為人類肝癌的發生與黃曲霉毒素有密切關係。當發現糧、油、奶類食品有黴菌污染時,禁止食用,遠離黃曲霉素,就是遠離肝癌。所以說,能吃不是福,會吃才是福,對於慢性乙肝患者而言,養肝、護肝應做到平衡膳食,合理飲食的自我調節。

三、抵制誘惑,遠離煙酒

酒精是慢性乙肝最大的天敵。酒精(乙醇)進入肝細胞後(95%酒精被肝臟代謝),經肝細胞一系列轉化作用形成乙醛,不僅加重了肝臟的負擔,而且乙醛對肝細胞有明顯的毒性作用,使其代謝發生障礙,導致肝細胞變性和壞死,酒精中的亞硝胺還可致癌。且過量飲酒則會降低肝臟凈化血液的能力,導致體內毒素增加,誘發肝臟損傷及多種疾病,提高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發生的機會;肝臟凈化血液的能力的下降,過剩的脂類物質就會堵塞毛細血管,使攜帶營養和氧氣的血細胞很難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因此,肝炎病人應滴酒不沾,切不可我行我素,杯酒不離手。

而吸煙往往被乙肝患者所忽視,殊不知煙中含有的尼古丁對肝臟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尼古丁在人體內主要靠肝和肺來代謝,這樣就加重了肝臟的負擔;尼古丁還可興奮交感神經及腎上腺髓質,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肝臟供血減少。而且煙草產生的煙霧中含有上千種有害物質,被吸入人體後,直接及間接的毒性作用對肝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故煙也是導致肝硬化、誘發肝癌的危險因素之一。煙酒「雙管齊下」會產生一種協同效應,「兩害相加」、「狼狽為奸」,不僅使致癌風險增加,而且還會使煙酒中各種「毒素」易於通過粘膜層而擴散到血液中,給健康造成諸多危害,特別是對肝臟的傷害不容忽視。故對於慢性乙肝患者而言,養肝、護肝應做到抵制誘惑,遠離煙酒的自我調節。

四、起居有常,作息有律

一般來說,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時間應為7-9小時,但隨著現代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有在夜間工作或者娛樂的習慣,看電視、玩遊戲、加班、上網、刷頭條、聊微信等等都成了「夜貓子」們熬夜的理有,殊不知熬夜最容易熬出肝病,慢性乙肝患者更熬不得夜。究其原因在於,中醫認為,肝藏血,「人卧則血歸肝」,研究表明:直立體位時肝臟血流量減少40%,運動時肝臟血流量減少80-85%,因此平卧體位時肝臟供血較豐富。充足的睡眠能夠使肝臟得到一定的疏泄,經常熬夜既導致睡眠不足,影響肝臟夜間的自我修復。

有關專家指出,對於慢性乙肝患者,要保證每天7-9小時「兩眠」,即子午覺。在古代的養生之道中,「三寒兩倒七分飽」的理念最為世人稱道。而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古人甚至把這稱為百年養生的三大法寶之一(養精、養氣、養神)。那麼,什麼是子午覺呢?簡單說來,就是要求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根據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睡眠理論,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是陰氣最盛,陽氣衰弱之時。中醫認為「陽氣盡則卧」,這個時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質量也最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午時是中午11時到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陰氣盡則寐」,所以午時也應睡覺。俗話說,「寧舍一頓飯,不舍子時眠」。不過,陽氣盛時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以「小憩」為主,只要半個小時即可。因為午睡時間太長,會擾亂人體生物鐘,影響晚上睡眠。故經常熬夜的人,慢性肝病患者更應如此,應該盡量調整作息時間,保證每晚睡夠7至8小時,最好在23點至1點鐘進入深睡眠狀態最為理想,這個時辰是養肝血的最佳時間,各個臟腑的血液都經過肝,能夠讓肝臟有效排毒,反之,就會氣血不足,對肝傷害頗大。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就會造成肝火越來越旺盛,形成易怒、易躁、焦慮等負面情緒。平時工作也要避免過度勞累,要及時休息,以補充體能,活動量越大,其肝臟的血流量越小,故到達肝臟的營養成分就越少,恢復就越慢,所以休息對慢性乙肝患者非常重要,活動量以不引起疲勞為原則。故養肝、護肝應做到起居有常,作息有律的自我調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肝博士 的精彩文章:

認識肝腹水的4個誤區,不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李伯君:是不是轉氨酶越高病情越重?

TAG:肝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