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越發模糊的產品邊界,智能硬體的發展趨勢是「大融合」?

越發模糊的產品邊界,智能硬體的發展趨勢是「大融合」?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http://www.svinsight.com)

互聯網時代下的一大特質是「融合」,而在其推動下的融合革命已經多次上演。

越發模糊的產品邊界,智能硬體的發展趨勢是「大融合」?

例如最早受互聯網的影響的「媒體融合」在之前就已經讓很多人親身感受,直到現在,無論是從狹義的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還是廣義的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融合都在發生。

在進入所謂的互聯網下半場後,融合趨勢也並未放緩,之所以融合趨勢能夠陪伴整個互聯網發展歷程,是因為在互聯網工業下的企業和商品都是各種資源和前提在個性化及差異化需求下排列組合的產物。

而現在互聯網功能絕大多數是智能硬體在體現,在相當一部分領域中,互聯網與智能硬體已經密不可分,所以互聯網的融合趨勢也開始在智能硬體端體現。

融合趨勢打破產品邊界

怎樣來界定一個產品,一般是從產品的功能性著手,就像擁有製冷制熱功能的產品,我們稱之為空調,最早的具備視頻播放功能的我們稱之為電視,可如果當一台同時具備空調和電視的功能我們該怎麼定義它?當然科技還沒有如此「恐怖」,但在智能硬體領域這類融合確實在進行,產品邊界越來越模糊。

1、從買電視配音箱,到買音箱送屏幕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於音箱產品的概念或許已經與老一輩的人產生了分歧,在90年代或2000年代初期,國內城市家庭或多或少都會配備一整套的音箱設備,兩台立式主音箱,一台中置,再加上兩個環繞,而現在再提起音箱,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會是天貓、小愛、小度等智能音箱產品。

音箱產品的變化不光在消費者認知在發生,產品的功能性隨著技術的提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兩年智能音箱的變革最大的體現是在產品形態上,在原來的單一的音頻輸出功能上,加上了視頻輸出能力,也就是帶屏幕的智能音箱。

從國內的BAT、京東、小米到國外的谷歌、亞馬遜,似乎突然間這塊屏幕成為各家競爭的焦點。

以百度來說,之所以會給智能音箱配上屏幕,從根本上還是在服務及完善自己最擅長的搜索功能,讓搜索服務更加精準,使傳統智能音箱用戶能獲得與有屏設備用戶一樣的功能體驗。

但音頻設備與視頻設備的融合,即便是在行業角度也很難給出一個全新的定義,僅在功能上比較,它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特創新,以前是買電視配音箱,現在是買音箱送屏幕。

但無法否認的這確實屬於「融合」的範疇,產品邊界越來越寬,也越來越模糊,只是在真正全新品類建立起來以前確實會比較尷尬。

2、手錶還是腕機

在音箱之外,另一個智能硬體融合的典型就是手機與手錶。

智能手錶邁入融合階段也一點不奇怪,因為穿戴式設備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是大融合,將繁雜的需要大量設備支持的功能集中到一個單品,使用戶體驗更加高效便捷,這是穿戴式設備出現的初衷之一。

在智能手錶剛剛出現沒多久時,有聲音說智能手錶將替代智能手機,現在看來有些不切實際,但腳步並未就此打住。

今年努比亞α出世,可以看成是手錶與手機的融合,努比亞稱之為「腕機」。以努比亞的理解已經將「腕機」定義為了「新物種」。智能相對論(id:aixdlun)此前也撰文分析單獨過。但與智能屏幕音箱一樣,是不是「新物種」還很難界定,原因是並未扭轉用戶理解,自己認為可不算。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研究基於同一法則,即一切事物的產生取決於自然規律」,這句話也適用於目前的市場經濟,「企業研發都是基於市場,而一切商品的出現也取決於市場需求」。一件商品最終會變成怎樣的產品形態,肯定是市場需求在起作用,是具備應用場景的,因為企業也不會做沒人要的東西。

但對於這些產品,現階段它們是否成功還無法下結論,雖然外界對很多出現融合趨勢的產品,特別是「腕機」之類的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理解」,相反還有大量質疑的聲音,到底是屬於產品融合後的「新物種」還是創新瓶頸的產物,又或者質疑這些產品市場需求的真實性。

不過,這本就屬於由功能融合向新品類延伸的必經階段,大多數新品類的誕生都存在這一過程。

由內至外的三大融合方向

智能相對論認為,以目前智能硬體的融合趨勢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向,一是功能融合、二是數據融合,最後則是生態融合。

1、功能融合

功能融合可以說是產品融合的第一步,其體現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帶屏智能音箱,腕機一樣。

智能硬體領域百花齊放的創新潮已經過去,現階段如何使得單品功能最大化成了個大企業的焦點。以智能音箱為例,現在多出的這塊屏看起來有些「多餘」,但無論對於行業或市場都是有「效果」的。

在經歷持續增長後,行業需要新的市場推動點,而屏幕的出現正彌補了這一空缺。並且屏幕的融入打破了原本單一的智能音箱交互方式,視覺交互手段的融入,並未掩蓋原有的語音交互方式,又使得信息反饋更加的直觀和準確。

另外,屏幕的到來為產品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優質內容的注入擴充了企業生態,同時用戶也增加了使用內容。

功能融合是智能硬體產品由單一模態向多元模態轉變的基礎條件,僅僅滿足「局部需求」已經不再適用於智能硬體的發展規劃,而是需要在「融合同一」的基礎上再來滿足「領域特殊性」,對於智能硬體這是5G物聯網時代的硬性指標。

以市場來看,僅一年時間,百度旗下的帶屏設備小度到家市場佔有率已經可以媲美某些老牌型號,百度Q1財報顯示,小度助手繼續在中國保持領先地位。截至2019年3月,搭載小度助手的智能設備達到2.75億,同比增長279%;3月份語音交互次數達到23.7億次,同比增長817%。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的內部信上還透露,僅僅Q1一個季度,小度智能音箱的出貨量就超越了2018全年的銷量,可見在潛在消費群體中對於這類融合性產品的需求是存在的。

2、數據融合

早在2015年,阿里就曾表示「智能硬體的未來是開放融合,其中數據融合是核心」。

以前大多數企業所說的數據融合都是基於自身平台的內部數據融合,但這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及市場需求,所以開放的外部數據融合被提了出來。

數據融合典型意義在於打破數據孤島,這一點在城市安防行業體現得十分明顯。

比如在城市安防領域,長久以來都存在著數據孤島,主要體現在數據利用上,市場上各家設備公司都持有海量數據,但並未實現聯通、聯動,這就直接導致了數據資源的浪費,就像華為認為在視頻監控領域存在「建而不聯、聯而不用、用而不深」的現象。

華為為此正在築構開放的雲數據中心為消除數據孤島提供基礎條件。另外,還有推出「星像」智能安防攝像機等硬體設備,通過平台與前端硬體的聯動,解決傳統安防系統視頻利用率低、數據不可控等問題。

之外,還有像很多公司,正瞄準這一痛點發力,例如上海的獵熊座,通過智能網關將不同來源的數據信息做鏈接,再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做計算、預警。

類似於智能網關等硬體產品的出現,正在將各類監控視頻大數據進行融合,使數據發揮出最大價值。

特別是在5G背景之下,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聯動會成為智能硬體產品未來主要方向。

3、生態融合

生態融合又可以理解為場景融合,智能硬體的生態融合趨勢在智慧家庭場景體現的十分明顯。

在AIoT的背景下,智能硬體作為家庭場景物聯網入口的核心設備,其市場爭奪異常激烈。近兩年,相關巨頭企業紛紛加速智能家居入口的爭奪,基本打法是通過雲端賦能硬體,在通過自家硬體設備吸引智能家居各品類周邊硬體與第三方服務。

具有代表性的像百度、阿里都是走這種路線,通過智能音箱等設備搭建融合式平台,完成硬體設備的流量導入,最後為智能家居入口引流。

當然也有像小米一樣的企業,通過自身產品來完成全生態鏈的布局,搭建「封閉式」的互聯互通生態圈。

但無論哪種打法都表現出的是生態或場景融合,功能向單品集中,作用向生態輻射,是智能硬體目前的最佳形態。

小結

在AI、5G、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正在打破智能硬體行業的邊界及以往的商業模式,變更著人們的生活及習慣。智能硬體產品目前已經不再是單一模式的功能體現,更多的是一種綜合型價值體現,通過不同產品、系統、乃至行業的不同內容進行著融合交互。

當然,在融合的同時也給行業帶來了新的競爭,例如你明明是個手錶廠商,但突然多出來的競爭對手它可能來自手機行業、也可能來自眼鏡行業、甚至是服裝行業。

市場模式的變更,產品、行業的融合是市場常態,在行業邊界模糊的趨勢下,企業對市場難以實現掌控,但對自己可以,如何加入當前的融合趨勢,融入放開性的市場是企業生存的當務之急。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http://www.svinsight.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UCSF和醫生合作開發人工智慧驅動的患者安全項目 | 矽谷洞察
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保健黑暗面的警告 | 矽谷洞察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