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打呼嚕的看過來——睡眠中的可穿戴設備

打呼嚕的看過來——睡眠中的可穿戴設備

打呼嚕的看過來——睡眠中的可穿戴設備

打呼嚕的看過來——睡眠中的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長什麼樣

百度對可穿戴設備的解釋為:可穿戴設備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攜帶型設備。可穿戴設備不僅僅是一種硬體設備,更是通過軟體支持以及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可穿戴設備將會對我們的生活、感知帶來很大的轉變。

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可穿戴設備的形態主要是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例如,各大手機生產商紛紛出品了與品牌手機相兼容的智能手環,可以實時監測心率、脈搏、計步和運動提示。此外,比較少見的還有智能戒指、智能眼鏡等。比如媒體報道稱,以色列的公司為視力障礙人士研發了一套能夠自我導航的可穿戴設備,在眼鏡上載入了一個小型攝像頭和晶元,可以對看到的東西進行解析,再通過骨傳導語音告訴使用者面前的物體是什麼。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和發展將會不斷擴大。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253億部,較2017年增長8.5%,並有望在未來五年以11.0%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突破。

可穿戴設備不應只是偶像派

目前常見的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都擁有酷炫的外表,所提供的醫療健康功能仍然比較簡單,充其量僅僅就是手錶里裝了個計步器,並且大部分可穿戴設備所採集的數據,並不能滿足臨床醫療判斷所需要的精準度級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睡眠中心主任醫師韓芳教授認為,可穿戴設備的概念不應只是簡單的設備,也不應只限於預防與保健,更廣闊的領域是要與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相關。這就需要設備具有高端的感測器,收集到符合醫療要求的大數據,這是診斷與治療的基礎,也是未來5G支持下的遠程醫療的基礎。只有能協助臨床決策,可穿戴設備才能夠從可有可無變成不可取代。從偶像派到實力派的過渡,是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必由之路。

打呼嚕的看過來——睡眠中的可穿戴設備

讓OSA的診治更有效率

「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適合使用可穿戴設備。」韓芳教授說,「適宜的設備和技術也要通過適宜的疾病來實現診斷和治療。睡眠疾病就屬於這種適宜的疾病。」

中國目前大約有6000萬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OSA患者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抑鬱及發生駕駛事故的風險均較健康人更大。

當前OSA的診斷主要在醫院的睡眠中心進行。患者需要佩戴好多導睡眠圖在醫院的病房睡上一宿,做睡眠檢測。這種方式的弊端是:患者等待時間長,約上檢測時間往往要等一個月以上;檢測地點局限,偏遠地區的患者需經長途跋涉才能到醫院就診;診斷過程有不確定性,就診期間患者的睡眠可因環境改變而受到影響。而且儘管全國有3000多家醫院建立了能夠提供睡眠醫學服務的睡眠實驗室或中心,部分甚至成立了獨立的睡眠科,但目前患者的診斷率和治療率仍然不到1%,主要原因之一是診斷和治療能力不足。按照目前的診斷效率,中國目前的OSA患者要經過300多年才能全部診斷治療完。

打呼嚕的看過來——睡眠中的可穿戴設備

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及北京市科技計劃重點專項的資助下,通過國際合作,韓芳的團隊創建了一個旨在增加患者就診機會、減少等待時間,避免患者長途奔波,並且可以在家庭中完成診斷和治療的新模式。這是一個睡眠疾病診療與多種新興遠程醫療技術相結合的個性化、互動式交流平台。韓芳教授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可穿戴設備的實際應用。

首先,項目組篩選、引進國際先進的家用攜帶型睡眠呼吸檢測技術,合作研發了能夠滿足臨床需要的可穿戴式呼吸檢測手段。這種可穿戴設備利用雷達技術對患者夜間睡眠的呼吸運動進行檢測,有沒有呼吸,呼吸暫停的時長等都可以準確檢測。

然後,將收集的數據與國際通用的針對不同睡眠疾病的臨床問卷結合起來。患者足不出戶,通過網路完成初始和隨訪的調查問卷, 在家裡進行無專業人員全程監控的家庭睡眠測試(HST)。

接著,睡眠專家通過電話或視頻系統和患者一起評估測試結果。如果確診為OSA患者,那麼接下來就可以接受智能型持續氣道正壓通氣(APAP)治療,可以理解為智能無創呼吸機的治療。OSA作為一個慢性病,多數成年患者需要長期在家中應用無創呼吸機,進行家庭隨訪管理是改善患者預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這也是目前OSA治療中的一個瓶頸。智能呼吸設備也是可穿戴設備的一種形態,記錄的數據傳輸到網站上。患者和醫生都可進入網站觀察APAP使用情況和診療效果,因此可促進病人自我管理,改善醫患合作。數據的收集和患者管理都依託在醫院信息系統、獨立建立的管理平台上進行,可確保患者隱私的安全和數據的準確。

整個OSA診療模式選擇適合的疾病,研發、引進了適宜的可穿戴技術,形成了一個通過遠程醫療進行家庭長期管理睡眠疾病的新模式。該模式可落地、可移植、能複製,其臨床效能不劣於傳統醫療模式,可顯著降低醫療成本,促進了家庭—社區—專業睡眠中心分級式醫療管理的建設。

此外,這種模式在疾病管理過程中,還可以擴展到其他睡眠疾病上。發作性睡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礙,診斷比較困難。現在利用攜帶型多導生理記錄儀,在家中進行睡眠監測,再結合問卷結果,進行人工智慧的分析,建立了發作性睡病診斷的睡眠技術新指標。

韓芳認為,要實現可穿戴設備的最大效用就需要利用已經形成的優質醫療大數據及豐富的臨床資源,通過國際合作,利用神經網路、生理網路數據深度分析技術,從而在疾病的診斷方面取得突破。

這一模式獲得國家專利3項,與國際合作研發可穿戴設備3種,目前已經在深圳市南山區三名工程、山東省濱州市的支持下推廣應用。模式的應用不僅可以進一步方便睡眠呼吸疾病患者的就醫,對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長期家庭管理也有重要借鑒價值。

睡眠居家管理將成未來趨勢

睡眠是基本的生命過程,人的一生有1/3 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睡眠疾病有90種,分為三大類:睡不著,如失眠、不寧腿綜合征;睡不醒,如發作性睡病;睡不好,如睡眠呼吸障礙、異態睡眠、運動障礙。全球患病率9%~15%。

韓芳教授認為,睡眠醫學是一個靠技術推動快速發展起來的醫學專業。從多導睡眠圖、家庭睡眠呼吸暫停測試到氣道正壓通氣機,睡眠專家不斷採用創新技術來診治睡眠疾病。隨著互聯網、移動設備、人工智慧和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在這些技術基礎之上建立起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遠程居家醫療新模式。這種遠程睡眠監測和治療系統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滿足日益增加的睡眠障礙疾病患者的就醫要求,促進大眾的睡眠健康。

編輯:欒兆琳

校對:余運西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83FRP8M3】獲取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吳彥祖的痛,你也可以懂!闌尾炎就是這樣襲擊他的
抗衰,從「珍膝」開始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