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平凡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再造爆款?這位隱居蘇州的老大爺火了

平凡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再造爆款?這位隱居蘇州的老大爺火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子揚)還記得《我在故宮修文物》嗎?這部曾經在央視火爆、席捲各路網站、豆瓣評分高達 9.4 的紀錄神片,經過了三年,依舊讓無數觀眾記憶猶新。導演蕭寒卻想知道,如果沒有故宮這個大 IP 的加持,普通人的故事能走多遠 ……

最近,由蕭寒打造的全新紀錄片《一百年很長嗎》引發熱議,沒了氣魄逼人的瓊樓玉宇,也沒有價值連城的國家寶藏,只有更具煙火氣的街頭巷尾。目前,該片在嗶哩嗶哩累計播放 168.6 萬,或成為下一部爆款紀錄片。

平凡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有笑更有淚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修復師們匠心獨運、化腐朽為神奇,一步步將跨越歷史的文物,恢複本來的光彩。然而,在評論區中,卻有網友指出:" 故宮裡的故事雖好,卻太遙遠,對我們普通觀眾來說,總有一種距離感。" 於是在《一百年很長嗎》中,導演換了一種思路:主角們不再是深居宮中、資深的專家大拿,而是一個個平凡到不能平凡的小人物。

比如黃忠堅,一位身居佛山的普通打工者。學蔡李佛拳一年的他,心中常懷著一個濟世救人的武俠夢,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生活里的他,因湊不出 10 萬塊彩禮錢焦頭爛額,准岳父不願意見他,准岳母背後對他多有揶揄,即使是未婚妻,也會因為他的 " 白日做夢 " 而大發雷霆。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已有身孕的未婚妻突然查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

還有 " 釀酒大師 " 老沈。現實生活中,他是個滿頭銀髮、面容安詳的老人,每天騎著三輪車在小巷穿行,挨家挨戶回收舊罈子。老沈說:" 舊酒罈子做酒更穩當。" 有一回,他蹬了滿滿一車舊酒罈回家,剛進門," 啪 " 打了一個,老沈撿起碎片,東瞅西瞅,心疼得不行。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攝製組花了一年時間,走過數萬里路,尋訪多家百年小店,記錄下這些平凡人身上的匠人精神。有觀眾說,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傳承背後,更加真實的一面。那些傳承人也只是普通人,有時候,他們光是生活,就已經用盡全力。傳承,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片中蘇州大爺火了,做琴 56 年,終身保修

《一百年很長嗎》播出後,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 " 李兆霖的琵琶到哪裡去買?" 李兆霖何許人也?片子中,他是一個清瘦斯文的老人,三代同堂住在蘇州老城的居民區里,退休前,是位製作琵琶的工匠。

6 月 11 日上午,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李兆霖一家,老先生今年 73 歲,17 歲入行,而今已經製作琵琶 56 年。即使他因為職業病肺部出現過問題,還曾表示想金盆洗手,但只要一進入工作室,手上的活就停不下來。

" 琵琶實際上就是五個字,松、爆、盪、脆、亮。" 李兆霖拿出銼刀、刨子、圓鑿子、月鑿等工具,在木料上又敲又打,手裡的工具不斷變換,像是位極熟練的外科大夫," 刺啦 " 一聲,砂紙打磨過去,一條柔美流暢的弧線盡顯眼前。這就是半個多世紀制琴經驗錘鍊出來的 " 獨門秘籍 "。李兆霖回憶,自己每一把吉他都要精心調製,自己彈奏感覺不好,就讓朋友也試試,如果還不滿意,寧願打碎也不將就。他說,自己並沒有什麼 " 獨門秘籍 ",有的只是匠人的執著。

李兆霖的琵琶是保修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跟他買過琴的人,信任他的手藝,都跑來他這裡修琴。他說:" 換把琴至少好幾千,修一下還能用上好多年。" 記者看到,有位 25 年前的老顧客特意從無錫過來找他修琴,他很熱情地接待了、一絲不苟地進行維修,這個畫面令人動容。

李兆霖曾表示,時代變了,現在給徒弟發工資讓他們學,也沒人願意學了。他把希望寄託給了下一代,記者了解到,兒子接過了父親的衣缽,正在籌備成立一家訂製琵琶工作室。孫女從小就學琵琶,這讓老人家非常欣慰。 " 只要小輩們還在摸著琵琶,就好像生命中的一部分還在延續著。" 李兆霖說。

(編輯 張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快報 的精彩文章:

TAG:現代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