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三體」系列在德國如何成為超級暢銷書?

「三體」系列在德國如何成為超級暢銷書?

在德國,一種書賣出3萬冊是暢銷書,賣出30萬冊就進入超級暢銷書行列了。而「三體」系列自2016年10月在德國出版第一部以來總銷量(包括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已接近20萬冊。第3部今年4月剛問世,其口碑效應還將持續發酵,成為超級暢銷書指日可待。

「三體」系列自2015年在英美國家掀起中國科幻熱潮(相關鏈接:本報2016年7月15日《中國科幻作品如何打開世界之門?》)以來,又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熱銷讀物。從發現「寶貝」到紅遍德國,這家德國出版社是如何做的?未來還有哪些出版計劃?記者近日採訪了出版「三體」系列德文版的海納出版社(Heyne)科幻及玄幻文學編輯塞巴斯蒂安·皮爾靈(Sebastian Pirling),分享了他的出版經驗。

「三體」系列在德國如何成為超級暢銷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塞巴斯蒂安·皮爾靈(右)在2019故事驅動大會上

「出版界的一顆新星」

皮爾靈說,2014年底「三體」第一部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次年8月獲得雨果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進行了重點報道,《紐約時報》還發表評論稱:中國的科幻作品打開了美國的大門,得到了推崇。他突然意識到「出版界的一顆新星出現了」。恰巧在2015年法蘭克福書展上,一位西班牙的同事告訴他準備出版西語版《三體》,皮爾靈立刻決定聯繫版權方出版這套書。

皮爾靈表示,在競標《三體》德文版版權時,海納出版社遇到另一家德國出版社的挑戰,但他們「有更好的競標方案和出版策劃方案」,最終勝出。雖然當時英文版上市剛1年就賣出10萬冊,大獲成功,但譯介到德國,讀者會不會買賬?他心裡也沒底,這將是德國市場上第一本中國科幻小說。皮爾靈開始了這段與中國科幻小說的冒險之旅。現在回想起來,儘管相信「出版劉慈欣作品會成功」,但他沒想到「會如此成功,有這麼廣泛的影響力」。

直接從中文翻譯「避免對原文本誤讀」

簽訂版權協議後,下一步是找譯者。皮爾靈表示,其他的歐洲出版社都是從英文版翻譯《三體》,他們決定直接從中文版翻譯,儘管要花更多時間。這樣做是因為,多年前一些非常有名的文學評論家曾批評過從英文翻譯的村上春樹的作品與原文有出入。「我們希望避免這種誤讀」,他表示,「『三體』德文版的成功證明我們是對的」。

德國本土並沒有太多文學譯者,好的譯者大家都在爭搶。他們費盡周折找到翻譯莫言、龍應台等中國作家作品的著名翻譯家郝慕天(Martina Hasse)來翻譯《三體》。因為翻譯難度較大,又請到另一位翻譯家白嘉琳(Karin Betz)翻譯該系列另兩部作品。2017年6月,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大獎——庫爾德·拉西茨獎(Kurd-La?witz-Preis)將最佳翻譯長篇獎授予《三體》德文版,郝慕天榮獲最佳譯者獎。

皮爾靈表示,獲獎對這部作品的成功幫助很大。同時,德國讀者一直在推薦劉慈欣,媒體也讚歎他作品中思想的獨特性和宏大視野。「他引領讀者到達空間和時間的邊緣,還對人性提出了質疑」,這是吸引德國讀者的最大亮點。

在翻譯過程中,他們特意保留了劉慈欣的行文特色,如一些隱喻、成語以及簡潔直白的科幻風格,在附錄部分做了注釋,採用中文人名直譯法(姓在前)並增加了對話中說話者的身份,希望德國讀者有一種流暢的閱讀感並被它所吸引,進而理解中國的文化。

2018年10月,借出版「三體」第2部之機,德方邀請劉慈欣赴法蘭克福書展,參加了幾場公開採訪和小組討論活動。皮爾靈說,他記得有一場活動是與德國媒體記者、科幻小說作家兼書評人迪特瑪·達思(Dietmar Dath)一起討論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人類的未來及其與技術的關係。現場有200多位非常振奮的觀眾。「這些融合科幻思想和哲學意義的活動,讓德國讀者的興趣超越了那些只關注太空和機器人的純類型小說的界限。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也是海納出版社一直以來的追求——努力推出更豐富多樣的科幻小說。」

「中國科幻小說的大門剛剛打開」

皮爾靈表示,今年10月他們還將出版陳楸帆的《荒潮》,此外,將出版寶樹為「三體」系列寫的續集《時間的贖回》(The Redemption of time),以及「三體」英文版譯者劉宇昆編輯的短篇故事集《碎星星》(Broken Stars), 夏笳、顧適、王侃瑜等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也在計劃中。他說,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國作家在德國出版作品,希望劉慈欣的成功幫助中國更多寫科幻小說的年輕新作者打開世界大門。

他認為,現在還處於發現更多中國文學作品的最初階段,大多隻限於學術層面。為此一回到德國他就會找一個教中文的培訓班學習中文,希望許多同事也和他一起學中文,這樣就可以對中國文學有更廣泛、更迅捷、更細微的了解。

皮爾靈表示,他尋找的作者要有三方面的特質,一是作品有原創性,即與過去五六十年間西方傳統的科幻小說不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觀點和講故事的方法。二是成功的作家,像陳楸帆和郝景芳這樣的作家他很感興趣,因為他們在中國有很多的讀者。三是對西方讀者有吸引力的作品。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國外讀者感興趣或者相關聯的,要讓國外讀者理解作者想講述的這個故事的背景、問題和動機。

同時他也推介了兩位值得中國讀者關注的德國作者,一位是奧格爾(T. S. Orgel),其作品《地球》(Terra)講述在從火星到月球的太空貨船上,一個混血男孩發現一個集裝箱里有一顆炸彈,炸彈正徑直向地球飛去。他和妹妹能否制止這場災難?另一位是詹斯·盧巴德(Jens Lubbadeh),其作品《輸血》(Transfusion)講述的是在製藥公司工作的一位科學家希望拯救被大型製藥公司傷害的孩子的性命。

「希望看到中國歷史類小說及偵探小說」

皮爾靈表示,他喜歡讀漫畫書,當心中有疑問時,會拿起一本散文集。工作之外他會讀一些哲理性散文、傳記、當代小說以及不同時代的詩歌。「德國讀者對與中國歷史有關的小說、非虛構類圖書感興趣,主要是近幾十年以來出版的,講述在中國大城市和鄉村等各種環境里生存狀況的作品。」他表示,還希望看到更多中國的偵探小說在德國出版。

2017年,皮爾靈自己創作的科幻小說《禁止回憶的星球》(The Planet of Forbidden Memories)出版,他憑此書獲得了C.S.劉易斯獎。這段經歷讓他體會到作家寫作的不易,作者要講好一個故事,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品還要富有詩意的形象,因此他對作者的尊重也更強烈了。但「寫作就像吃糖果,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他表示準備為自己的小說寫一個英文樣章,銷售外語版權。

皮爾靈認為,如今科幻文學在全球獲得矚目和關注,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流行文化中滲透了各種各樣的未來主義修辭和主題。比如人工智慧、超級英雄、技術災難或者網路空間的概念無處不在,關於未來的故事也俯拾即是。二是我們身邊的大部分技術卻在逐漸「遠離」我們:我們都有智能手機,卻不會修理。我們不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只會使用它們——這有一種接近虛構的感覺。對於出版的未來,他認為,在數字時代,各種版本將共存,講故事還會繼續。對出版人而言,需要與故事講述者建立更直接的關係,以更靈活的方式出版。

記者:渠競帆

推薦閱讀

? 曹傑:共享書店的商業邏輯

? 書香西城:發揮區位優勢,創新全民閱讀模式

? 書單:如何讓你的孩子更有藝術氣質?

? 從大館藏到大平台:高校館界正在發生的一場變革!

? 高樓層書店要怎麼留住人、賺到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