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塞普勒斯分治分裂的來龍去脈

塞普勒斯分治分裂的來龍去脈

塞普勒斯共和國,簡稱塞普勒斯,是位於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一個島國,處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95萬。塞普勒斯在地理位置上屬於亞洲,但在文化、政治上卻是歐洲的一部分。這裡風景宜人,有「歐洲的後花園」之稱。

因受歷史沖洗,塞普勒斯長久居住的人口主要由七成多的希臘族和不到一成的土耳其族,這兩個民族矛盾分歧嚴重,背後又有希臘和土耳其的影子,這樣情況更加複雜,致使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了長達三四十年的衝突。雖然到了今天衝突已平息,但塞普勒斯卻處在南北分治分裂的狀態。

那麼,塞普勒斯分治分裂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樣的?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衝突又是怎樣停止的?

兩大族群的形成

由於塞普勒斯地理位置的特殊,致使塞普勒斯在整個中世紀始終處於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對抗的最前沿,所以有人說,塞普勒斯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歐洲中世紀簡史。

從1191年開始經歷過紛繁複雜的歷史變遷和王位變動後,到了1473年威尼斯共和國控制了塞島,並於1489年正式吞併了塞普勒斯王國。

由於威尼斯人的貿易做得很大,而且他們的貿易路線是越過東地中海,在地中海東岸登陸,經古絲綢之路去印度或中國。這讓塞普勒斯的地理位置優勢突顯,並逐漸發展成為重要港口。貿易的大發展自然拉動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希臘族勞工漂洋過海來此打工,這使以希臘族為主體的塞普勒斯逐漸形成。

1453年,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滅亡了衰敗的東羅馬,接著拿下了東羅馬帝國最後的屬地希臘,控制了整個巴爾幹半島。之後,又不停地向東擴張,漸漸控制了地中海東岸,成為東方商路的實際控制者,自然對威尼斯人的財富十分眼饞,想要壟斷東方貿易,而威尼斯需要用大量錢財支持對北方神聖聯盟的戰爭,因而雙方衝突不斷,塞普勒斯當然成為了衝突前沿和焦點。

到了1517年,奧斯曼帝國拿下了埃及,中斷了過去的東西方路線,讓威尼斯共和國收入大減並不斷衰弱,塞普勒斯逐漸失去了威尼斯的保護,最終在1571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奧斯曼帝國為了加強對塞普勒斯的統治,一邊向塞普勒斯移民,這成為了後來塞普勒斯土耳其族的發端,一邊屠殺和迫害基督徒,這不僅加劇了民族矛盾,也為塞普勒斯日後衝突埋下了種子。

此後,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塞島的希臘族一直在奧斯曼帝國的高壓之下過活,直到1821年,為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希臘爆發了獨立戰爭。這也激發了相同民族、相同宗教、相同訴求的塞普勒斯希臘族爭取獨立的熱情,紛紛加入到了希臘軍隊。

結果希臘最終擺脫了奧斯曼的統治獲得獨立,但塞普勒斯的命運卻很悲催,沒有得到任何改變,因為一個新生的希臘沒有能力去管塞島的事。但是塞島的希臘族「塞普勒斯屬於希臘」的信念卻從此生根發芽。

一個新生的希臘讓巴爾幹半島上信仰東正教的各民族有了獨立渴望,獨立運動紛紛爆發。同時,沙俄伸出援手「拯救斯拉夫東正教同胞」,1877年爆發第十次俄土戰爭,俄軍解放了巴爾幹半島全境,並一度逼近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十分恐慌,只好求助英國出面調停,作為報答,就把塞普勒斯「租借」給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塞普勒斯又一次成為大國間交易的籌碼。

集中居住的分治

因為在一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英國作為懲戒,宣布吞併了塞普勒斯,儘管英國早已佔領了塞普勒斯。

二戰中為應對納粹德國,英軍開始在殖民地招募志願者,因為待遇優厚,希臘族和土耳其族不計前嫌,紛紛加入了英軍組建的「塞普勒斯」軍團。

而在二戰結束後,塞普勒斯希臘族居民主張塞普勒斯應該回歸希臘,而土耳其族居民則希望維持現狀,兩族分歧矛盾徹底公開化。政治上的矛盾漸漸演變成衝突,希臘族的極端分子組成游擊隊不斷襲攏英國的軍隊。而土耳其族則發動示威遊行,想作壁上觀的英國無奈出面解決問題。

而恰在此間,發生了著名的「希土危機」,蘇聯把勢力滲透到巴爾幹地區,想要在這一地區建立共產黨政權。美國技高一籌,直接同時把土耳其和希臘拉入北約。這一下子使塞普勒斯問題變得微妙起來,美國和北約當然既不希望盟友之間有矛盾,更不想讓蘇聯藉此漁翁得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塞普勒斯到了不解決不行的程度。

面對如此局面,英國人又拿出了自己的絕活辦法,那就是分治。不過此次的分治與之前的印巴分治還是不同的,這次的分治是要把散亂居住的不同民族區域按所屬民族集中起來居住。而且分治進行的比較順利,雙方比較平靜的接受了劃分。分治基本完成後,在英國仲裁下,於1960年8月16日,土耳其、希臘和塞普勒斯簽訂了《蘇黎世-倫敦協定》。到此,塞普勒斯全島獲得獨立主權國家地位。

此次分治之後,使得相同民族的居民更加集中,本來就有矛盾的兩族在英國人的挑撥下分歧日益加大,最終變成民族矛盾。兩族在政府職位配額等問題上分歧越來越嚴重,局勢最終失控造成流血衝突,1963年12月,兩名土耳其族在希臘族警察所經辦的案件中死亡,此事件導致雙方發生了大規模流血衝突,造成500多人死亡,近3萬名土耳其族淪為難民無家可歸。

緊接著政府宣布驅逐所有土耳其族官員,並包圍了一些位於希臘族居民區中的土耳其族聚居地。然而,在奧斯曼帝國滅亡後,一直追求大國地位的土耳其想以此事件為契機,試圖出兵干涉,但在美國的威懾下只能作罷。而希臘則向塞普勒斯出兵1萬作為支援。霎那間地中海東岸的後花園緊張起來。

既成事實的分裂

然而,就在這種硝煙瀰漫的形勢下,塞普勒斯的盟國希臘發生了一個事件,卻改寫了塞普勒斯歷史。這就是1967年4月21日,希臘右翼軍官團發動政變推翻文職政府,組建了希臘軍政府。可是軍政府內部極不團結,反對聲浪如潮,致使政局不穩。 1973年11月17日,秘密警察頭目伊奧尼迪斯再次政變上台成為獨裁者。

但是這位獨裁者也沒有那麼高的威望控制混亂的國內局面,而且軍隊也不完全聽從他的指揮。這晨他就想出歪招,想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並想以此提高自己聲望,這樣塞普勒斯自然成了他實現個人目的的首選目標。1974年7月15日,在伊奧尼迪斯的策動下,塞普勒斯發生政變,推翻政府,並宣布塞普勒斯與希臘合併。

面對此情此景,土耳其當然不會坐視,7月20日土耳其以「維護《蘇黎世-倫敦條約》」為由出兵塞普勒斯,而作為策動者的希臘於7月21日向塞普勒斯出兵。之後的和談無果而終。最終在聯合國的強力干預下,衝突結束。北部四成的土地被土耳其佔領,2萬人淪為難民。

到了1975年2月13日,土耳其控制地區成立了「北塞普勒斯土耳其聯邦」,對此聯合國安理會不予承認。美國禁售土耳其武器,又不希望蘇聯染指土耳其,也不能容忍土耳其挑戰北約。隨著美國態度的明朗,衝突總算結束,但塞普勒斯的分裂仍在繼續。

之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要保持對蘇聯的平衡,要支持以色列維護在中東的局面,要應對國內反越戰的浪潮。希臘在軍政府垮台之後,開始認真經濟發展,不願再插手國際事務。

而土耳其經濟衰退,政局混亂,頻發軍事政變。此時,土耳其政府急需擺脫被動局面,要找一個矛盾的轉移點,於是就想仿效當年的希臘。

就在這個時候——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美軍出兵黎巴嫩,並在10月23日遭遇了震驚世界的貝魯特機場事件,241名海軍陸戰隊員被自殺炸彈炸死,美軍被迫撤走,這讓中東地區一時間出現了權力的空缺。

這個意外的事件,對自身混亂的土耳其來說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也讓土耳其感到,西方無力干涉也無意願干涉塞普勒斯。於是在1983年11月15日,「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正像土耳其之前判斷的那樣,國際社會對它建國的行為毫無反應,在美蘇冷戰升級和巴以戰火正旺的情勢下,塞普勒斯對它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

土耳其政府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是如願以償地穩定了政局,二是建立了「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但是打此塞普勒斯徹底分裂。

分治分裂後的發展

戰爭過後,雙方反而都漸漸接受了南北分治的現實。而因南北兩地種族相對集中統一,還使國家凝聚力和執行力得到了提高。

進入80年代,伴隨著歐洲經濟的大發展,南塞普勒斯作為天然港口的地理優勢再次顯現出來。而且這裡氣候怡人、風景如畫吸引了很多有錢的歐洲人來此度假旅遊,南塞普勒斯抓住機會快速發展經濟,國家進入了高收入行列,並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

北塞普勒斯由於主權只被土耳其承認,在政治經濟上成了土耳其的附庸,受土耳其內部的動亂影響曾一度陷入貧困。但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北塞普勒斯也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2004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了解決塞普勒斯問題,提出了《安南計劃》。在南、北塞普勒斯的全民公投中,六成多北塞居民支持統一。而南塞有近八成的居民反對統一,因為南塞居民十分清楚,一旦統一就要繳納更多的賦稅來扶持北塞,這是南塞人無法接受的。儘管計劃失敗,但雙方都比較平靜,沒有過激行為,依然能和平共處。

如今的塞普勒斯再也沒有像過去兩族的爭鬥,取而代之的是政局的穩定,富足的生活,而在聯合國劃定的「綠線」兩側,南、北塞人也在自由的往來。

似乎現如今的寧靜祥和、幸福自由,已經讓那些過去殘酷的爭鬥煙消雲散,也許他們意識到現在的境況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政治追求和精神信仰更實在的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午歷史茶 的精彩文章:

瑞士的中立傳統是怎樣確立起來的?
挪威至今未入歐盟,這期間究竟發生了啥?怎麼確保自己經濟利益的

TAG:下午歷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