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摘自:張羽翔《學書自述》

1996年刊於《書法文獻》

四年的大學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是章祖安老師的古漢語課,它使我獲得的不僅僅是字面的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一種對「文本」的讀解方法以及對事物的思維方式。

我至今依然認為,如果不能在章老師的課上解決一個類似於「開天眼」的問題,那麼我四年的所獲將是十分有限的,儘管我後來所進行的是書法形式實踐的教學工作,但我在教學思想及教程設計中更努力的則是去如何解決思維方式的問題。

在我如今的書法教學中,「圓、通、厚」是我們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圓」是圓潤、立體、有氣骨血脈,它是中國古典對線條的最基本的審美認識。

「通」是通暢自如,它是對書法的書寫本質的基本要求,它所要解決的就是一個筆與意、心與手的協調問題,我們常說的「筆性」關鍵就在這一環節。

「厚」是線形態的飽滿渾厚,所求的是種力量感。這一標準即來源於我們一、二年級祝遂之老師給我們上篆隸課時的教學要求。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我覺得祝老師對「圓、通、厚」的這一概括不僅僅是線條基礎訓練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且更是對中國書法本體、形式語言的一個核心的認識範疇。

倘若無法獲得這一認識,無法獲得對這一認識的實踐體驗,我以為就難以進入傳統這一大門。

陳振濂老師作為班主任給我們上的課程最多,其教學中所蘊含著的實驗性與學術性對我們影響至深。比如大三時所開設的一次風格模擬課,要求我們以同一形態的線條分寫不同的字體(真草隸篆)與書體(名家風格),又以不同形態的線條書寫同一構成樣式。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其結果是令人震撼的,它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幾天之中創製出十來種、幾十種並不背離傳統規範而又風格獨特的構成樣式,以這一能力的獲得它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在形式層面,古代大師以畢生精力所創建出的個人風格模式是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的

因此對「個人風格」一詞的認識也須建立在其精神層面及其審美意識的特異性上。從而,當代所流行或沿用的形式樣式特異性作為「個性風格」的認知模式是淺薄謬誤的。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說,傳統那種將構成樣式與藝術家結合的風格認知模式在當代並不適用,因為在現存的號為書法家中,能在人格層面,文化精神層面及審美意識層面都具有特異性的人物幾若鳳毛。

如此再怎麼與人聯繫其實質依然僅是其形式層面的構成樣式的特異而已,而這種特異規律如課程實驗所證明的那樣是朝夕可得,日能萬變的。

僅此一課程,就足以獲得對當代書壇主流狀況的重新認識,也僅此一課程也就足以堅定對另一種傳統的繼承模式以及發展模式的信念。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說,陳老師的實驗課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它的知識不是給定的,而是通過每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證的,它不僅僅使學生在課程中獲得實踐的技術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培養學生在對實踐結果的認識中,引發出更多的問題

我以為這就是一種開放的思維,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也能將此技能實踐的過程提升為學術研究的過程。我甚至認為這就是浙美的教學傳統。(或稱學術特徵,所謂「學院派」應該也是指此

回顧自己的從藝經歷,支撐著我成長的就是學習,學習就是模仿,就是見賢思齊,通過模仿而向理想切近,通過吸收而校對同目標的方向。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這裡面沒有古今之分新舊之別,更無中外東西的對立與抗異。無論什麼時代哪個民族的優秀成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我畢生學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從而書法對我而言並不是一個藝術品的創造過程,而僅僅是用以求知的途徑,通過它來叩問人類的歷史傳統,通過它來開拓更為廣闊的視域。

儘管不少人覺得我從古典到民間、從架上到架下,從行為到裝置都有作品面世,以此認為我是有創造性的書家,但我心裡明鏡似的清楚,無論從動機、意識到構成樣式,沒有一件不是模仿與學習的結果。

說句實在話,我至今還從未獲得過創造的體驗。這裡絕不是自謙,更不是反對創造(因為我學習的就是他人創造的結果),而僅只是我個人滿足於這種學習致樂的方式而已。

張羽翔:「圓、通、厚」是對線條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進入拍賣專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持敬求雅:提升書法的文化品位(格調篇)
大師臨帖|董其昌《臨徐浩書張九齡告身卷》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