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韓國主流媒體看待「一帶一路」倡議的語料分析

韓國主流媒體看待「一帶一路」倡議的語料分析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此倡議依靠中國以及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和韓國自古以來就在文化、地理、貿易等多方面保持著密切聯繫。在文化上相互融合,同屬漢字文化圈;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帶水,同屬東北亞地區;在貿易上,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和投資對象國,由此可見,中韓合作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韓國媒體從多方面進行了關注和報道,那麼韓國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報道呈現出什麼樣的趨勢呢?據此,筆者選擇韓國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新聞媒體《朝鮮日報》為研究對象,藉助網路工具,在《朝鮮日報》官網上檢索關鍵詞「一帶一路」,設定時間段為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得出相關的新聞報道共288條語料。經統計,2013年沒有相關的新聞報道, 2014年有3條,2015年有69條,2016年有45條,2017年有60條,2018年有74條,2019年1-5月共37條。數據見下圖。(由於2019年只能統計到5月,為了直觀顯現以年為單位的數量變化,因此製圖時將2019年的數據排除在外。)

按《朝鮮日報》劃分的新聞領域來分析語料可以得出各領域的新聞報道數量,具體數據為國際147條,佔總數51%,其次社論70條(24%)、政治44條(15%)、文化11條(4%),社會11條(4%)、其它5條(2%),其他包括全國、生活和思考三個領域。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作為韓國主流媒體《朝鮮日報》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整體處於上升趨勢,且報道涉及多方面。由此可以看出韓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度很高。經過對新聞內容的詳細分析,可以明顯看出韓國媒體對「一帶一路」的態度變化。

《朝鮮日報》關於「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觀望階段(2014年);支持階段(2015年3月—2016年6月);批判階段(2016年7月—2018年9月);立場模糊階段(2018年10月至今)。

第一,初期階段

也可以稱為觀望階段(2014年)

從新聞報道數據來看,數量相對較少,僅有三篇,但是總體態度友好,相關報道積極正面。三篇全部都表明了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建設的態度。這一階段的報道特點符合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時間。2013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4年8月18日《朝鮮日報》首次詳細地介紹了「一帶一路」的概念,該報道引用《人民日報》中《深化經貿合作,把「一帶一路」建實建好》一文,通過和古代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對比,全面介紹了「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和推行現狀。2014年10月25日的報道中還特別引用了時任韓國貿易協會副會長安玹鎬的講話,他指出「由資源、領土、人口、製造業大國們構成的歐亞融合將帶來新的活力,韓國和中國作為歐亞融合的合作夥伴,必須要站在國際高度維持緊密合作關係。」2014年11月18日的報道中更是將中國的「一帶一路」和韓國的「歐亞倡議」看作是一脈相承的政策,表示將會和中國共享對比研究「一帶一路」和「歐亞倡議」的研究成果。通過上述新聞報道內容來看,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初期階段,韓國主流媒體對此倡議表現出了較為積極肯定的態度,雖然報道數量較少,篇幅不多,但基本說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心內容和要點。

第二,支持階段

(2015年—2016年6月)

此時期的新聞報道數量為95篇,整體態度較友好,較為客觀地報道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過程,探索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帶來的積極影響,全面分析韓國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時機與好處。另外,多篇新聞報道介紹了朴槿惠政府大力推崇「歐亞倡議」的政策,並和「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比較。就西方提出的「中國世界金融霸權論」,2015年4月7日的報道引用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的話,指出「中國世界金融霸權論」實屬誇張,倡導韓國應積极參与亞投行,以此共謀發展;2015年4月29日的報道指出,從本質上來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韓國的「歐亞倡議」存在很多相同點。例如在東北亞建設高速鐵路網路,在黃海地區建立中韓之間的火車輪渡服務,建立環黃海經濟圈等等。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韓國的經濟能從中獲取大量的商業投資機會。因此,從中韓兩國立場來看,「一帶一路」是實現雙贏的戰略措施。2015年6月1日的報道高度讚揚了中國的民族凝聚力,指出14億中國人正在齊心協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共同前進;2015年6月18日的報道則大力倡導了韓國應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共同繁榮;2015年9月的多篇報道均分析了「歐亞倡議」和「一帶一路」的關聯性,強調了中韓關係的重要性,表明要積極開展與中國的合作;2016年1月6日的報道肯定了中國全面崛起的現狀,提出韓國應放眼世界;2016年2月18日文章詳細介紹了習近平經濟學;2016年6月20日的社論更是站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視角,全面分析了朝鮮半島。這一階段的新聞報道整體趨於客觀分析和支持的角度,但也有少數負面的聲音。2016年6月20日的報道由「一帶一路」倡議帶出了中國的大唐工程,分析說明此工程具有中華民族主義傾向,表明中國在推進對外膨脹政策,質疑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否是在實行中華霸權主義。筆者認為,霸權主義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具有非公正性,後者具有公正性;前者具有歧視性,後者具有平等性;前者具有排他性、衝突性,後者具有通融性、和諧性。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華春瑩曾指出:「我們多次講過,『一帶一路』是中方提出的國際經濟合作倡議,不涉及地緣政治,更不是要跟誰開展競爭的戰略工具。中方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通過各方平等互利的合作,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減少發展的不平衡。」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倡議並不是弱肉強食,而是倡導合作共贏。通過上述新聞報道來看,此時期《朝鮮日報》對「一帶一路」的報道態度整體趨於肯定。

第三,批判階段

(2016年7月—2018年9月)

這一階段的新聞報道數量為132篇,從內容來看,此時期新聞報道中有不少秉持中立的態度,關注於報道「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以及中方領導與其他各國領導人會晤,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消息。但從總體來看,這一階段《朝鮮日報》關於「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持批判態度,甚至出現了大量的信息誤讀和片面解讀現象。其片面解讀的觀點大體上可分為三條:

其一,錯誤認為「一帶一路」實質上是為了對抗美國,擴大中國在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其二,錯誤認為「一帶一路」實質上是為了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霸權主義;

其三,錯誤認為「一帶一路」實質上是中國為了減輕產能過剩而提出的強輸出計劃,參與國很大程度上在經濟上被中國牽著鼻子走。

探究其片面解讀的原因,筆者認為韓國有諸如此類的誤讀,與朝鮮半島的東北亞地緣政治因素有很大關係。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大國的夾縫中,是大陸勢力和海洋勢力的交匯點和碰撞之處。加之2016年7月,韓國國防部宣布,把薩德部署在韓國東南部的慶尚北道星州郡,由此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強烈不滿,分化了中韓關係,直接影響了中韓的政治和經濟往來。緊接著同年10月,朴槿惠政府爆出嚴重醜聞,在韓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在2017年5月文在寅當選總統之前,韓國政府基本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2016年11月,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並於2017年1月正式上台,中美韓關係出現變化。在這一系列的國內國際政治變化和動蕩中,韓國在短時間內被置於極度缺乏安全感和國際信用的環境下,作為美軍海外駐紮地,韓國只能選擇相信同盟國美國並保持友好關係。這期間《朝鮮日報》大量引用了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讀報道,表現出親美的態度,這就造成韓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存在片面解讀。例如2018年9月11日和2018年9月19日的報道均指出「一帶一路」造成參與國陷入債務陷阱,無法嘗還貸款,特別指出了巴基斯坦外債猛增的現狀,這些片面解讀的觀點基本與西方媒體一致。但事實上,巴基斯坦財長烏馬爾對此回應說「給美國人一個友好的建議,他們更應該操心自己欠中國的債務,而不是替巴基斯坦擔心。」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華春瑩也曾指出:「『一帶一路』項目引發債務危機這一觀點不符合實際情況,中方完全不能認同。在迄今出現的所謂『債務危機』中,沒有哪個是中國引起的。」中國並不是利用「一帶一路」和美國競爭,而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強調各國合作夥伴的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最終實現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實質上就是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並不存在西方媒體打造的破壞人權和自由的現象。

第四,立場模糊階段

(2018年10月至今)

這一階段的新聞報道數量為58篇。從內容上來看,《朝鮮日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和評論大體呈現出模稜兩可的態度。大多數報道對於是否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等問題表明了模糊的立場,透露韓國既應該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建設,以此緩解「薩德入韓」引起的各種問題,又想在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中保留一席之位,維持美日韓三國關係。2019年5月30日《朝鮮日報》就「一帶一路」和韓國立場發表了多篇報道,其中一篇新聞報道說中國外交部單方面稱韓國同意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但韓國政府立即對此發表聲明絕無此事;一篇社論則分析了美日同盟強化,中日關係緩和,美日印澳共建印度太平洋戰略和韓國在政治上被孤立的現狀,並探討了中美貿易戰中韓國應該如何站隊的問題;另一篇社論則說明了由於美國要求韓國增加薩德設施,中國要求韓國參與「一帶一路」,導致韓國進退兩難的情況。2019年5月31日的報道更是直接表明韓國不知該在中美間如何選擇,表明了極其模糊的立場。這一階段的報道態度符合國際形勢的變化,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摩擦,2018年7月3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演講時提出了美國「印太戰略」的經濟倡議,2018年9月2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廳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在中美兩國貿易摩擦的國際背景下,在「印太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對立的國際形勢下,在一直以來對中國主要實行經濟外交,對美國主要實行安保外交的歷史背景下,使得韓國在這種敏感性外交問題上有著迴避性的態度。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發現,關於「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態度,韓國主流媒體由最初的積極友好演變為批判懷疑和猶豫,雖然現今中韓合作關係總體上仍趨於友好,但韓國權威媒體《朝鮮日報》近期卻大量引用西方媒體抹黑中國形象的報道,以至於歪曲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使得韓國國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不切實際。我們可以預見,在中美兩國貿易摩擦不斷以及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歷史背景下,韓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很難表明一個堅定的立場。但中國還是希望韓方儘快堅定立場,以共同發展為原則,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建設,共享繁榮,共同打造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翻譯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發掘古代美學範疇的現代價值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