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如果明知道「逼著」孩子學鋼琴就能讓他成功,要不要這麼做?

如果明知道「逼著」孩子學鋼琴就能讓他成功,要不要這麼做?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樹媽馬瑞 來源|溫暖記錄者(treelens)

郎朗大婚,找了一個「仙女」,儼然「人生贏家」。

於是,朗爸從小逼郎朗學琴的「事迹」又被拿出來讚賞。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沒成就是因為自己一時心軟下不了「黑手」,內疚不已。

有些家長興奮的握緊了手裡的小棍,打算「復刻」之。

「愛與自由」的價值觀彷彿受到了衝擊,

何去何從?

「小孩學鋼琴,剛開始是因為興趣,但真要學好是很辛苦的,如果孩子不肯堅持,就會半途而廢,如果在父母的逼迫下堅持下來了,雖然剛開始覺得很煩要逃避,但時間長了也喜歡上了,最後成功了也很感謝父母。那父母的逼迫到底是不是好的呢?」

最近被幾個家長問到這個問題。

「逼迫」和「使用權威」是學習無條件養育的家長們排斥的,但是電視里「鋼琴神童」明晃晃的成功,似乎又是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要不要狠下心去,用眼前的「強迫」去跟孩子一起忍到一個「守得雲開見日出」的結局呢?

家長們苦苦思索左右為難,我的答案卻脫口而出:「如果有什麼事『一定會成功』,那傻子才不會去做啊!」

無論是作為媽媽,還是親子教育工作者,或者是任何一種身份,我都會毫不猶豫的作出這個選擇。

可惜的是,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事,是「一定會成功」的。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期待它會成功」。

更多的時候,是我們「以為它會成功」。

當然,不僅僅是針對「學琴」,親子教育中「為了孩子的前途」而逼迫他去做的事,都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這裡面有三個關鍵詞,值得我們討論:

1.「一定」。

2.「成功」。

3.「逼迫」。

我們先來看「一定」。

逼著孩子學琴,孩子一定會學好琴,最後取得「成功」。這個觀念,可能比較多的是來自於幾個已經取得「成功」的鋼琴家,或者那些孩子考上外國名校的虎媽狼爸。

對於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焦點的這幾個金字塔尖的人來說,他們用他們自己,證明了這個「成功」的「一定」性。

百分之百,無可爭議。

目光稍稍下移,很多在金字塔中間的孩子,被父母帶著學琴考級,向著塔尖準備衝刺。重複的練習,學業的壓力,身體的辛苦,家長和孩子彼此安慰著:「再考一級就好了,考到十級就好了」。

然後呢?

鋼琴老師問一個學琴8年,很有天賦準備考10級的孩子:「等通過10級以後想要做什麼?」

那孩子一本正經地回答:「我想再也不用練琴了!」

這樣的案例在網路上,新聞里,乃至生活中,比比皆是。

很多學琴的孩子最想做的事就是把琴砸掉。他們跟那些大學畢業後撕書慶祝的學生們,也算是彼此知音。

他們中間,有多少個,會「成功」呢?

再往下看,掙扎在金字塔底端的,是為數眾多的「琴童」們。

他們中間,有人真的喜歡鋼琴,為自己的愛好努力著。

有些人的父母「真的喜歡鋼琴」,他們為父母的期待努力著。

一分鐘一分鐘的煎熬,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的練習。

那些親子間的爭執,命令,孩子留下的淚水和父母內疚的心疼,真的「一定」能換來期待中的「成功」么?

「最後的成功」雖然不一定,但是有些事情是「一定」的。

比如——現在彼此的煎熬和痛苦。

再來討論什麼是「成功」。

成功是一個完美的詞,它涵蓋了人生所有欲求的滿足。

可是現實中我們使用它的時候,都是從它的某一部分來定義的。

成功有很多種。

一種是社會性成功。

「功成名就」,也就是所謂的財富和名譽。

我們通常定義的成功,更多的是這一種。

我並不清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取得財富和名譽,這一點都不丟人。

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孩子用什麼方法來取得這些。

如果把「財富和名譽」設置為路徑終點的話,學琴只是一條路,而且未必是最暢通的那一條。

如果讓我來選,我希望孩子能用他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

而孩子能夠做出適合自己選擇的依據,是充分的拓展視野,了解世界的多樣性,了解自己的特質和愛好。

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放鬆,毫無壓力的作出選擇。

馬雲是學英語的,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前曾經當過7年的英語教師。看起來,這是個不小的浪費。

事實上,馬雲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過,他今天為業界稱道的絕佳口才,正是在那段做老師的歲月中練就的,創業的人很需要「能說」,因為團隊和投資人,都需要相信你做的事情是「正確」的。

同時,英語教學,也給了他機會,去接觸國外的新鮮資訊,並最終在國人還不知互聯網為何物的時候,選擇它作為創業目標。

這些機會和能力,靠「逼」是出不來的。

事實上,「成功」之後,是不是會真的快樂,也是一個疑問。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說,「在成功之後,有一段時間,我很困惑。我得到了很多東西,其他人奮鬥一輩子想要得到的東西,卻突然發現,自己並沒有因此而快樂。我不禁反問自己: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學琴的孩子:

如果一直支撐著他們努力練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日後的「財富和名譽」的話,這些更像是對小時候的辛苦的一種補償。

我們都知道,小時候的缺失其實是比較難以彌補的,而小時候受到的痛苦,會伴隨我們一生。

所以很多人終其一生努力奮鬥的動力,並非為了追求幸福,而是補償痛苦。

他們像陀螺一樣努力旋轉著,辛苦的賺錢,卻沒時間花錢。

他們能感覺到豐收的喜悅么?

還有一種成功,是專業領域的成功。

對於學鋼琴的人來說,成為「鋼琴家」算是一種成功。

所謂鋼琴家,並非僅僅演奏,更是指創造出打動心靈的傳世之作的人,比如——貝多芬。

他的一生中,充斥著貧困,疾病,耳聾,失意,孤獨,而這些都被他當做素材和動力,演繹成樂曲中激昂的音符。

「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讓貝多芬發出這聲怒吼的,是命運,更是他自己。

古今中外,所有的「音樂家」,「鋼琴家」,所有的在自己領域取得驕人成就的人,無論貧富,無論順境逆境,那些可歌可泣的鬥志,都來自於心底的熱愛。

除了熱愛,沒有另外一種動力能帶來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

還有一種成功,是「人生的成功」。

幸福,健康,美滿。

音樂作為陶冶情操,增加情趣,提升生活品質的元素,不可或缺的存在著。

但對於謀生來說,並非不可或缺。

這時候,音樂的意義得以回歸它本來的樣子。

它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成名,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不是為了證明教育手段的正確,不是為了證明孩子聰明,不是為了逃避高考,不是為了生活體面,不是為了泡妞,不是為了彌補小時候的缺憾……

它是為了美。

無用之美。

意義重大的無用之美。

它是用來感受生活的。

當它讓你流淚,不是因為練琴的辛苦和父母的逼迫,而是因為旋律的婉轉婀娜。

當它讓你喜悅,不是因為獎牌和獎金,而是因為聽者從中感受到了生活之美。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真正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感動和享受。

有一句話放在這裡,有點煞風景:

讓一個人厭惡一件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強迫他去做。

說完了「成功」,我們再來看看「逼迫」。

其實,是的,「逼迫」是一個標籤,一個負面的標籤。

有一些「成功人士」承認自己小時候,是被父母逼迫著練琴,長大了之後,非常感謝父母。

比如眾所周知的郎朗。

郎朗的爸爸親口承認自己逼著孩子學琴,而且「該嚴厲就嚴厲」。

他辭職陪兒子去北京,為兒子賭上了一家人的生活與未來,曾經因為郎朗耽誤了兩個小時練琴的時間,逼他吞掉30片抗生素自殺。

郎朗在《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裡面,提到父親對他說的話:「你要像活不過明天那樣練琴……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

可以想像,一輩子背著「第一名」要求的人,是多麼的如履薄冰。一旦有一天他不是「第一」了,人生彷彿都失敗了。

而郎朗的成功,也是朗爸使用權威的成功佐證。

仔細看看朗爸的採訪,有一些「不一樣」的信息:

1.「建議所有的孩子學琴要早一點開始,但是不要想著必須怎麼樣,目的是啟發他的興趣,熱愛音樂,熱愛之後就會投入。

有人說我比較嚴厲,該嚴厲嚴厲,彈到特別優美的曲子,要完全換一種感覺陪孩子,讓孩子感覺到音樂的美感,這時候如果再嚴厲,讓孩子感覺不到音樂的美妙,不就玩蛋了么?」

2.「我也是搞藝術的對他的前途是有估量的。周圍有很多專家對他的評價,都證明他一定會成功。

有才能的孩子能看出來,要不我也不會下這麼大決心。

郎朗3歲開始彈琴,彈到九歲時,他的鋼琴水平相當於大學畢業。我知道他是一個天才演奏家。」

我們可以看到,在朗爸嚴厲的,逼迫的標籤背後,是他對音樂,對兒子深深的理解。

這也是他的「逼迫」能導致「成功」的原因。

都說是「玉不琢,不成器」,但是首先我們要確認,孩子在鋼琴,或者說你給他選擇的這個方面,的確是一塊「玉」,而你雕琢的方式,是在不破壞這塊玉的主體的情況下,因材施教,錦上添花。

很多家長告訴我,他們逼著孩子學琴,並非為了「金錢和名譽」,也不是出於虛榮,而是覺得孩子應該有韌性,有責任感,遇到困難不放棄,堅持到底。

是啊,我們的確看到很多孩子很聰明,能力也強,但是缺乏意志力,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容易放棄,所以總是難以「成功」。

這讓家長們很無奈。

有沒有什麼人,是「意志力」的典範,讓我們可以學習呢?

「竹籤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

革命者,可能是意志力最強的榜樣了。

他們生存條件非常艱苦,可能得到的回報——革命勝利的喜悅,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看不到。是什麼支撐著他們能承受這些非人的痛苦的?

熱愛,無它。

而叛徒呢?我想,甫志高最初參加革命的時候,也是因為熱愛和信仰,而中途放棄的原因,是愛的程度還不夠——至少,跟敵人的酷刑帶來的恐懼相比,還不夠多。

有一個說法:

「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努力這回事,所有為了理想付出的,都是因為熱愛。而所謂的『不夠努力』,是因為不夠熱愛。」

說到價值觀的傳承,其實「逼迫」能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只不過都是反作用。

在臨床諮詢中,有的孩子有能力考試及格,卻故意放棄。問原因,他答:「如果考試考好了,我爸媽會開心。但是他們天天嘮叨我好好學習,我就不想學習好,不想讓他們開心。」

講一個故事:

比爾·蓋茨的女兒從小就很喜歡挑戰,從不輕易在困難面前退縮。她在採訪中提到,在她在2歲時,自己練習穿鞋子,卻怎麼也穿不好時,她並沒有沮喪,而是對媽媽說:

「媽媽,穿鞋子很困難喔,不過我最喜歡做困難的事情!」

為什麼一個2歲小孩能如此積極?

難道僅僅因為她是比爾蓋茨的女兒么?

事實上,每天比爾·蓋茨先生和太太出門前都會和女兒講:

「爸爸媽媽今天又要去挑戰自己,做困難的事情了,不過我們喜歡做困難的事情!困難讓我們覺得非常有趣。」

重複的次數多了,這就成為蓋茨家族的一種價值觀,傳承下來。

捫心自問,我們每天的所言所行,給孩子傳遞了什麼呢?

如果家裡經常有人抱怨:「煩死了!不可能!沒辦法!」的話,那需要為此負責的,就不是孩子。

和父母怎麼做的相比,「怎麼說的」簡直微不足道。

有的時候,它更像是一個諷刺。

這篇文章有點長了,但是請你一定堅持下去。因為接下來我會說兩個「八卦」——我是說,重點內容。

第一個是關於郎朗的新聞:

某媒體曾經做過一期郎朗和爸爸的互訪,郎朗問爸爸: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兒媳婦?

郎爸答:一定要找個非常懂事的人,我和你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最後找一個不合適的媳婦,不是個敗筆嗎?

郎爸還有一句名言是:將來如果有了兒媳婦,她當然都得聽我的。

「你是我的,你的琴是我逼著練的,你的成功是我的,所以——你的媳婦,當然也得聽我的。」

這個邏輯,在朗爸看來,鐵板一塊。

如果郎朗不小心找了個「不合適」的媳婦,那是朗爸的「人生敗筆」。就這麼簡單。

看了這些話,我不知道你的感覺怎麼樣,對我來說,再大的「成功」我也不想要了,因為,不得不替別人活的人生,才是「失敗」。

第二個「八卦」,是關於大提琴音樂家馬友友的。

他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獲得了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台。

他四歲開始練大提琴,9歲進入正規音樂學院學習。卻在17歲的時候,因為和同為大提琴演奏者,初戀女友吉兒的感情變故,從茱莉亞音樂學院輟學。

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馬友友放棄大提琴,考入哈佛,轉修人類學。卻在哈佛意外遇到學習數學的吉兒,

因為吉兒,馬友友在四年後重拾大提琴,為吉兒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從此,兩個人成為音樂伉儷,生兒育女,在馬友友因為融入很多現代音樂而遭到傳統音樂界的指責時,也是吉兒的支持,讓他在困難中挺了過來。

神童如馬友友,也會因為迷惑離開大提琴,又因為激情重新撿起琴弓。

就像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時也會選擇先歇一歇,做個「SPA」,吃一頓大餐,然後再重新積聚力量,聽從心的召喚,找回真愛(如果那真是真愛的話)。

事實上,沒有人生經歷是浪費的。

馬友友在哈佛四年人類學的研究,對於他後來結合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流行音樂的創造性演繹,是不可分割的。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逼著你必須「迎難而上」,馬不停蹄的時候,你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就像是,如果馬友友在哈佛的四年中,他的藝術家雙親,用權威和(朗爸的)藥片,逼迫他繼續練習大提琴的話,他的人生會怎麼樣呢?

誰也不知道。

「如果明知道「逼著」孩子學鋼琴一定會帶來成功,那這麼做到底對不對呢?」

這道題,並沒有正確答案。

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

重要的是,你作出的選擇,是為了孩子。

還是,

你以為是為了孩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吃商」高的人,最值得深交
硬核二胎老母的基本配置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