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中,國軍五大地方派系都有哪些?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解放戰爭中,國軍五大地方派系都有哪些?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內部仍存在著不少地方派系,它們往往以勢力範圍進行劃分,冠以地名的簡稱。雖然名義上都是國軍,但實際上卻互不統屬,自保一地。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解放戰爭中,國軍五大地方派系都有哪些?它們最終都是什麼樣的結局?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晉綏軍,是主要活動在山西、綏遠以及華北地區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它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山西新軍,主要人物就是統治山西長達三十多年的閻錫山,經歷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抗日戰爭等重要歷史時期。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晉綏軍有所分化,一個是閻錫山的晉軍、一個是傅作義的綏軍(傅作義原本是閻錫山的手下,後來勢力不斷壯大,在綏遠地區自稱一派,擔任過國軍華北剿總司令)。在平津戰役和太原戰役中,綏軍和晉軍相繼宣告覆滅,不同的是傅作義選擇了和平起義,於1974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而閻錫山則逃到了台灣,於1960年病逝,享年77歲。

馬家軍,是主要活動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的一股重要軍事力量,主要分為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早期都隸屬於馮玉祥的西北軍,後來自成一派,主要人物是青海的馬步芳、寧夏的馬鴻逵和馬鴻賓,三個人合稱為「西北三馬」。在解放戰爭中,馬家軍被我第一野戰軍所殲滅,馬鴻賓選擇了投誠,於1960年在蘭州病逝,享年76歲;馬步芳、馬鴻逵則逃往台灣,後又輾轉移居於他國,客死異鄉。

桂系軍閥,是主要活動在廣西的一股重要軍事力量,與蔣介石中央軍分分合合幾十年,曾被蔣介石稱之為「心臟病」,主要人物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從北伐戰爭開始,李宗仁和白崇禧就與蔣介石爭權奪利,但往往被蔣介石力壓一頭。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由白崇禧實際率領的桂系軍隊在衡寶戰役和廣西戰役中,相繼被殲滅。之後,李宗仁選擇出走美國,後來又破除困難回到了祖國懷抱,於1969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白崇禧則逃到了台灣,最終於1966年在台灣病逝,享年74歲。

滇系軍閥,是主要活動在雲南的一股重要軍事力量,它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雲南新軍,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抗日戰爭均作出巨大貢獻,先後經歷過唐繼堯、龍雲、盧漢三人的統治。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末代「雲南王」盧漢通電起義,為雲南和平解放作出了一定貢獻,先後擔任過雲南省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於1974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川系軍閥,是主要活動在四川的一股重要軍事力量,它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四川新軍。在川軍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大小小不同的派別,不過最出名的是劉文輝和劉湘叔侄二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川軍付出了很大犧牲,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第二野戰軍進軍大西南,以劉文輝為首的川軍將領通電起義。後來劉文輝先後擔任過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林業部部長等職務,於197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姑娘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首批入朝作戰共有六個軍,軍長都是誰?

TAG:丁姑娘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