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法戰爭真的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沒那麼簡單

中法戰爭真的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沒那麼簡單

不少人想到中法戰爭時,都會不由自主聯想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然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將中國西南門戶打開。這麼想確實有一定道理,畢竟在簽訂條約之前,馮子材剛剛獲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是,這裡面的故事其實也沒有那麼的簡單,這究竟為何呢?

我們先看清政府這一邊,在清政府剛開始作戰時,在海陸兩條線上面都遭到慘敗,且導致了政局變動,也即甲申易樞之變,翁同龢等人受到重創,清流派在其中作用相當微妙,這也說明從一開始清政府處於被動狀態。雖然後期防守成功杭州灣、台灣島,並在鎮南關大捷,但是基本上算是防守層面,在法國進攻受阻前提下的一次勝利。

而法國這一邊,也可以看出是初期大勝,但是在後期進攻緩慢,還導致了內閣的下台。這也說明了法國在遠離本土作戰時,存在的若干問題。

究竟怎麼看呢,也即是從大局來看,法國優勢還是很明顯的,但是顯然此時的法國後勁不足,清政府主場優勢明顯,所以初期法國勝清朝敗,後期法國就輸了很多。但是問題是,清政府主要還是防禦,法國是進攻,所以大局上清政府還是相對危險。換而言之,如果不及時去簽訂條約的話,後續會怎麼樣,其實並不好預判。

而且在整個中法戰爭的進程中,明眼人都會發現清政府內部的不和,這樣的情況說明清政府從來就沒有過一個相當明確的對法對策,基於此,前後擺動也就不足為奇了。法國這邊又怎麼會不知道如此呢?

我這邊並不是說籤條約就是對的,我的意思是其實清政府可以僵持下來,法國未必能夠有好的辦法應付。另外一個說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其實也不是完全合理,因為整體來看,清政府沒有優勢。所以說,很多時候的歷史結論,尤其是離我們有一些距離的,其實還是需要我們好好思索一二,這樣的結果可能才更靠譜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傑談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待孫殿英盜東陵,其中暗含什麼?
曹髦刺殺司馬昭,真的是一步臭棋么?

TAG:張傑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