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中,中國派兵參戰,為何能成戰勝國?因為這14萬特殊軍團

一戰中,中國派兵參戰,為何能成戰勝國?因為這14萬特殊軍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此時的中國,雖然剛剛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內部軍閥割據,國力凋敝;而當時參戰各國均是西方列強,對中國仍然是虎視眈眈。

儘管如此,國內還有一個聲音越來越強烈,那就是設法讓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戰後和會,以藉此擺脫1840年以來的尷尬地位,提高國際地位。

可是,天不遂人願。此時的北洋政府,卻在日本威脅之下,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日本企圖藉此將中國的財、政、軍全部納入其掌控之下。

迫於國內壓力,1915年11月6日,北洋政府正式通知英國,願意對德宣戰,但為防止日本再次干涉,要求英法俄等過邀請中國參戰。但是,由於日本極力阻撓,北洋政府尋求參戰的努力再次失敗。

正在這十萬火急的關頭,曾在光緒朝高中進士的梁士詒,向北洋政府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曲線參戰設想:鑒於目前中國財力、兵力有限,不足以派兵赴歐洲參戰,不如「以工代兵」:派遣工人赴歐洲參戰,工人能得到工資,而國家不費分文,還可以享受戰勝之後的種種權利。

可以說,不派一兵一卒上戰場,反而送一批勞工去幹活,組織這樣一支「不扛槍的軍團」,既是當時中國的無奈之舉,也是令人拍案叫絕的高明之計。

從1915年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漸膠著,空前持久和慘烈的拉鋸戰,讓英、法等國出現了嚴重勞動力不足。

1915年11月,法國正式決定招募華工;1916年8月,英國也開始在中國大量招募華工,投入到歐洲戰場。1917年,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以後,中國也開始以官方名義,鼓勵華工出洋,幫助協約國解決勞動力困難問題。

就這樣,雖然中國作為協約國之一,並未在一戰戰場上投入一兵一卒、一槍一炮,在1916年到1918年間,有超過14萬華工被招募到歐洲,參加協約國的勞動建設。

他們不僅在重工企業、汽車公司、港口碼頭從事最艱苦、最繁重的勞動,而且還要身臨前線,負責挖戰壕、救傷病、送給養,必要時還要拿起武器直接作戰。

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役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負責挖壕溝的華工們則冒著德軍的毒氣,拿起鎬頭、鐵杴等勞動工具,與德軍展開了殊死肉搏。當英軍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沙場,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留下。

一戰結束以後,14萬勞工只有約11萬人回國。2萬多人在戰爭中死去,而其中留下姓名者僅有1874名,他們被埋葬在法國和比利時的公墓內,此外,另有1萬多人在戰爭中失蹤。

當時的法國元帥福熙,如此評價中國勞工:「是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可以說,中國一戰戰勝國的地位,是靠這些勞工用生命和汗水換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桓溫三次北伐,打出史上最詭異戰績,勝利就在眼前為何又讓它溜走
明知打不過,還是要北伐,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TAG:真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