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同事小蘇家兒子今年5歲,據說已經可以認識200個漢字了。平時出門在外,公交站牌、路邊廣告,只要不是生僻字,孩子都能認個八九不離十。因此,小蘇成了公司育兒群的明星。隔三差五就有寶媽請教育兒經驗,「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這是小蘇經常說的。小蘇也時不時就在群里來場「敏感期」科普。什麼「寫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詛咒敏感期」、「肛欲敏感期」等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近幾年「敏感期」一詞成了育兒界網紅。寶媽們聊天,不懂幾個「敏感期」都不好意思開口。各大育兒頭條,也經常被「一定要抓住孩子XXX敏感期,否則後悔一輩子」之類的文章霸屏。到處都在說孩子0~6歲前,家長錯過敏感期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但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到底科學嗎?其實,如果從敏感期這一概念的來源來看,錯過後悔一輩子的說法是片面的,這根本就是人為製造家長恐慌。

到底「敏感期」是個什麼鬼?是否真實存在?

「敏感期」這個概念其實隸屬於「發展心理學」。它有專屬定義,是指,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個小段時間,在生理、心理上做好了對某些能力發展的準備,在這期間會對外部的某些特定影響最為敏感。也就是說,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大腦對外界的某種刺激/行為特別敏感,在此階段學習與之對應的知識、行為會更加容易,能力也會發展比較迅速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大量研究發現,「敏感期」確實存在,但並沒有嚴格的邊界定義。這意味著,假如在孩子的敏感期內父母並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發育和發展仍有可能發生。換句話說,如果錯過敏感期,雖然學習起來會困難一些,但並不是不可逆的。那些經常刷屏的「錯過敏感期,後悔一輩子」的文章,其實是將「敏感期」和「關鍵期」兩個概念混淆了。

那「關鍵期」又是什麼呢?「關鍵期」是一個特殊的「敏感期」,這個時期孩子的一些能力會得到充分發展,一旦錯過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的變化。也就是說,關鍵期一旦錯過,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那麼,哪些行為屬於關鍵期,哪些又屬於敏感期?

哈弗大學教育學院,將敏感期從時間和功能上,可以籠統地分為三種:感官敏感(Senses)、語言敏感(Language)和高級認識敏感(Higher Cognitive)。

1,感官敏感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等基礎感覺,它就屬於不可逆的「關鍵期」。感官敏感期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發育,最長可持續到兒童時期(6歲左右),但一般窗口期都比較短,往往1歲之前感官敏感就迎來了高峰期。感官敏感的窗口關閉時非常徹底的,一般一旦關閉就會不可逆。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為了驗證感官敏感期的影響,相關醫護人員做過一個名叫視覺剝奪的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工作人員選了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小貓,縫起一隻眼睛(有些殘忍),三個月之後拆除縫合,發現這些小貓被縫的那隻眼睛幾乎喪失了視覺功能。研究人員又企圖通過輔助治療,恢復小貓視力,但發現因為錯過了視覺發育的關鍵期,這些小貓再也無法恢復視力。作為對照組,工作人員在一些成年貓上做了同樣的實驗,並且延長了縫合時間,一年以後再打開,結果發現那隻眼睛的視力基本不受影響。這個結論也能延伸到人類感官敏感期的發育上。

2,語言敏感期,它屬於「敏感期」但不屬於「關鍵期」。大量實驗證明:大腦對語言最敏感的時間是從嬰兒期開始到兒童期的早期。研究發現,如果錯過了語言敏感期,孩子語言發展速度就會比較緩慢,但學習語言的窗口卻不會完全關閉,仍有可能學會語言。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孩子在嬰兒時被剝奪了語言環境,到六七歲時才生活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孩子依然能夠學會語言。也就是說,頭幾年被剝脫環境的影響,在六七歲以後,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彌補,這種彌補往往是有效的。在7歲之後,兒童不能學會母語的概率才會逐漸增加,這和「7歲以後,就再也不能學會母語」的論斷也還是有差別的。

3,高級認知敏感期,這類敏感期包括「審美敏感期」,「閱讀敏感期」等一些複雜的技能和高級的知識。仍屬於「敏感期」範疇,即便成年人只要受到專業地嚴格訓練就能得到明顯的提高,所以這類敏感期能掌握的技能,是可以通過終生學習獲得的,家長完全沒有必要焦慮。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總之,除了「感官敏感期」是不可逆的,其他「敏感期」技能,都是可以通過加倍努力獲得提升的。不過,研究「感官敏感期」的相關人員表示:不用過於擔心,孩子只要是正常教育,都不會錯過「感官敏感期」。聽大人說話、觀察周圍環境、摸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等,這些其實都是在發展感官,所以只要在正常環境下的孩子,其實沒有必要過分的關注敏感期。

面對無處不在的敏感期,父母應該怎麼做?

首先,調整好心態,完全錯過敏感期是很難的一件事

現在的父母都有教育焦慮症,生怕孩子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期,這也就是「敏感期」大肆流行的主要原因。但正常情況下,一個孩子想要完全錯過某種敏感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甚至可以說是極小概率事件,幾乎不會發生。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就像語言敏感期,至今只聽到過一位孩子錯過了這一敏感期。據報道有位被狼養大的孩子,完全脫離了人類文明,別發現時已接近10歲。從出生到發現之前,沒有聽過任何人類語言,他完全錯過了0~6歲的語言敏感期,只有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才導致孩子最終也未能說出人類的語言。

其次,不要硬套「敏感期」,要利用孩子獨有的愛好

即便「敏感期」真實存在,但每個孩子對同一種技能的學習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大腦發展的速度不一樣,所以學習知識所用的時間長短必定也會不一樣,家長沒有必要完全按照書中的敏感期培養孩子,而是應該根據自家孩子的特有情況特殊對待。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心理學上有個「學習窗」的概念,是指特定類型學習的最佳發展時間,心理學家發現學習從來不會完全關閉,所以家長不用處處使用敏感期去套用解釋孩子的行為。如圖中所顯示,只要孩子在這個學習窗內完成相關技能的發展便可。

每個孩子成長既有共性,也有個體差異,比如:有的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對畫畫感興趣,喜歡塗鴉,他們在生理、心理上已經具備了精細動作的能力,也喜歡這些能力。此時,父母可以提供適當的引導,讓他們接觸不同的色彩、材質,打下繪畫基礎;但有些孩子3~4歲時,對畫畫根本不感興趣,這些父母就開始焦慮,認為自己的寶寶是不是錯過了繪畫敏感期?於是千方百計的讓孩子愛上畫畫,但是孩子仍舊只喜歡搭積木,捏橡皮泥,其實這都是正常現象,喜歡搭積木、捏橡皮泥的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與喜歡畫畫的孩子是相同的,只不過他們換了另外一種方式去發展相關能力,所以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利用繪畫敏感期。

最後,與其迷信「敏感期」,不如進行有質量的親子互動

心理學提出敏感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家長自責和焦慮,而是為了方便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輔助孩子成長。只有了解這些敏感期,當的孩子再出現執拗做事、任性生氣、打人等狀況時家長才不會誤解孩子,才不會和孩子較真。

育兒界被刷屏的「敏感期」,真的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其實敏感期是孩子成長的標誌,更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標誌。有科學研究表明,和諧良好的親子互動,能夠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如果父母覺著學習各式各樣的敏感期麻煩,不如每天多花時間陪陪孩子,擁抱孩子,和孩子玩他喜歡的遊戲,帶孩子一起閱讀等等。通過這種用心陪伴,孩子一樣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最後,關於泛濫的「敏感期」,優米MaMa想說,各位家長完全沒有必要跟風去套,順其自然,根據孩子的喜好和行為特點合理引導,才是最佳的態度。有研究就明確指出:對於畫畫、樂器等高級技能,不要管什麼所謂的敏感期,如果早期大量練習,反而會減少孩子大腦對日常生活的敏感度,進而損害健康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