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文/常振華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條人工河貫穿朱河鎮農村腹地,南起阮堤村,北至永紅村,綿延數十公里,硬生生將我們村莊與責任田一分為二,它便是中心河,河岸寬約三四十米。

說是人工河,它的作用卻不可估量。蓄水抗旱,排澇排積,灌溉良田,簡直就是家鄉的母親河。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它就是我們生命之河,生產生活全都離不開。

去大湖、爬戛橋子責任田,去長橋、四環橋、雙石打靶台幾處責任田,繞行九組橋或者月拱橋,須繞一大彎圈,既誤工又耗時,尤其是「雙搶」時節,鄉親們苦惱不已。渴望擁有自己生產隊的專屬橋,迫在眉睫。

白天忙生產搶季節,修凱老隊長躍華新隊長晚上召集東村西廓村民共聚趙嫂家,共商隊事,形成共識,楊樹柳樹桑椹樹串白楊樹全都派上用場,做樁的做樁,做面板的做面板。夯河樁,鋪面板,短短几天功夫,簡易木橋搭成。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老一輩父老鄉親,渾身有使不完的勁,趟著齊腰深的水夯樁固基,功不可沒啊!那時,我尚小,他們汗流浹背,熱火朝天的幹活場景,卻深深烙印在我腦海,揮之不去。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一到夏天,木橋便成了我們調皮鬼的天堂。清亮清亮的長江水,悠悠流淌,從橋下穿過。大紅,小紅,揚志,我,支華,中華,永紅,老四,三爐,訓華,站在橋面上,個個脫得精光,噗通噗通跳下河,好半天才鑽出水面。有時玩得興起,比起入水動作來。大紅欲學跳水運動員,躍入水中,不曾想動作要領不對勁,整個兒肚面朝下,叭的一聲平板下墜,聲音特大,嚇壞了大家。膽兒小的支華,捏著鼻子,直挺挺走下河去,結果鼻子里還是嗆了水。

水面離橋面很近,大家扒著橋樁,拽著橋板,翻身上橋,橋上驕陽似火,酷熱難耐。揚志乖巧,噗通一聲又滾入河中,坐在橋樁橫樑上歇涼。突然聽見他大叫,快下來,快下來。大家不明就裡,紛紛滾落水裡游攏過去。原來,他發現了釘在河中心的串白揚橋樁上,竟然長出了大片大片黛色木耳,真夠爆炒好幾盤的。當然,興奮之餘,我們幾個沒有忘記凱隊長交待的任務,清理纏繞在橋樁上的水草,保證河水暢通。

木橋兩端,楊柳依依,是人們垂釣的好去處。綠蔭如蓋,涼風習習,以一細竹做魚竿,靜心靜坐,半天功夫,黃骨魚,鯽魚,鯉魚,總會讓人乘興而歸。有不怕暴晒者,坐於橋面垂釣,也有收穫,只是魚兒咬鉤不牢,掉於橋面上,想伸手去搶抓,速度跟不上它翻滾逃逸,眼睜睜看它活命去了。

一到陰雨天,農活不多時,慕名前來的釣魚者絡繹不絕。橋面上,挨挨擠擠,橋兩側,三五成群。大家默不作聲,專心伺候,誰家釣竿一抬,齊刷刷目光送去,盼著魚兒早些上釣。那陣勢,趕集一樣熱鬧。

若是遇上大雨初歇,上游渾濁的河水湍流奔跑,木橋四周更是人山人海,人們紛紛架好閑置已久的吊魚網,以網撈魚,魚網大小不一,小的單人操作尚可,大的則需兩人協同作戰,一人牽引拉繩,一人以小網兜撈吊網內魚。眾多吊網撈魚的,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能人揚秉,三十多年彈指一揮,至今仍清清楚楚記得,有次他居然撈到一條二三十斤重的草魚,我和揚志用背簍抬著走在木橋上,大草魚在背簍里晃蕩,我倆在橋上晃蕩,感覺就是一個字,爽!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春去秋來,寒暑易節,簡易木橋如同老牛默默守候在中心河,蒼老了歲月,蹉跎了年華。鄉親們日出荷鋤勞作,日落梨樺晚歸,獨輪車吱吱噌噌,平板車咿呀咿呀,耕牛膘馬踢踢踏踏,木橋便是機械,也得修整修繕。

這不,鄉親們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卻是事後諸葛亮了。河對岸十一組小學生排隊路經木橋,橋面突然斷裂一塊木板,一小男孩不偏不倚一條腿卡在縫隙,孩子嚇得魂飛魄散,老師家長後背皆冒冷汗,指示孩子們捨近求遠彎道而行。

驚魂之事同樣在我身上重演。剛剛學會騎自行車那陣,得意洋洋,自詡車技不差,騎了借來的野馬牌自行車,歡天喜地顯擺炫耀,順坡下行至橋面,許是速度過快,後輪忽遭橫禍,一塊螺釘鬆動的木板突然彈起,拍打在後輪上,啪啪啪,我一個踉蹌,摔倒在橋面上,左腿懸在半空,自行車嚴嚴實實倒壓在身上,險些掉下河去,因為天冷,穿衣較多,才沒釀成大禍,慶幸自己撿了一條命。

更有甚者,一老爹趕著牛車,滿載乾枯棉花梗,大湖責任田收工歸來,老牛踩斷腐爛的木板,連車帶人,墜入冰冷的河水。所幸,冬季枯水期,河水並不深,老爹只是受了點輕傷,休息休息幾天便復原了。老牛折了腿,只得含淚賤賣。

屋漏偏逢連夜雨。1996年,1998年兩次特大洪澇災害,將木橋摧殘得破敗不堪,成了名副其實的危橋。

拆,拆,拆。建,建,建。本組的躍華村長和修書機務員帶領鄉親們築堤壩,截水流,抽淤泥,整墩基,戰嚴寒,冒風雪,吃自家飯,喝自家水,不計報酬,日夜奮戰,馬不停蹄,與時間賽跑,與天地鬥爭,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一座簡易的水泥橋落成了。八個磚徹橋墩,空心預製板做橋面,簡簡單單,不知勝過木橋多少倍。鄉親們歡呼雀躍,又可以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橋了。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時節不居,歲月如流,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新農村建設的號角響遍祖國的四面八方,農村、農民的春天時代到來。

家鄉清一色的兩層小洋樓如後雨筍般拔地而起,中心河兩岸小樓房更是鱗次櫛比,一眼望不到頭。拖砂車,拖磚車,唱著歡快的歌兒碾壓過簡易板橋。它用不算堅毅的脊樑書寫著鄉村建設的凱歌,公路村村通,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鄉親們穿著皮鞋均可下地幹活,鄉親們笑了,而簡易板橋超負荷工作,已是苟延殘喘,它哭了。終於有一天,它在鄉親們哀婉的嘆息中,轟然彤塌,年僅十多歲。

河不可一日無橋,那該阻止多少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啊!新任亞英村支書帶領村委一班人急鄉親之所急,不遺餘力地奔走呼號,立項目,拉贊助,想千方,設百計,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2014—2015年,歷時近一年半的時間,一座嶄新的八墩鋼筋水泥平面橋竣工,一度中斷的村級公路網再次煥發新的活力。新橋東南側,合村後的新村委會業已正式投入使用,黨中央的惠農政策源源不斷通過它傳遍新村的每個旮旯。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新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水中。家鄉的橋,飽經風霜,幾度變遷,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業、對農村、對農民工作的高度重視,凸顯出鄉親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家鄉的橋,承載了幾代鄉親們的美好回憶,也承載了我少年時代的美好時光。

如今,新橋兩側,一排排整整齊齊的白揚樹迎風伸展,綠蔭成趣;落霞映空、夏蟲鳴啾的傍晚時分,新橋則成了童叟婦孺納涼的好去處,歡笑聲不絕入耳。

登橋望遠,綠海翻滾,棉花新苗正茁壯生長,雜交水稻正抽穗吐蕊,好一派生機勃勃景象。站立新橋,中心河南北通暢,河水清澈透亮,緩緩流向遠方,仰望高遠天空,嗅嗅清爽空氣,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我欽佩勤勤墾墾默默無聞的鄉親們,一如歡喜甘願奉獻無言堅守的家鄉橋,橋如人,那是家鄉靚麗的風景。

家鄉的橋,承載著幾多記憶與變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魂牽夢縈青龍山
我欠你一個老婆(5)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