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他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其書法正氣淋漓!

他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其書法正氣淋漓!

我們看歷史劇、古裝劇,古代皇帝要是殺人,動不動就「株連三族」,狠一點的就「株連九族」。這九族都分別是指什麼呢?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說白了就是把跟你有親戚關係的人都殺個乾淨。

「株連九族」是比較殘暴的刑罰,也比較滅絕人性。「九族」也基本囊括了跟人有關係的所有親戚,而十族是這個人的老師、學生、門生等。

就有一個皇帝,滅過人家十族方解心頭之恨。一口氣殺了873個人!這個被滅了十族的人是誰呢?我們來介紹一下他。

這個人,叫方孝孺,是明朝有名的文臣,也是有名的文學大家。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福王時追謚「文正」。著有《遜志齋集》、《侯成集》、《希古堂稿》。《明史》卷百四十一有傳。

這麼有名的文學家,怎麼會跟皇上有這麼深的仇呢?

其實只因為一件事:就是方孝孺不肯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把朱棣給惹生氣了。

就因為不肯寫詔書就要殺人家十族啊!嚇得我再也不敢不交作文了!

不過方孝孺拒絕寫詔書是有原因的:因為朱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說白了,就是謀反,是篡位。所以作為文臣,他有文臣的風骨和氣節,不為皇權所動。

朱棣剛發動完靖難之役,登上帝位,方孝孺就挑戰了他的皇權,當然讓朱棣火冒三丈了。你不是文學大家嗎,我不光要殺掉你的親人,還要殺掉你的學生,讓繼承了你這些思想的學生們都為你陪葬吧。

皇上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於是就有了「滅十族」的說法。

方孝孺書法欣賞

其實朱棣的這個帝位,確實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沒錯,但是只是燕王。太子是朱標,也就是朱棣的大哥。然而朱標在朱元璋死之前就死了,死得太早。朱元璋沒有把太子之位傳給其他的兒子,反而傳給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皇太孫朱允炆,後來的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在皇位上沒有幾年,就以「削藩」為由要削弱燕王朱棣的權力。結果朱棣叔叔乾脆直接反了,史稱「靖難之役」。打了三年,朱棣就打進了帝都應天(現在的南京城)。打進南京城的時候才建文四年。可想而知建文帝的帝位真是坐的夠短的。

而後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成了明成祖。

說到建文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死亡時間不明的皇帝。後世有好多小說、影視作品都以此做文章,穿越啊替身啊等等什麼說法都有。不過不管他去哪兒了,反正這個皇帝是當不成了。而他的叔叔朱棣,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當然少不了各種非議。

最愛嚼舌根的是什麼人?就是讀書人啊。因為有文化,有見解,所以才會對政治發表評論。那些平民百姓反而不知道上頭的彎彎繞繞。所以收買讀書人的心,對於朱棣來說是最重要的了。所以他選擇方孝孺來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是文學大家啊,如果連他都帶頭歸順皇帝了,那天下讀書人也會安分許多。

可沒想到,方孝孺作為建文帝舊臣,是堅決不肯歸順啊。朱棣是軟的硬的都用了,方孝孺軟硬不吃,拒不合作。最後朱棣派人押方孝孺上殿,方孝孺還披麻戴孝,放聲大哭。朱棣想要勸說,反而被方孝孺駁得站不住腳。把紙筆塞給方孝孺寫吧,結果他寫了「燕賊篡位」之後就把筆扔到地上破口大罵。氣的朱棣把他關回獄中,開始搜捕他的親戚、家屬和學生。

朱棣登上皇位的第八天,方孝孺的親戚和學生就搜捕的差不多了。朱棣把方孝孺押到聚寶門,當著他的面,把他的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掉。每殺一個,就對方孝孺說,後悔嗎,如果你現在後悔還來得及!方孝孺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所有人都殺完了,朱棣下令把他凌遲處死,他仍不後悔,慷慨赴死。氣的朱棣讓人吃他的肉,吃一塊肉還賞銀一兩。可想而知朱棣到底生氣到了什麼程度。

好不容易坐上了皇位,當然要享受一下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大權在握的感覺了。可惜方孝孺身後的那873條人命,無辜陪葬!在那個朝代,無法說清誰多誰錯,只有一聲長嘆罷了!

方孝孺《默庵記》小楷。凡三十二行。每行字數不一。共六百三十四字。30.6×56.3cm.。此幅《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今載《故宮書畫錄》卷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五)。

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當朱棣讓他起草幾位詔書時,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

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說道:「上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姦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時年四十六歲。

歷史評價

朱元璋:此庄士,當老其才。

姚廣孝: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高熾: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

李贄: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

錢士升: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張廷玉: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胡適: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

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丨關注後每天第一時間閱讀精彩書畫內容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