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口紅、泡麵都過時了,我們怎麼判斷經濟好不好

口紅、泡麵都過時了,我們怎麼判斷經濟好不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蟲二

多事之秋,最難自處的還是普通人。

據說有人一口氣買了好幾個財經專欄,不是求知慾多強,就是希望學會大佬的方法論,遇事提前開個天眼,知乎有個高贊答案,就叫「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厲害的前提是找准合適的參照物。

舉個例子,你眼裡的印度什麼樣?是露天公廁?還是阿米爾汗的電影?是人肉外掛火車?還是7億嫁女的富豪?每個側面都真實,但每個側面都不能完全代表印度。

10年前美國次貸危機,全球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那時一般中國人有兩個擔心,一是失業,二是樓市崩盤,大家爭著從自己的視角觀察周遭變化。

我認識一個小老闆,全部家當都扔在生意里,當時慌得一比,他特別跑到超市,一看很多人在購物,完全放心了,逢人便說,「我們國家完全不受影響」,這個結論沒錯,但觀察的方式太捉急了。大多數經濟危機不是消費者手裡沒錢,而是你有錢也買不到東西,1947年的國統區和今天的委內瑞拉都是如此,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超市無人光顧,那不是經濟危機,那叫經濟解體好不好。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位仁兄又是對的,因為在敏感時刻,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遠比聽專家忽悠管用。

傳統經濟學講究見微知著,喜歡用廉價走量產品作為研究樣本,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口紅就成了經濟晴雨表,當時女性酷愛這種便宜又帶來自信的化妝品,多年後執掌美聯儲的格林斯潘反用其意,祭出「內褲理論」,經濟越不好,男性越會節省外人看不到的內褲消費。

這些理論的內涵是共通的,就是預期不佳的消費者會本能的壓縮基本生活開支,轉而購買釋放精神壓力的產品,以便在殘酷現實和內心安逸中尋求平衡。

把這套邏輯粗暴複製到中國,你會發現滿眼都是危機前兆了。

比如,所有按摩心靈的產品都賣得極好。

1、口紅旺銷。

2017年在阿里平台實現了97%的高增長,去年雙11沒退休的馬雲還開直播帶貨,故宮文創產品商業化,最先打開市場的也是口紅。阿里發布的「顏值經濟報告」顯示,口紅是直男送禮首選單品,平均每人每年會在天貓購買3.3支。

2、票房繁榮。

中國大陸電影票房從2009年的60.2億元漲到去年的609.8億元,10年翻了10倍,銀幕數從2009年的4723塊暴增至去年的60079塊,春節檔票房更是屢破紀錄。

近兩年演出市場也保持著4.5%左右的增長,專業劇場、農村大戲台、各種衍生品、設備租賃、演員收入等等統統保持上升趨勢。

同時,基本生活開支卻有壓縮的跡象。

1、榨菜漲價。

涪陵榨菜的銷量從2008年的6.52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13.05萬噸,營收從4.22億元增至15.2億元,10年9次提價,2016年後就有4次,帶動凈利增長11倍,高管一次減持就高達892萬元,說明榨菜客單價低,價格不敏感,漲價再多也是最便宜的佐餐伴侶。

2、泡麵翻生。

這個最詭異,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泡麵年銷量大概下滑了80億包,連BBC都關注了,找出外賣發達,公眾品味提高,農民工返鄉等原因,但2017年後泡麵突然又熱銷了,按AC尼爾森的數據,去年泡麵銷量增長3.2%,銷售額同比增長8.0%,外賣反而極不景氣,美團季報顯示外賣營收三連跌,從去年Q3的112億降至107億元。

這些現象就是所謂的「低價產品偏愛」,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配平機制,多少反映了普通人的精神困境。

不過「口紅效應」之於中國卻未必靠譜。

第一,沒有考慮市場增量因素。1966年中國有份名為《關於財政貿易和手工業方面若干政策》的文件,指出口紅、香水等不得在國內銷售,這個限制到1983年才逐漸取消,2014年之前的中國人基本只買基礎護膚品,2015年才開始彩妝消費,最近幾年只是報復性增長,市場加速回歸正常水平而已。

其次,伊麗莎白·泰勒曾說,「給自己倒杯酒,然後塗上口紅,一切都會好起來」,今天提供類似心理暗示的產品更多了,你可以刷快手、抖音,可以曬網紅美食,甚至可以零成本的在家裡冥想。

一個高薪碼農又囤積泡麵,可能是工作太忙,也可能是食堂收費的謠言,總之低價產品太下沉,觀察時很容易失焦。

所以相對合適的參照物還是汽車。

至少現階段,汽車對中國主流家庭仍是重資產,有足夠的絕對價格,加之全生命周期產生成本,這就大概率避免了衝動消費,明星也很難帶貨。

我們都知道,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墜入低谷,中汽協或乘聯會的數據都證明,去年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今年1-4月乘用車銷量同比又跌12.12%,5月再降9%。

但以汽車消費推導經濟狀況,爭議很大,因為有兩個難以駁倒的正面立論。

1、飽和論。

今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7.1%,為2003年5月以來新低,但所有品類都是正增長,只有汽車例外,讓很多人覺得中國的汽車需求已經基本釋放,加上產品質量提高,耐久性增強,消費模式從增量轉向存量很合理,與經濟好壞無關。

其實中國140輛的千人汽車保有量遠未達到日韓400-600輛、美國近800輛的水平,何況下沉市場還有足夠增量空間,現在就提所謂飽和顯然太早了。

2、消費升級。

豪華車一直逆勢成長,去年賓士在華銷量同比攀升11.1%,奧迪10.9%,寶馬7.7%,雷克薩斯21%,凱迪拉克31.8%,廉價車反而下滑了,神車五菱和寶駿都有20%左右的降幅。

然而奢侈品消費從來與經濟狀況無關,2015年盧布暴跌,俄羅斯汽車市場下滑36%,勞斯萊斯銷量反而創歷史新高,保時捷猛增12.4%,雷克薩斯上升6%。

廉價車的情況正相反,它有點類似於偽需求,汽車廠商通過削減必要功能(包括安全配置)拉低市場門檻,刺激本不具備汽車消費實力的用戶,這個套路在互聯網創業圈很常見。

上述兩種細分需求很難反映主流市場的變化。

有資格充當經濟晴雨表的汽車品牌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

首先是社會身分認同。

這就排除了大部分國產車,吉利領克和長城魏派極力在中端市場打入楔子,但品牌美譽度的積累需要時間,蔚來為了頂住調性,把ES8起步價抬得很高,導致用戶每天不得不面對「你為什麼不買BBA或特斯拉」的詢問。

乍看起來,這些品牌的第一步走得不錯,其實市場地位和品牌形象十分脆弱,也就不具備錨點效應的觀察價值。

第二個條件是能夠左右用戶的價值判斷。

相當多的合資車都缺乏這個實力,法系車比較另類,認可度有限;美系車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前景不妙;韓系車在歐美建立了口碑,在國內仍然路漫漫;相對合格的參照物只有日本的二田一產和南北大眾。

德式完美主義和日式工匠精神撐起了品牌內涵,德國車和日本車開在路上不丟人,普及率高,沒有嘗鮮風險,保值率得到海量用戶背書,算是汽車市場的中流砥柱。

第三個條件是心理層面的,就是可以觸發避險情緒。

能滿足這點的只有日系車,2008年次貸危機時,豐田壓倒通用首次成為美國本土汽車市場的銷冠,算是給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的上位之路划上句號。

與德國車相比,日本車注重可靠性、穩定性,不輕易嘗試未經驗證的技術,經濟省油也是重要的心理印象分,雖然早有測試表明,朗逸、軒逸和卡羅拉的油耗相差無幾,再就是保值率,兩田一產與南北大眾不分伯仲,但在長江以南,日系車的保值率更高一些。

按照互聯網的邏輯,德國車是產品思維,日本車是用戶思維。

當一個人選擇日系車,他選擇的是什麼?

簡單可靠,低故障率,可控的養車成本,經濟省油,二手保值;

他放棄了什麼?

大到操控駕馭,小到關門質感等等;

我們的很多日常消費是非理性的,花500元看場復聯4,透支生活費幫愛豆帶貨等等,但汽車消費不會騙人。

從歷史上看,每逢經濟前景不明朗,日系車就會表現搶眼,2017年美國車市經歷了7年來首次下滑,日產和本田雖受拖累,銷量都創下歷史新高。

我們也一樣,每當中國GDP增長率的波動幅度超過0.4%時,日系車就會划出完全相反的曲線,經濟下行壓力越大,銷量越好,只有2012年的釣魚島事件例外。

今年前4個月,除了東風日產、鈴木、馬自達、斯巴魯之外,廣汽本田銷量同比增長9.5%,廣汽豐田25.9%,東風本田21.1%。在剛剛過去的5月,豐田和本田分別打破了進入中國以來的同期歷史銷量記錄。

影響經濟的因素很多,至少每位車主真金白銀的消費會暴露他們潛意識中的心理預期。

以往觀察經濟走向基本是兩個套路。

要麼參考宏觀數據,稅收、GDP、CPI、進出口貿易、社會投資或零售總額等等,很多時候與個人感受脫節,舉個例子,房地產越紅火,你的錢包可能越乾癟。

要麼循著產業鏈從上向下梳理。

上游是原材料,煤炭、石油、各種有色金屬等等,中游是基礎產業,鋼鐵、水泥、發電,下游是房地產、汽車、家用電器等等。

但中國比較特殊,基建始終保持相當規模,今年又回到6%以上增速,房地產一直調控,土地供應卻處於高位,導致上游和中游的情況,你看也是白看。

家電市場除了彩電負增長,空調冰洗表現都不錯,小家電搭上智能化浪潮,迅速走量,但越下沉的產品微觀偏差越大。

最近大城市的汽車限牌政策開始鬆動,如果你覺得這個參照物也不靠譜了,乾脆結交幾個房產中介,稅務人員,銀行櫃員,4S銷售,超市收銀、快遞送餐或滴滴司機。

跟他們聊聊天,絕對比APP里開幾門付費課管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醫療 AI 戰場狹路相逢,GPS 三巨頭的新故事
賓士共享汽車大撤退,押金還沒退……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