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迎來大轉機!被美「封殺」才發現,這個中國科學家厲害得超乎想像!

華為迎來大轉機!被美「封殺」才發現,這個中國科學家厲害得超乎想像!

多日博弈,華為終於迎來大轉機!

今天,美國白宮行政管理拉斯.沃特,

向美國副總統彭斯和9名國會議員寫信,

希望大幅度推後對華為的限制,

避免美國產生巨大的損失。

一次次絕地反擊,終於讓美國知道,

華為不是中興,

不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華為從剛被圍剿時四面楚歌,

到如今次次亮劍突出重圍,

讓我們終結了曾經的無芯之痛,

更讓我們看到,

未雨綢繆自主創新有多重要。

而你知道嗎?早在20多年前,

就有一位中國人拚命告訴人們:

「中國要自己造晶元,造系統!「

他是一個極具遠見的院士,

可他卻被趕出了聯想公司,還被人嘲笑……

看完這篇文章,

你才會知道他究竟有多厲害!

他,就是倪光南

正值日本侵略中國,

他不得不跟著父母四處逃難,

也因此,小小的倪光南立下強國志,

「從小逃難的經歷,

是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它讓我明白,國家應該富強起來,

才不會受人家的欺負。」

新中國成立後,

他進入上海復興中學,

又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

畢業後,他到中科院計算所工作,

參與研製了,

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

首創了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

跨越了從「漢字」到「計算機」的巨大鴻溝。

擔任訪問研究員,他的薪資,

相當於當時國內工資的70倍,

可不過兩年,

他竟放棄了這樣優渥的生活,

堅持要回國。

朋友都不明白,為什麼呀?

原來,有一回他逛街時看到一家鞋店,

櫥窗里是各種外國生產的皮鞋,

而「中國製造」的鞋,

被亂七八糟地丟在一個筐里,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他,他心想:

「中國製造」什麼時候才能,

不與「簡陋」、「低級」連在一起?

就這樣他毅然回國,

打算將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毫無保留地全部獻給祖國!

他說:

「如果我不回來,我此後所做的一切,

不會對中國製造有所幫助。」

創辦了計算機公司,

倪光南一回國,

柳傳志就給他拋來了橄欖枝,

聘請他為首任總工程師,

他接受邀請時,提了三個條件:

一不做官、

二不接受採訪、三不出席宴請。

因為他有一個夢想,

渴望帶領這家公司走上世界!

聯想式漢卡的全部技術帶入公司,

還將全部熱情投入,

短短几個月後,

他向市場推出第一型聯想式漢卡,

為公司創造了上億利潤,

徹底改變了整個公司的命運。

最終,公司名字都改成了「聯想」。

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微機,

確立了公司的主營業務。

1992年,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兩年後他眾望所歸,

當選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聯想集團勢頭一片大好時,

他敏銳感覺到,

我國IT產業規模雖大但利潤低,

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CPU和操作系統都不是中國自己的,

50%的利潤是外國的,

而自己只佔大約2%的利潤,

因此,

他考慮的不是賺多少錢,

而是如何擁有聯想自己的核心技術,

他希望下一步全力開展「中國芯」工程。

然而公司高層卻認為,

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

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面對倪光南技術至上的要求,

柳傳志第一次說了「不」,

理由是晶元項目投入和風險巨大,

非聯想的實力可支撐。

因為意見不合,

親密無間合作十年的兩人,

開始了一場持續半年的「戰爭」。

每天的會議上兩人都要辯論,

最終,在1995年6月30日,

聯想上市的前夜,

他這個聯想的大功臣,

居然被免去了總工程師的職務!

離開時,他留下一句懇請:

「希望我的這些工作成果,

不要受到牽連。」

這場「戰爭」的結果,以他的失敗告終。

生意是做得越來越大,

錢也賺得越來越多,

2013年,聯想電腦銷量升居世界第一,

2014年,

聯想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

柳傳志也成為了傳奇人物,

被稱為「中國商業教父」。

證明當初真的是他錯了,

可即便如此,

他也不肯放棄自己的想法。

被聯想解僱不久,

一個叫李德磊的人找上門來合作,

李德磊創辦了一家企業叫方舟科技,

擁有能做CPU的完整技術團隊,

這個技術團隊讓倪光南眼睛一亮,

他以為看到了重啟「中國芯」的希望,

於是忙著為李德磊找錢、

找資源、找人,

卻沒有考慮自己,

未要一分一文一股。

之後在他的努力下,

2001年,方舟1號橫空出世,

媒體驚呼:「改寫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他們的項目也成了政府支持的重點項目。

然而誰能料到,

開始是輝煌的,結局卻是無比慘淡!

政府也給了支持,晶元也做出來了,

可他找遍整個中國,

居然都沒有一家公司有能力,

基於一塊CPU開發產品原型。

他們捧著中國芯,捧著CPU,

想把它獻給國人,

中國卻沒有一家企業能接,

更令人頭疼的是缺錢。

「方舟3號」研發經費撥款1538萬元,

而微軟一年研發能投入1000億人民幣。

他們哭訴錢太少了,連發工資都不夠,

結果有專家還嘲笑他們說:

晶元項目資金,

主要用在流片和EDA工具上面,

人員工資只是小頭。

最終在種種阻礙下,

項目徹底失敗了,

倪光南也淪為了人們眼中的笑柄。

不遺餘力地到處奔走呼籲。

從1995年離開聯想後,

他就開始不停地跟人們強調,

中國要發展IT核心技術,

特別是自主操作系統和國產CPU,

他說:

「我國現在應該大力開發自主操作系統,

不可不搞,不可慢搞」。

2013年他更是直接上書中國最高領導人:

基於共享軟體架構,

開發發展中國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

而領導人這樣批示:

我們在一些關鍵技術和設備上,

受制於人的問題必須及早解決......

2016年,他又公開說:

「全世界幾十億台智能終端,

只有三種操作系統:

蘋果、安卓和windows,

這種壟斷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例,

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的壟斷不打破,

終端安全和大數據安全也就無從談起,

中國要成為網路強國,

必須解決,

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被壟斷的問題。」

2017年,

他又提到:沒有核心技術,

只能給國外企業當「馬甲」。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是我們目前中國最大的隱患,

一直以來,

國外希望中國放棄追趕,停止構建,

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這樣,中國就會永遠的依賴進口。

而就在2017年年末,

在首屆中國網路安全產業高峰論壇上,

已經78歲高齡的他,

還在發表演講,再次呼籲:

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

以及信息化所需的軟硬體和服務,

大量地來自於外國跨國公司。

由此構成的基礎設施或信息系統,

就像沙灘上的建築,

在遭到攻擊時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

可儘管他如此的努力,

得到的卻不是掌聲,而是嘲笑聲。

人們都說他像個唐吉柯德,

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被聯想趕出去就算了,

還「不識時務」非要搞別人不搞的東西,

真是做研究做傻了,

太書生意氣,太固執、太自私!

可他付出這麼多,

最後自己什麼都沒得到,

一世英名毀了,項目失敗了,

自己的日子還過得越來越差,

出行就是一輛老式自行車。

他的一個學生見到他,驚訝地發現,

他身上穿的棉服,

居然還是七年前的那一件。

金錢名利,倪光南從沒放在心上,

倪光南的助手梁寧說:

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唐吉訶德。

為了夢想被一個又一個人利用,

而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

還是寧可冒著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風險,

還是繼續嘗試、繼續努力。

時間,終會證明一切。

讓我們所有中國人,

都重新認識了這位老人!

中國人這才發現,

中國「芯」究竟有多重要。

而更讓人感到慌亂的還不止於此。

除了中興,中國的企業,

大部分,

都是走中國設計全球採購的道路,

也就是說在這場貿易戰里,

扼殺中國企業的主動權,

是掌握在美國人手裡的!

只要美國願意,

還會有第二個中興、第三個中興,

第一百個中興……

對付華為,幸而華為未雨綢繆,

在重重艱難險阻中,

殺出一條中國芯的血路!

現在回看,我們才發現,

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

是多麼地有遠見,

可遺憾的是,他拚命呼喊了20多年,

卻始終沒有一個人,

肯去認真地,好好地聽一聽他說的話,

結果全部中國人,

都不得不為「無芯」買單。

2019年,這位老人已經80歲了,

可他還在堅持,

還在為中國自主可控的晶元

與操作系統奔走呼籲。

蕭蕭兩鬢白,瘦影已婆娑,

悠悠歲月雖蹉跎,

雄心壯志未消磨!

他的理想還未完成,

他不願意去安度晚年虛度光陰,

他還奔跑在追夢的路上,

而他一生的夢想從未變過,那就是:

「推動自主創新,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我的理解是不要計較小事,

不要急功近利,要看得長遠一些。

如今,從被打壓得手足無措的中興,

到未雨綢繆自力更生的華為,

歷史已經在一步步,

證明他的遠見與卓識,

我們終於能夠客觀地評價他。

他用研究成果和洞察力,

奠定了聯想集團的基石;

他居安思危,忍受非議,

為中國信息產業和國家自主創新,

奔走呼籲、搖旗吶喊20餘年。

他是真正的學者,

是真正的科學家,

更是真正的中國良心!

一腔報國志,執著五十載,

院士倪光南,

今天,

你值得我們所有國人的致敬和點贊!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

END

看累了嗎?戳一下「在看」支持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底盤和車廂可分開,這才是汽車的未來!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