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何懷宏、任劍濤、陳浩武: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

何懷宏、任劍濤、陳浩武: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以下內容來自東方歷史沙龍(第162期),主題: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2019年5月25日,北京言幾又書店。嘉賓為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清華大學任劍濤教授,主持嘉賓為北京京華戰略研究院聯合創始人陳浩武。

1

陳浩武:大家晚上好,沒有想到像《保守主義思想》這麼冷僻的書竟然來了這麼多人,非常令人欣慰。我覺得人的多少,可以說是一個信號,和股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一樣的道理。如果有那麼多人來關心這方面的書籍,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欣慰的現象。

今天晚上我們三個人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交流。我先介紹一下,這位是任劍濤教授,清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這位是何懷宏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我叫陳浩武。拉塞爾·柯克《保守主義思想》這本書出來以後,我們是非常高興的。因為我們在不斷推動公共閱讀的群體,剛剛做了12場講座來推動《美國秩序的根基》,現在,拉塞爾·柯克的第二本書《保守主義思想》又出版了,這本書非常好、非常重要。今天的活動,分別先請兩位教授來做一個導讀。這本《保守主義思想》的第一章,是對保守主義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性的歸納和提升,對什麼是保守主義做了一個清晰的描述,歡迎任劍濤教授就這個話題展開講述。

任劍濤:各位朋友,我非常榮幸跟大家聊一聊。因為何懷宏教授是資深教授,所以由我先來「拋磚」,他的「玉」在後面登場。這個書的出版是歡欣一片。此書在美國出版半個多世紀以後,我們才翻譯出版,可見漢語讀書界也是相當保守的。但此保守非彼保守,此保守是因為我們跟隨世界出版和思想發展的步伐明顯緩慢。

保守主義作為現代三大政治意識形態,長期以來是比較懦弱的,影響力是渙散的,在思想界的號召力也不夠強大。但是我們中國正好相反。中國自1919年以來,今年是五四運動整整一百年,激進主義最具有社會號召力,保守主義最具有文化號召力,跟西方的局面正好不一樣。

拉塞爾·柯克致力於以保守主義來解釋美國的建國,這就是浩武先生剛才提到的《美國秩序的根基》——這本書是美國三大政治意識形態爭奪建國思想和建國解釋的一本重要著作。長期以來,美國的建國解釋被稱為是自由主義的建國,但上個世紀50、60年代開始,首先是保守主義表示不服,所以拉塞爾·柯克專門寫了一本書,說美國的建國是保守主義建國。70、80年代共和主義興起,也認為美國的建國是共和主義的結果。大家知道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有一句名言,他在美國建國之後非常興奮地說到:「我們如今都是共和主義者。」所以美國很多政治思想家就認為美國的建國是共和主義引導的結果。拉塞爾·柯克特彆強調美國的建國不是基於激進的共和主義思想,讀這本書大家就看到,他對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儘管沒有破口大罵,但是頗表不屑。共和主義在當時屬於激進思想,美國當時即是由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在競爭歷史解釋的主流。但是保守主義殺出來了,保守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老實講,保守主義最初蔚為大觀。起碼在伯克之前,保守主義開始發源,但這是歐陸系保守主義的發源。這樣的發源讓保守主義頗有一點生命難題的感覺,因為當時君主制已經糟糕透頂,被眾人棄如敝履。後來法國大革命時,也有基於歐陸君主制來批判法國大革命的,而形成歐陸要重光君主制的保守主義。很顯然,這個保守主義在拉塞爾·柯克的著作裡頭是基本不談的,因為捍衛過氣的君主制有點羞於啟齒。

但保守主義究竟對現代建國、對現代生活、對現代制度是一種什麼態度?是一種什麼主張?是一種什麼理念?是一種什麼生活情境?一直沒有得到非常清晰的描述和闡釋。雖然作為英國保守黨的精神領袖塞西爾也特別寫了《保守主義》一書,但是第一,那本書語焉不詳,翻譯成漢語本子只有一百頁;思克拉頓也寫了《保守主義的含義》,但基本上這兩個人的保守主義著作缺乏一種從容感。什麼叫做從容感呢?就是一種現代龐大的政治意識形態,它需要非常理性而不是焦慮的為自己身份而辯護的這樣一種態度,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保守主義,保守主義有哪些主張,與保守主義不同的主要思潮是什麼,而不同的主要的邊界都在哪裡?我們提到保守主義的前兩本經典著作,在這方面不是重點。我們只能在那兩本書裡面看到保守主義的直接政治主張是什麼?但是保守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它的核心價值、核心命題和它自認的與另外激進主和自由主義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邊界又在哪裡?這些書不置一詞,看完之後有點稀里糊塗。

拉塞爾·柯克這本書重要性在哪裡?60多年前發布這本書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意識形態發展非常特殊的一個時期。著名社會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是典型的社會理論里的保守主義思想家,但他認為他的思想是個拼盤:政治上講自由主義,經濟上講社會主義,文化上講保守主義。在這個情況下,丹尼爾·貝爾還莊嚴地宣布,意識形態終結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有意識形態的新興派。實際上這就使得保守主義處於最尷尬的位置了,因為激進主義是現代革命最有號召力的思想,而自由主義是現代立國最重要的指導思想。保守主義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如果只像丹尼爾·貝爾說它是一種文化態度,就太沒有號召力了。拉塞爾·柯克這個人在美國出身不高,也沒有讀過很好的大學,也不是美國第一流大學的畢業生,也沒有在美國第一流大學從教。結果他安心跑到英國讀個學位,以非常具有張力的青年情感和筆下常帶風雷的文風,奮筆疾書寫了這麼一本書。直到今天可以說是英美系保守主義最經典的作品。

如果要簡單地概括這個書,首先我就強調拉塞爾·柯克給出的保守主義的六大思想原則,以及他選擇在思想上做對手的激進主義的四大主張,列得非常非常鮮明。拉塞爾·柯克是最有邊界意識的一個保守主義思想家。這本書斷然從伯克開始談保守主義,斷然以英美保守主義作為保守主義的思想精髓和基本信念,斷然切割了跟歐洲大陸更有系統的政治保守主義的關聯,斷然把歐洲大陸的保守主義歸納為英美式的保守主義,你看他絕不妥協。所以你讀的時候,會有一種給保守主義賦予身份的清爽感覺,我們終於清楚了保守主義是個啥。

你就可以看出這本書的極端重要性。因為之前保守主義連一個身份都搞不清楚,所以只能說是一種狀態、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氣質、是一種態度。這個算啥?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度。保守主義沒有認同的對象,因而它不成為一個意識形態。那麼柯克概括的保守主義六大思想原則是什麼?

第一,「保守主義思想存在著某種主導社會和個人良心的神聖意志」,這就跟自由主義、激進主義有太大的區別了。因為激進主義不相信有什麼救世主。當然,在革命時代凱歌猛進的時候,這也非常關鍵,如果你相信有救世主,還激進個啥?革不起命來了。革命,就是要有犧牲,就是要有流血,就是要不怕砍頭,就是要不怕坐牢。包括自由主義也沒有神聖感,自由主義之教父洛克很簡單,就從生命財產的自由出發。因為你如果太談神聖感,就不足以談人的權利,談人的權利不能從宗教出發。但是保守主義截斷眾流。19世紀、20世紀是基督宗教名聲並不美好的階段,原因在於教會自從18世紀啟蒙運動以後,一直處在江河日下的狀態。這是教會自己不爭氣。教會是一個複雜的組織,它不一定只是為某種信念增添光彩。但是拉塞爾·柯克說,我們要信這個東西。

柯克後面還說,保守主義堅信文明需要等級和秩序,堅信財產和自由不可分,堅信舊習慣的重要性,堅信變化和改革不是一回事。我們重視變化,但不要人為的以自己的猖狂隨地隨時將世界顛倒重來,天翻地覆慨而慷,那是不行。這樣一系列主張,就劃分出了保守主義和其對手——最系統的現代政治意識形態——激進主義的思想邊界。

說到這裡再不結束,懷宏教授最精彩的話就沒有時間說了,所以我先打住。

2

陳浩武:劍濤教授的口才極好。他講述的觀點就像他在此書序言當中寫過的,整本書給人最大的震撼就是給保守主義賦予了身份。讀第一章真是覺得醍醐灌頂,對保守主義的描述非常清晰。特別是剛才任劍濤教授強調講的一點,即第一條的神聖理念,我覺得這是保守主義最重要的特點,它是從神性出發,而不是從人性出發。下面我們歡迎懷宏教授,在他的整個序言當中寫的是「保守主義有沒有未來」,我們可以請他就這個題目給大家分享一下。

何懷宏:謝謝浩武,謝謝劍濤。他給我說了一些弘揚的話,不實之詞。更謝謝在座的朋友,尤其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在這裡只是給出一個引子、一個話頭,我相信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去讀這本書。我可以簡單說說這本書的一頭一尾,作為一個保守主義的思想史或者心靈史,第一個是伯克,最後一個是艾略特。

為什麼把伯克放在第一位?伯克1729年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在他20歲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倫敦漂」,到英國的文化中心進了法律學校,也包括實習。但是到他25歲的時候,他決心不從事律師行業了,這跟資助他的父親有很大的衝突。他決心通過寫作來獨立謀生並開創自己的事業,他也確實有寫作和思想的天才,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名篇《論崇高與美的起源的哲學探究》《為自然社會辯護》,就是他25歲左右寫的。他首先通過這些寫作在經濟和文化界立住了,又投入政治,做大臣的秘書,後來又成為議員。他最著名的著作也可以說奠基了保守主義的著作,就是《法國大革命反思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無激進,不保守」,保守主義往往是對激進的反應,是防禦性的。如果對保守主義有興趣的話,《法國大革命反思錄》這本書一定要讀讀。

伯克在這書里表示了一個鮮明的態度,當然他是立足於英國,他擔心(法國大革命)傳染到英國。而且當時也確實有一些俱樂部、一些高層很讚賞,但是伯克看到了更多的或者更遠的東西,包括他的預見,他認為爭取全面而抽象的自由平等的法國大革命會以一個軍事首領的獨裁而結束。伯克的基本態度是保守,但是一種應變的保守,在激變之後強調保守。為什麼叫保守主義呢?其實直到伯克去世之後30多年才出現「保守主義」這個詞,尤其柯克這本書,將伯克叫做保守主義的奠基人。有一句話叫做「非自由,不保守」,這句話至少說明了英國保守主義的性質,也可以說「無激進,不保守」,從起因來說,保守是對激進的反應和應變。

保守什麼呢?對伯克來說是保守自由,就是在英國的制度和習俗中已經獲得的自由;但也不僅於此,也是保守文明,保守傳統,保守一切已經得到的成果。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度,而這個態度的前提是什麼呢?前提可以說是人性的有限。伯克對人性有一種相當透徹的認識,認為人性是有限的,抽象理性不可能按照其設計和計劃來重新安排一個新的社會,全盤改造為新人,那是不可能的。人有理性,也有激情、慾望,有很多非理性的東西。人還有差別。所以這是他的主張的一個人性的認識論前提。伯克在政治上的主張,確實是強調秩序和自由,這也是柯克極表贊同的一種主張,即含有自由的秩序。這裡對自由的一個極大的保障,就是產權。而秩序存在一種多樣性,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是要承認文明的多樣性的。不是現在西方知識分子所說的「多元文化主義」,而是文明的多樣性。比如伯克為什麼會為印度人的自由而反對歐洲人?為什麼深深同情愛爾蘭人?為什麼為美國獨立而反對英國政府?這是為了自由,也是考慮到文明的多樣性。他是強調不要那麼統一,要接受多樣性,既然是保守也是普遍的保守,而不是隨意按照一種模式去統一世界。

最後一點保守主義的特性也是伯克所建立的。伯克可以說是最全面的展示了保守主義,也是最鮮明、生動、有力地展示了保守主義。他建立的保守主義的這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精神性和信仰。我們容易把保守主義理解為得了什麼權力財富而保守它。不是這樣的。保守主義是相當強調精神性的。比如我們讀一讀美國60年代出版的戈德華特《保守主義者的良知》,其中就很強調精神性,反對物慾主義,有著精神的深刻維度。剛才劍濤說到了,柯克主要講英美的保守主義,當然法國的保守主義其實也強調信仰和精神,但是英美在這一點上應該是始終作為(保守主義)主流的傳統而存在的。即首先是精神性,信仰一個超越性的存在,認為世俗的秩序和神聖的秩序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甚至沒有神聖的秩序就不可能建立起世俗的秩序。以上這些,都是伯克一開始就奠定的保守主義的一些基本特點。

當然在政治上不完全如此。政治上我們知道,比如美國具有保守主義傾向是共和黨,但是其支持者不僅是傳統道德、信仰的支持者,也包括古典自由主義者,自由至上主義者。比如說蘭德女士,她是無神論者。但你們看蘭德的小說,還是在強調一種精神性,更強調一種奮鬥的精神而不是物慾的滿足。雖然柯克幾乎不提她,但是她對社會的影響很大。這就是一個最初的奠基。我就先簡單講一下伯克吧,後面再補充。

陳浩武:剛才懷宏老師主要是強調了伯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將、一個奠基式的人物。剛才他們兩位老師在講的時候,我在想,假若拉塞爾·柯克這個時候在天有靈,能夠看到一群中國人在此讀這一本書,我不知道他會是一種什麼想法?我想他的內心可能是很複雜的。

剛才宏懷老師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無激進不保守」,保守的產生,首先是對激進的一種態度。我們可以回顧中國在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以北京大學為中心,中國的思想界其實是三種流派:一個是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所謂激進主義,他們在立場上反傳統,在政治上宣揚蘇俄共產主義思想;還有一派以胡適、蔡元培為代表,他們也反傳統,但是他們追求自由(主義);還有一派就是嚴復和章士釗他們這一派,嚴格講這一派的思想資源是接近於保守主義的。但是在中國,很快胡適、蔡元培一派和陳獨秀、李大釗一派,也就是主張激進主義、主張大革命、主張社會革命的這一派,馬上佔了上風。當時以嚴復、章士釗為代表的這一派的思想陣地在哪裡?叫《甲寅》雜誌。大家都知道《新青年》,其實《甲寅》的創刊是在1914年,《新青年》創刊是1915年,《甲寅》比《新青年》還要早。但是這種強調保守主義立場、反對激進革命特別是反對大革命的思想,很快就被歷史淹沒。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在當時的思潮影響之下,認為中國這個國家積貧積弱,處於西方殖民大潮和列強的環伺之下,因此中國人必須通過一種激進的方式,通過大革命的方式,才能夠讓這個社會產生變化,而緩慢的、保守秩序的、尊重傳統的思想就很快被淹沒,可見保守主義在那個年代沒有市場。一直到今天,是不是保守主義就有了市場?也未必。下面我們想請劍濤教授再展開一下關於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關係這個議題。

任劍濤:謝謝浩武先生。其實我們常常容易把現代三大思潮對立起來,只劃分邊界,不看它們交錯存在的複雜性。現代意識形態面對的一個共同局面,是激進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都逃不出去一個陷阱或者一個圈套。什麼樣的陷阱和圈套呢?世界社會在崩潰,民族國家在誕生。新的政治體誕生在哪裡找根據?

中世紀是基督教跟羅馬帝國鬥爭的結果,鬥爭的核心是教權跟王權。基督教世界社會的軸心被稱為政教合一,但是我們對政教合一常常語焉不詳。因為政教合一於誰,合一於什麼狀態,合一於什麼目的性?我們一般都不去思考。其實政教合一的「一」,可以有三個一。

第一政教合一於神。但是神不直接在我們身邊,神在教會,教會在教皇,因而中世紀有教權至上論,神聖的基督宗教尤其舊教為我們提供一切信仰、制度和生活的來源。但是基督教世界社會一個大的麻煩在哪裡?它到中世紀晚期時自我崩潰了,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基督教教會裡頭的貪污、腐敗、墮落生活、反宗教主張紛紛出現,因而13、14世紀開始,現代意識形態開始萌動,無論是保守主義、激進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跟民族主義有關。有一個著名的現代早期的思想人物叫「巴黎的約翰」,他寫《君主至上論》,政教合一在另外一個方面要合一到君王,由君王來決定教會的財產權力,而且對教會有強有力的反駁。教會不是管人升天、管人提升自己的境界、管人性提升為神性嗎?那為什麼要佔有世俗財富,要有土地、財產呢?土地和財產這麼庸俗的東西,要國王來給你管。於是導致政教關係的分裂。這裡面,「巴黎的約翰」作為法國人、法蘭西民族一員的身份,跟他作為基督教信徒的世界社會身份發生了重大衝突。

因而最初的激進主義不是一個流派,而是民族主義,到後來才有各種主義的出現。所以意識形態是個啥玩意兒呢?今天都稱意識形態是一個怪物,這個怪物其實一句話概括,它怪就怪在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承諾一攬子地解決所有問題,而進入理想社會。簡單說,你聽我這意識形態,你就信服了。為什麼信服了?因為解決了一切煩惱,解決了一切難題,而且勢不可擋地進入了理想社會。

在這一點上,激進主義是特別具有社會號召力的。因為人是一個情感動物,特別追求驕傲、特別富於激情、特別張揚理想,尤其我們青年人,動輒就是熱血沸騰,而激進主義正好滿足了這樣一種一下進入理想社會的願望。基督宗教要退場,因為它不能滿足這個。我們在民族主義之上建立了理想社會,但其實民族主義建立的理想社會是挪移了基督教的千禧國理想;現代世俗的意識形態都有神聖宗教的背景,不要以為激進主義就完全沒有,它也有。基督教到最後實現最完美的(社會),解決人類罪惡、搭救人類而獲得神的救贖,這個(調子在世俗意識形態里)也很明顯。

但是激進主義自己有一個大的難題是什麼呢?它的承諾在革命中讓人人激越,但是在革命後,基本上無從實現。因為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切思考都是建立在短缺的基礎之上的。而激進主義對我們最大的許諾是什麼?「別急別急,只要你革命,糧食總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你就很高興。革命之後你以為糧食和麵包都唾手可得,哪知道革命後無論是法國、俄國乃至於我們中國,糧食和麵包都很緊張,甚至比革命前還緊張。你看托克維爾寫《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揭露了法國大革命之後最充滿革命熱情的法國群眾,驚奇地發現比革命前生活差多了,所以法國人陷入不斷革命中,一直到1850年代,也就是托克維爾寫這個書的時候,法國都還處在革命情境里。蘇聯執政的74年里也處在革命的情境當中。為什麼呢?因為革命不能夠提供充分的糧食和麵包,所以就再提供花樣翻新的刺激性的理想社會的說法。但是越說越空,是吧?各位在座絕大多數朋友因為年齡的關係,是無從體會了,像懷宏教授、浩武先生和我,我們都體會到了,革命需要每天有新花樣。激進主義的大問題就是,因為總是缺少糧食和麵包,它的號召力只在特殊情境下才能成立。

而自由主義說我用生命財產自由來滿足你,但是某種意義上它成為一個普遍許諾的時候,一個大麻煩跟著來了。我們有生命財產自由的時候,就要生產財富,就可能面臨財富製造和分配的大難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共同富裕,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就把沒有共同富裕的人給忘了,我們就越來越不滿,越來越追求分配平等,就頗接近於激進主義的主張。18世紀末期伯克創立保守主義時與之堅定分道揚鑣的激進主義,其後已經與自由主義合流了。因為從邊沁到密爾特彆強調,我們要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跟我們所理解的共產主義庶幾可近。我們追求最大程度、最大範圍、最大慾望的最大滿足,可是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各位都知道,在貧窮的時候,我們吃半斤飯就過癮了;但是一富裕,才給我吃半斤飯?我還要半斤豬肉呢。半斤豬肉吃了,我還要半斤牛肉呢,我還要半斤海參呢,我還要半斤魚翅呢。所以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人的慾望不斷被刺激,保守主義就出來說話了,你們兩家都不行,對人的許諾太多。我們做人,第一要知道什麼叫做人,人跟動物不一樣,不是吃飽了、吃好了就滿足了,人還有做人的神聖性。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就是我們孟夫子講的,也是保守主義特彆強調的。如果人不懂得人的尊嚴是什麼,一天到晚吃飽喝足,那麼跟豬有什麼區別?所以保守主義出來說,我要告訴你們人性的尊嚴在哪裡。你們不要一天到晚通過改革、通過革命、通過追求物慾,喪失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信念。1948年歐洲革命之後,追求富裕生活變成歐洲人的共同理想,這下人類就完蛋了。地球資源有限,如果都物慾橫流、慾望開道,我們應付不了這樣的社會。因此保守主義說,激進主義的目標做不到,自由主義也變得激進化了,英國的自由主義在1948年革命之後就跟激進主義逐漸合流了。

邊沁的改革,那是厲害得不得了。他有個學生叫約翰·密爾,約翰·密爾的父親詹姆斯·密爾,跟邊沁關係特別好,也崇敬邊沁。但是詹姆斯·密爾不好意思做邊沁的學生,於是就以望子成龍的心態,從小強迫約翰·密爾(即小密爾)跟邊沁學,把小密爾都搞瘋了。這個跟我們中國虎爸、虎媽差不多,所以小密爾一輩子都有戀母情結,他不能找同齡人做女友,就找了一個堪稱他媽而引導他的人,當然歲數大的也不多。事實上,她既做「母親」又做權威的來源,所以小密爾深受作為第一代女權主義鬥士的他太太的影響,所以密爾後來具有非常強烈的社會主義公平分配的理想。大家知道密爾是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但是他的經濟思想是社會主義的,而且密爾在他老婆的影響下寫了膾炙人口的《婦女的屈從地位》。密爾本人深受他太太的影響,他和他太太最初其實是地下情,但兩個人非常有耐心,結果他太太的前夫比較知趣,中年的時候一氣之下死掉算了,所以密爾就把她娶了。這是講笑話,不太嚴肅,但是基本狀況就是如此,他們結婚在一起了,密爾是當時激進變革運動的邊沁繼承者。

這個時候伯克、柯克他們就受不了了,所以拉塞爾·柯克這本書特彆強調19世紀中期以前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是一家。剛才懷宏教授特彆強調保守是什麼?是保守自由,不是保守其他。我們不是保守空泛的理念,是保守自由,保守人的財產。財產跟自由有內在的聯繫,因而他(柯克)登高一呼,對自由主義也進行棒喝,說你們這些東西不行,自由主義已經被你們敗壞了,這個時候保守主義要出來收拾江山了,因此他開啟英美保守主義一系。柯克深受他的感染,所以也在三大意識形態複雜鬥爭之中挺身為保守主義做登高一呼。

3

陳浩武:謝謝劍濤,他剛才講到邊沁。邊沁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是這個人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因為邊沁提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社會是一個可以由理性來構建的對象,所以包括像蘇俄這種社會主義社會,以及他們在十月革命以後開始搞計劃經濟,其實都是在體現邊沁的思想。受邊沁思想影響最大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就是要在人間建立這種天堂,這種思想就是在延續邊沁。人民公社、大躍進不就是構建出來的?這些事情嚴格來講,可以說是其害無窮。下面我們請懷宏老師再講一下艾略特。

何懷宏:我總是希望朋友們把這本書作為一個線索,幫助我們繼續閱讀。一個是看這本書本身列出的人物,我們可以繼續去讀伯克、艾略特的著作。這些(保守主義人物)中間還有一些文學家,比如最後提到的艾略特就是一個,他寫了非常精鍊的一些詩歌、劇本。詩歌。我們知道有《四個四重奏》《荒原》,其中有很多精緻的思想意象。比如「在我的開始中是我的結束」,「在我的結束中是我的開始」。還有他的《基督教與文化》《傳統與個人才能》等很多散文或者其他著作。又比如像霍桑,小說《紅字》的作者,他的短篇小說也很棒。還有吉辛,我們可能讀過他的《四季隨筆》,那也是非常棒的,他是寫給希望得到內心寧靜、內心自足的人。內心自足的人其實是內心力量很強大的人,就是說不依賴於外界的評價,不需要和別人抱團,也能自足。保守主義的作品是這樣的。剛才劍濤講到激進主義,激進主義是一定要抱團的,一定要發動群眾的,一定要干預別人生活的。保守主義相反,它更尊重人,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保守主義更看重那些你熟悉的東西、依戀的東西、懷念的東西、珍惜的東西,而不輕易剷除這些東西。那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西,很寶貴的,它讓我們看重這些。所以我們可以把《保守主義思想》這本書作為一個線索,去讀書中介紹的其他一些著作。另外也擴大視野,像我剛才說到還有歐洲其他一些(保守主義者),包括法國的邁斯特,乃至於當代的薇依。

因為在過去一百多年走向現代中國的過程中,西方不是這樣基本是我們的一個盲點,我們過去不太注意。我們注意的是什麼呢?是那些比較激進的東西。從盧梭一直到後現代主義。至於另外的、尤其是與之對立的東西,我們很少翻譯過來。這都是姍姍來遲的,像柯克的、甚至伯克的書,都是比較晚才系統翻譯過來。我們今天才感受到他們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四面來鳳,不能缺少(保守主義)這個視角。我不是反對繼續讀盧梭他們,比如盧梭晚年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我就非常喜歡,他是一個天才。還有其他的一些書,但是一定不要讓我們沒有(保守主義)這樣一個視角,你會因此而發現自身。每個人的氣質不一樣,有本來是偏向激進的,忽然從一端跳到另一端,別人都覺得他的觀點怎麼變得那麼快;也有本來就比較偏向保守的。另外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傾向,年輕的時候可能容易進取、冒險,也不妨有一種敢作敢為的精神,尤其是對自己而言,不怕嘗試。但是到一定時候,要學會在冒險的時候留有餘地,不要完全回不來,因為你有可能走的是一條錯誤的道路。再一個,你越來越珍惜已經得到的東西。所以我覺得無論從個人還是從社會、從政治上,都要引入這樣一個視角,這可能不是唯一的視角,但這是不可忽略的。尤其對於保守主義還有沒有未來?如果它沒有未來了,可能是會可怕的。任何一輛汽車,除了油門還要有剎車。我們沒有剎車,開車怎麼能放心呢?或者該踩剎車卻踩了油門會怎麼樣?我們這個世界變化極快,所以更需要有這樣一種思想幫助我們停下來想一想。

今天的問題是,西方現在的思潮越來越躁動,包括美國,所以需要一個穩定的東西。中國人從五四開始到現在已經百年了。五四時大家都非常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但是有一句話梁漱溟說的,他說他也佩服學生的愛國精神,但是有一點,放火、打人這是不對的;如果真的是放火打人,應該去自首。這是什麼態度?這就是一種保守主義的態度,尊重法律秩序的態度。但他這句話當時沒多少人願意聽。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注意到這一點,中國可能不會付出那麼大的代價。我就說這些。

陳浩武:在這個書當中,拉塞爾·柯克對保守主義的六條界定,我認為是要反覆去理解的。剛才何老師講到盧梭,法國大革命對中國的影響非常之大。馮克利老師曾經提了一個觀點,他說中國人在放眼看世界的時候,時機是非常不好的。所謂時機不好,因為恰恰是法國啟蒙運動在大行其道,而且又是法國啟蒙運動中的大百科全書派,像狄德羅這一幫為代表的在大行其道,這種思想其實對中國的影響非常之大。剛才講到激進主義、對保守和理性的顛覆,很大程度是來源於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多麼好聽的口號,多麼美麗的口號,「平等、民主、自由」,漂亮到天上去了。但是你想想看,什麼是平等?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民主?我覺得柯克六條的意義就在於,他講平等,其實是人在上帝面前平等,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拿一樣的工資,到人民公社勞動拿死工分這種平等。它是機會的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柯克講到什麼叫自由?沒有私有財產就沒有自由。這些觀點講得多麼棒。現在在中國為什麼會有人來讀保守主義?其實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改革開放40年,人們有了私有財產,這時和當年光棍一個去革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實私有財產對人類社會的自由和人的尊嚴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所以我覺得他講的六條特別棒,我們需要反覆去理解。

接下來,我們想請劍濤老師再講一講下面這個問題。照我們平常觀念看來,漢密爾頓在整個美國國父里的定位和意義非常重要,但是拉塞爾·柯克在這本書的第三章里,把亞當斯放在了漢密爾頓的前面。我想請任劍濤教授講一下亞當斯這個人,謝謝。

任劍濤:在美國國父的群體裡頭,亞當斯長期是被當作笨蛋看待的。華盛頓剛剛開闢了能繼任一屆總統,就是當兩屆總統的傳統,但亞當斯再選就輸了。開國總統之後,亞當斯只當了一屆。

在美國的開國史解釋裡面,一般會有三個重要人物輪番登場。但其中一個人物是作為象徵性的,他主要是累積的社會政治聲望高。實際上你說他軍事政治才能極其卓著嗎?未見得。你說他特別服眾嗎?未見得。你說他特別具有政治操作能量嗎?也未見得。這個人是誰呢?華盛頓。大家知道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華盛頓數次被人挑戰,讓他退出殖民軍總司令的位置。這個時候誰為他橫刀立馬,挽狂瀾於既倒呢?是漢密爾頓。漢密爾頓是個中美洲的移民,但此人是極有天賦,可以說今日之美國,如果不是漢密爾頓的設計,而延續美國開國國父華盛頓、亞當斯、傑弗遜、富蘭克林的路子來走,美國是沒有任何可能稱霸世界的。漢密爾頓為美國設計了工業化道路和金融資本來直接控制經濟命脈這一套制度。本質上來講,如果是個美國的右派,一般是最感謝漢密爾頓的;如果是美國的左派,要謾罵美國資本主義的墮落,漢密爾頓也是首當其衝。

另外一個人物,就是跟漢密爾頓一直鬥爭,但是鬥爭藝術顯然比漢密爾頓高得多,此人就是美國第四、第五任總統,也是第三位總統傑弗遜。傑弗遜是非常具有政治計謀的一個人。美國今天還重視所謂自治的傳統,重視鄉土原則,重視民主的邏輯,都跟傑弗遜有關。在美國開國的政治鬥爭當中,可以說如膠似漆、不分上下、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到最後不得不訴諸於一個政治上的你死我活,就靠這兩個天才——傑弗遜和漢密爾頓。這個時候亞當斯沒有什麼地位。

開闢了美國今天的黨爭和所謂第四權力傳統的——就是新聞媒體作為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權力——都是漢密爾頓和傑弗遜兩個人。漢密爾頓歷來屬於跳出戰壕戰鬥的激進青年,雖然他也被認為是美國工業保守主義或者城市金融保守集團的開創者,但實際上他的政治鬥爭是赤裸裸的。所以有的人在惋惜說漢密爾頓如果不是在50來歲一時衝動跟前副總統伯爾決鬥,他可能當總統。但是美國自己的美國史專家說,漢密爾頓即使活著,他也不可能當總統。為什麼?因為他太好鬥。對政治家來說,太好鬥,第一沒有盟友,第二沒有忠誠的跟隨者。

傑弗遜鬥爭(藝術)很厲害,在競選第四任總統的時候,他的姿態擺的高得不得了——「不當,我只為人民服務」。全美國當時的精英上層對傑弗遜極其崇拜,說這簡直是一個紳士。我們中國社科院著名的美國學者,獲得哈佛大學美國文明史博士學位的錢滿素,編的美國開國史,書名就叫《紳士謀國》。這裡頭暗含批評中華民國的開創者,一個個都是紅塵滾滾的勢利之徒,所以沒有把中華民國的盤子打好,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你要看到傑弗遜經營農場的時候,即使在做國務卿的時候,他都在盤算山莊怎麼樣節約成本,趕緊完工,所以此人也並不見得是一個紳士。而且沽名釣譽的能力,漢密爾頓簡直完全無法媲美的。

最後終於各方神聖都來遊說傑弗遜,絡繹不絕,那麼傑弗遜久說,既然大家都有這個願望,我再不當,就不是為人民服務的態度了,我就勉為其難,所以很順利當了美國第四、第五任總統。其實他在開國國父眼裡也不為華盛頓看好,華盛頓在漢密爾頓和傑弗遜的鬥爭當中,是偏幫漢密爾頓的。因為漢密爾頓特別有才氣,看問題特別具有洞察力,而不像傑弗遜那麼愛裝。當華盛頓這樣的政治家需要人挺身而出,越出戰壕為自己辯護的時候,傑弗遜肯定是不幹的,太狡猾。

但(華盛頓)在對亞當斯的評價裡頭,跟漢密爾頓對亞當斯的評價一樣,都覺得這個人首先有點古怪,其次有點古板。保守主義給人的印象,這兩點從來都是如影隨形。古怪是什麼?這個社會變化這麼快,你居然還要保守?所以古怪。古板是什麼呢?浩武先生剛才說的,保守主義包括拉塞爾·柯克,首先給你列六條,煩不煩?你給我堅持六條,我一出門還把六條背一背?走在大街上做個事我還想一想,是不是符合這六條?當然大多數人是把保守主義信條當作教條,這是錯的,保守主義不是這樣,它是信條而不是教條。信條要融化於生活當中的。亞當斯就是一個跟伯克差不多前後,又古板又只講信條,所以他連任總統的時候,不得不自己宣布主動退出。原因在哪裡?沒有什麼人支持他。不像絡繹不絕的人去遊說不肯出來當總統的傑弗遜,實際上傑弗遜一天到晚盤算怎麼當美國總統。漢密爾頓是個笨蛋,一天到晚想當總統,但他掛在嘴上。你不能這樣說嘛,一定要說為人民服務。你天天說我想當總統,人家說俗不可耐。而亞當斯是根本沒有人支持,但是亞當斯有兩個重要的貢獻,使得拉塞爾·柯克必須要表彰他。

第一,亞當斯寫了大部頭的《為美國憲法辯護》。美國立憲之後,除了現在大家知道的、由漢密爾頓、傑伊和麥迪遜三人寫的通俗解釋本《聯邦黨人文集》,像亞當斯那種大部頭的書是沒人願意看的。所以《為美國憲法辯護》在美國憲法解釋史上其實一直不受重視。但是在美國開國領袖當中對美國憲法做出最深入系統、最精彩解釋的,使它跟法國人定憲法和英國的普通法、非成文性憲法划出邊際條件的,是亞當斯。

而亞當斯有另一個更重要的主張。在法國大革命時代以後一個重大的影響是什麼?是托克維爾宣告大眾民主時代到來。(此時亞當斯認為)整個英國保守主義的社會土壤基本上在歐洲大陸和美國有被席捲而去的感覺。這意味著,大家都沒有一種高貴的公眾心來關注公共事物。像今天中國社會就比較悲催了,本來關心公共事務的不多,我們中國公眾竟然非常輕蔑地把關注公共事務的人叫「公知」。本來public intellectuals(公共知識分子),就是亞當斯所張揚的歐洲之古希臘以來最重要的非身份性貴族,最寶貴的政治力量,叫自然貴族。我們沒有通過父親繼承貴族身份或者財產,但是我們關注自身之外的哪怕一個人——注意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心懷全球放眼世界,這個太空了——的不平等遭遇,我們關注身外一個事件的不公平現象,我們關注哪怕一個法律個案的不公平裁決,因而我們就具有了關心紅塵滾滾、衣食住行、格格於功利和我們的前途命運之外的他人的命運、社會命運、人類命運(的胸懷)。這樣的一個自然貴族,特別被拉塞爾·柯克表揚。我們的微信上有一個說法:我們必須善於與關心政治的朋友交朋友。為什麼要與善於關心政治的朋友交朋友?因為關心政治是一種最高貴的情感。中國人現在俗不可耐,見面就是你掙多少,你買的房子多有大,你的車子是什麼品牌,簡直我們是動物的生活。但總還得有人關心社會公不公平,是不是權貴在腐敗,是不是他們努力在為人民服務,是不是有利於中華民族復興?這樣的政治情感在拉塞爾·柯克看來,在美國國父里事最重要的,對美國有精神命脈立基的作用,因而他不表彰華盛頓、漢密爾頓、傑弗遜,把他們作為過渡性人物,通過一節就把他們打發了,而隆重推出的是亞當斯。因為在他看來,亞當斯並沒有直接深入系統地閱讀過伯克的著作,但是他獨立開闢了美國保守主義傳統。因而他儘管推崇伯克,但也重視美國自身本土產生的保守主義思想、接續英國保守主義的價值理念和制度生活模式的一個本土資源,所以他特別表彰亞當斯。

亞當斯也確確實實在美國的開國國父里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可惜現在《為美國憲法辯護》也沒有翻譯成漢語。如果讀英語原著太慢了,我也不願意讀,而母語可以一目十行。當然,一目十行不是保守主義的特點,是激進主義的感覺,扛著觀念就開跑,這也是一個問題。好,謝謝大家。

4

陳浩武:請何懷宏老師簡單說一下保守主義復興,也就是拉塞爾·柯克最後一章所講的內容。或者您有什麼更願意分享的話題?

何懷宏:保守主義大的復興,我看不太可能。因為現在整個的工業文明、高科技文明,使這個世界變化非常之快,不斷在更新、不斷在創新,人們期望著科技產品不斷更新,也期望著經濟不斷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是從物質文明的基礎來說。從政治、思想與輿論上講,也是如此。我們的時間觀念是線性的,某種意義上都是「進步」的信徒。我們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思想習慣,總是預期明天的生活要更美好,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和農業文明的時代不太一樣。農業文明是另外一種比較循環(的思想)。但是我不知道,我們這樣的一種進步,會不會在它到達某種頂峰的時候突然面臨懸崖?所以我覺得(保守主義)的動機不會太強烈,它可能作為個人生活、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調整。如果我們完全不注意到這一點,可能會挺麻煩的。

有人說我悲觀,其實也可說是悲觀之後的達觀,努力過好每一天,也不胡思亂想,也不陰沉沉的。今天,我們的物質財富在翻番,但很難說幸福感在翻番。人性不會有大的改變,不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會有太大改變。我們不可能達到接近上帝的(狀態),這是不可能的。隨著我們控制物質的能力越來越大,自控能力就越來越不相稱,這其實後面有很多危險和隱憂在。比如現在我們頭上已經懸著幾千顆核彈,不要說冒險家、恐怖主義分子,也許誤判就會造成極大的災難。我們的很多生化實驗室裡面,科學家也實驗出了一些病菌,有的一旦溢出,就可能造成可怕的生化災難。我們其實是坐在火山口的,但是還沒有爆發。如果用平和的話說,我們現在的成就是看得見的,危險卻是看不見的。我們的人均壽命翻了一番,原來只有45歲,現在70、80歲。我們現在過的生活,哪怕貧窮的人,也能享受一百年前王公貴族也享受不到的便利,尤其是高科技產品。你到故宮去看,有抽水馬桶嗎?沒有。南斯拉夫當年怎麼投降的?一個很大問題,廁所的抽水馬桶斷了,臭氣熏天,戰鬥民族也不幹了。我們已經習慣於這樣的生活了。也許我們只能期望於像以色列的農業一樣的,仍然讓我們抱有一些工匠精神,那種細緻的、和大地的親近。但可能只是少數人會這樣想,不太容易在政治上、文明上(普及)。但是確實有很多隱憂。這我也不用多說了,不再叨擾大家了,有的時候一閃念也就過去了。我們還是好好把握現在,就說這麼多。

陳浩武:謝謝。任劍濤教授激情澎湃,如滔滔江河;何懷宏教授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兩個教授都有特點。在這一個半小時里,分別就書中若干章節、若干人物、若干觀點做了一些導讀。他們兩位為這本書寫了前面的序言。有三個人為這本書寫序言,一個是何懷宏教授,一個是任劍濤教授,還有譯者張大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過去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過去,過去就活在今天」
阿倫特:我們這些難民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