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博物館中,有件「特殊」東西,不聽講解,真不知道它是寶貝

國家博物館中,有件「特殊」東西,不聽講解,真不知道它是寶貝

在國家博物館中,有一件極為特殊的國寶,它的樣子怪異無比,每位遊客看到它後,都會禁不住打量一番,直到導遊詳細介紹後,遊客們才恍然大悟,並對其充滿敬意。它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館藏文物數量巨大,廣受國內外遊客矚目。在博物館的「當代區」,珍藏著一件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文物,甚至不少遊客都猜不出它的「真實面目」,這是一件長筒煙囪狀器物,上方呈開口狀,在開口處,似乎還綁著不少附加纖維類的東西(降落傘)。

它究竟是什麼?通過導遊的介紹,遊客們才清楚,原來它的全名叫作「運輸火箭儀器倉」。

對於我們來說,「火箭」這個詞經常會聽到,可是我們想到的都是現代的火箭,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發明了火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已經頗為普及,在此基礎上人們還發明了各種弓箭衍生品。宋代時,有一個叫唐福的人,便發明了「穿雲箭」,其做法就是將紙筒卷上火藥綁在箭上,點燃火藥後瞬間發射,不僅可以提高射程,還能增加弓箭的威力。

直至明清時期,根據火藥燃燒膨脹的反作用力原理,紅衣大炮成了軍事戰爭的主流武器,甚至還被封為「鎮國大將軍」,也從此揭開了人類熱兵器戰爭的序幕。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軍工產業也有了飛躍的進步。戰爭武器也從原來的大刀長矛,逐漸轉變成了坦克與導彈等級別的武器。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各國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軍事科技實力,隨之而起的航天事業,也成衡量大國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該衛星是由我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自行研製出來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也標誌著我國是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此時問題來了,衛星究竟是怎麼發射出去的呢?首先我們要清楚,衛星沒有任何升天的動力裝置,它的升空完全需要由火箭進行運載。

火箭內部的強大燃燒動力,可以帶著衛星穿越大氣層,將其送到指定位置。可是,火箭的製造卻並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成是我國科研人員日夜奮戰的心血結晶。

火箭的製造過程需要兩個大階段,一是研製,二是定型生產。在研究階段,科研人員要考慮到很多方面,包括火箭自身重量、氣體裝載重量、大氣氣壓、以及耐高溫性等等。除此之外,火箭的飛行需要提前規定軌跡,箭身既不能偏離軌道,又要在指定區域降落。

在運載衛星的過程中,火箭一旦將其送至指定位置,就會立即啟動程序,先是發動機停止工作,接著便是與衛星脫離,在火箭與衛星脫離的階段,箭身內部會有相關的科學儀器進行全程記錄,將所有數據保存在記憶磁碟內,隨後跟著箭身殘骸一起回到地面。

負責記錄數據的記憶磁碟極為重要,需要被嚴加保護,以免其因大氣摩擦或者墜落而損壞,因此磁碟必須要裝載在儀器倉內。在1980年時,我國向太平洋發射了一枚運載火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此次升空中,該運載火箭完成一系列運載及脫離工作後,負責保護記憶磁碟的儀器倉,準確落在了規定海域,科研工作者將其打撈出水後,迅速進行保護拆卸,最終獲得了不少重要的數據。這件榮立大功的儀器倉也完成了它的使命,被安放在國家博物館進行珍藏展覽。

很多人認為,儀器倉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並非是文物範疇的珍寶,因此不該被安置在國家博物館中。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文物的定義不在於它的年代有多久遠,而是它是否代表了一段歷史。

1980年太平洋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無疑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個飛躍進步,更是華夏兒女的無比驕傲,基於此況,運載火箭儀器倉被稱之為國寶,實在是當之無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如果將黃河水抽干,然後沿著河道尋找文物,都會發現什麼寶貝
乾隆是個「神」皇帝,他不僅善於鑒定文物,還善於加工創造文物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