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白茶喝起來味道淡,不夠香?請從這三個因素入手認真排查

白茶喝起來味道淡,不夠香?請從這三個因素入手認真排查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白茶,是什麼味道的?

有人喜歡用「人間有味是清歡」來形容它,倏忽,白茶清新鮮爽的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清歡一詞,卻容易被人默默掉包,改成了清淡。

尤其是在門外徘徊的茶友,對於白茶是心懷敬畏的,「聽說白茶的味道,很淡哎。」

一句話,傷了茶友心,傷了白茶名。

喝茶,最怕用耳朵喝,也就是不能道聽途說。

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沒有親自實踐過,妄下定論,尚且太早。

若是沒有真切喝一杯白茶,感受白茶的風味無雙,茶友和白茶之間,將永遠橫著一道名為「味道很淡」的天塹。

二是傷了白茶的名。

白茶,它是清爽的,清甜的,清雅的,但卻不是清淡的。

淡,這一詞,與內質豐富的高山白茶並無交集。高山白茶,它喝起來是淳和的,醇厚的,甘甜的,爽滑的,甚至在茶湯里還藏著綿勁,喝在嘴裡,那叫一個心滿意足。

這樣的茶,和清淡,實在沒有瓜葛。

既然白茶不清淡,那麼認為白茶味道淡的誤會,又從何而來?

《2》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白茶味道淡?

原因一:沖泡方式有問題。

此處,排除因白茶的品質因素,將蓋碗中所泡的白茶,都統一設定為高山白茶。

列位看官別覺得多此一舉,村姑陳還真的收到過茶友們的「控訴」,認為高山白茶味道淡。

此言一出,深知這是茶友對高山白茶的不理解。

再深入交流,追本溯源,茶友覺得高山白茶的味道淡,竟有八成的因素,由沖泡引起。

張愛玲說過,一生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喝白茶,同樣有三大憾事。

一恨低溫沖泡,二恨定點注水,三恨隨意投茶。

這些,都足以影響一款高山白茶的正常發揮,甚至會讓白茶的品質,遭遇滑鐵盧,從此高山茶的風味,一落千丈。

泯然眾人矣。

沖泡時的「三恨」,正是白茶味淡,無香的罪魁禍首。

1.低溫沖泡,茶味難釋放

為什麼要用低溫泡茶?

自然是網傳誤區之一。在網路盛傳的版本中,對於白茶是這樣描述的:「白茶芽葉嬌嫩,高溫沖泡,容易燙傷茶芽,建議低溫沖泡。」

顯然,這是對手中茶品質不自信的表現。

白茶,芽葉嬌嫩不假,但它也並非嬌弱地不能扛住任何考驗。真正品質好的白茶,它是柔中帶剛的品質特徵。

就說全部用芽頭製作而成的白毫銀針,它是白茶里最嫩的成員,用的是茶樹萌發的新芽,要比嫩度,哪個部位能嫩過芽頭?

但,嬌嫩的芽頭,很懂得制衡之術,更擅長明哲保身。

為了能讓嬌嫩的芽頭,應對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外界條件,它長出了許多密集,厚實的茸毛。這些茸毛,厚厚一層,將芽頭緊密包裹在一起。

禦寒的同時,還具有防水的效果。

這層保護作用的白毫,正是能使用沸水沖泡的秘密。如果沖泡白毫銀針,改用低溫沖泡,水難以浸透白毫,內在物質難以釋放。如此一來,我們喝到的茶湯,當然就是淡的,白毫銀針的內在物質,尚且在在沉睡中,都沒有表現的機會,還談何有風味?

要喝到濃醇的茶湯,沸水沖泡,是必備手段。

2.前兩沖定點注水

注水方式,也將影響滋味的釋放。

常見的注水方式,有兩種。一是定點注水,二是環壁注水。

在沖泡時,比較好用的注水方法,是環壁注水。

村姑陳所定義的環壁注水,是在注水時,先沿著蓋碗邊沿注水,而後不斷縮小注水的範圍,像是彩虹棒棒糖的形狀。最後的注水點,落在蓋碗中心即可。

隨著注水範圍的不斷縮小,可以讓蓬鬆的散茶,逐步被沸水打濕,充分浸潤在水中,釋放物質,最後確保茶湯的濃淡適中。

尤其是在前兩沖,最好用環壁注水的方式。

乾燥的白茶,才會變得安分,釋放茶味。等到茶葉濕潤了,沉入蓋碗中,妥帖地待在蓋碗里,之後可以改用定點注水的方式。

然而,前兩沖時,不建議使用定點注水的方式。

定點注水,即找到一個固定的注水點,往裡頭注水,等到水位達到碗口後,停止注水。此時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白茶,仍舊保持乾燥的狀態。

此時出水後,茶湯清淡,沒有茶的風味。

在這一情況下,我們喝到的白茶,味道淡而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正確注水方式,才能確保湯水好喝。

3.減少投茶量

隨意改變茶水比例,要將影響茶湯的濃淡程度。

曾有一茶友留言:「我覺得我放5克茶,出水太慢了,味道濃。要是我把投茶量減少了,是不是就不會濃了呢?」

從理論上來說,貌似行得通。

然而,隨意改變投茶量,並不是明智之舉。

將投茶量減少後,但注水量沒改變,這將導致水多,茶少。此時,泡出來的白茶,也將味道不夠濃郁,會出現味道淡的情況。

最好的狀態,就是保持茶水比例,不要隨意改變,如蓋碗泡茶,110毫升大小,搭配5克白茶最好。

《3》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白茶味道淡?

原因二:喝茶口味忽而改變,一時不適應白茶風味

喝茶習慣的忽然改變,也會影響對白茶的看法。

譬如,之前常喝普洱茶、武夷岩茶的朋友,忽然喝到一口白茶,當然會覺得白茶清淡。

這是因為,白茶和普洱茶,岩茶相比,茶湯屬於清新素雅的一類,茶湯清爽而溫柔。

反觀普洱茶、岩茶,與白茶一比較,屬於味道濃。

普洱茶中的生茶,它沒有渥堆發酵,茶味保持天然狀態,在殺青、揉捻、烘乾後就完事(有的會壓餅),這種形態下的普洱茶,味道濃。

這是由它的樹種特性,以及生長環境共同決定。

大葉種,雲南高海拔,光線充足,這些因素,導致普洱茶擁有比較豐富的茶多酚、咖啡鹼物質,自然就出現味濃的情況。

而熟普,因為經過渥堆與發酵,茶湯也屬於比較濃的一類。

喝慣了普洱茶,再該喝只經過萎凋、乾燥的白茶,自然不適應。

習慣了鮮香麻辣的是四川菜,改成清粥小菜,當然覺得沒味道。

通用,常喝岩茶的朋友,第一次喝到白茶時,也會不習慣。

李麻花,就是一個典型特例。常喝岩茶的她,在第一次喝到白茶時,也覺得淡,沒味道。和那濃醇的岩茶,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是一個天天化著精緻妝容的人,忽然有一天素麵朝天,當然需要時間去適應。

是以,有的人覺得白茶淡,這是喝茶習慣的問題。

習慣了以普洱茶,岩茶的茶湯濃度,來判斷白茶,落差一旦形成,誤會也就產生了。

喝白茶,還是要以白茶的標準來衡量,它是否符合鮮香醇爽的品質特點,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才是喝茶的正確做法。

《4》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白茶味道淡?

原因三:以往喝到的白茶品質一般,味道較濃,未接觸過高山茶。

同樣是白茶,它們的品質,其實也有優劣之分。

而「優」與「劣」這道三八線的劃分,與產區、工藝、原料等因素,密切關聯。

如產區,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茶園環境,包括: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這些因素對白茶品質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天長地久的,量變促成質變。

溫、光、水、汽、土等條件好,更容易獲得優質的白茶。

在優越的生長環境下,白茶能夠形成比較多的茶氨酸,適量的茶多酚,合適的咖啡鹼。這一物質配比,才有了白茶的鮮爽、香甜、香清、水滑等特點。

要是生長環境不夠好,條件失衡,白茶的內在物質積累,就不均衡,容易出現茶多酚多,茶氨酸少,一旦黃金比例被打破,白茶的風味,發生重大變化。

從而容易形成苦澀,味道重的特點。

如果經年都是喝這類味道重的,品質不好的白茶,味蕾也會逐步適應這類不好的口感,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劣質白茶的口感,形成一種固有認知,認為白茶都是這種味道的。

忽然有一天,喝到了正宗,且品質好的高山白茶後,就表現出各種不適應。

輕柔的白茶,入口後成了清淡。早已習慣重口味的味蕾,已經麻木,難以適應。

這才有了認為白茶味道淡的誤解。

事實上,輕柔,才是高山白茶該有風味。

《5》

味蕾,也是需要培養的,而且還要富養。

並且味蕾也是有記憶的,您平時喝的是什麼茶,味道如何,會在味蕾上留下痕迹。

您習慣了喝普洱茶,那麼您的味蕾,就習慣了普洱茶那濃厚的滋味。

若是常喝岩茶,自然也會擁有獨屬於岩茶的記憶片段。

忽而有一天,喝茶品種改變了。改成了清新、鮮爽的白茶,我們則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去調整,去形成新的喝茶習慣。

在此之前,就有可能會覺得白茶味道淡,與之前喝的茶,大相徑庭。

但也別擔憂,當有一天,您習慣了白茶的風味,並且獨愛它綿柔、清爽的風味後,就再也忘不了,也不會排斥它。

白茶的好,沉默無言,卻會被感知。

止於唇齒,掩於歲月。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端午節出行,該怎麼喝茶?給你四個出行小貼士,簡捷又舒心
同樣是白瓷,泡白茶,白瓷壺和白瓷蓋碗的沖泡效果是一樣的嗎?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