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張磊談如何讀中醫書

國醫大師張磊談如何讀中醫書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復:中醫,即可加入中醫學習會

張老將讀書方法歸結為「重背誦、重經典、重廣博、重得要、重心悟、重持恆、重筆錄」七重,不下苦功豈能真正成才?張老說「背誦時不用默誦,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使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一下就說到我的痛處了,我爭取把默寫的毛病改掉。

國醫大師張磊談如何讀中醫書

作者/張磊

書要多讀,又不能盡讀,怎樣讀才能效果更好呢?我個人體會,應有選擇地讀。大致可分為精讀之書和粗讀之書。對於精讀之書,要反覆讀,多下功夫;對於粗讀之書,顧名思義要讀得粗些,一覽而過。但不可忽視粗讀之書也有精的部分,這一部分同樣要精讀。概括為「七重」。

重背誦

學習固須勤奮,亦宜講求方法。以讀書而言,背誦是打好中醫基礎最根本的方法,而且越早背誦越好。如蓋房一樣,一塊磚一塊磚砌起來,然後才能粉刷。背誦也是為後來領悟、理解和運用打下基礎,後勁較足。

初學醫時先背誦《雷公藥性賦》 《湯頭歌訣》《瀕湖脈學》等,作為啟蒙讀物。繼背《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背誦時不用默誦,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使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

內容多的篇章,採取分段滾動式背誦方法,背誦著後邊的,複習著前面的,如蓋樓打地基,墊一層夯實一層,如此,才能強記不忘。背誦開始要少,由少而多,集腋成裘,積沙成丘。

重經典

我認為,為醫者,尤其為上醫者,四大經典不可不讀。縱觀歷代大醫家、有突出成就者,都是從讀經典起家的。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豈可忽乎者哉!《內經》 為中醫理論之淵藪,為醫不讀《內經》,則學無根本,基礎不固。後世醫家雖然在理論上多有創建,各成一家之說,但就其學術思想的繼承性而言,無不發軔於 《內經》,故讀《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目的在於掌握中醫理論之根本。讀經典著作時, 要參閱相關著作,前文已述,此不多講。

重廣博

除經典著作之外,還要閱讀很多後世醫家著作。我常說,醫家要博覽群書, 廣得其益。學習病因病機,除背誦「 病機十九條」外,還要讀《諸病源候論》,可以明了病因病機學理論;中醫診斷方面,要讀《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該書造精微,通顯幽,易學易懂,切於實用;方劑學知識,應讀《醫方集解》,該書辨證論方,貫通理法方葯;中藥學方面,可參閱《本草綱目》,其內容豐富,理明義詳。

我崇尚《脾胃論》,善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發熱、氣虛頭痛等疾病。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本著求實精神,敢於創新,敢於糾古人之錯,論述了血瘀所致病症,豐富發展瘀血學說。我主張多讀名家醫話醫案,如《臨證指南醫案》《明清柳選四家醫案》《謝映廬醫案》《經方實驗錄》《秦伯未醫話醫案》《施今墨臨床經驗集》等。

我認為,醫案是醫生臨床經驗的體現,是非常珍貴的醫籍,讀之能得到很多啟發。醫案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一家之專著,一是多家之集萃。前者系一人之經驗,其系統性、學術性較強,如參天大樹,望之蔚然;後者是醫林掇英,如眾蜂所釀之蜜,甘味綿綿。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其優,皆應讀之。

有些醫案則妙中有妙、巧中有巧,有些醫案則獨闢蹊徑,有些醫案則棋高一著,令人目不暇接。其方也,如重型炮彈者有之,如輕舟行水者有之,如圍魏救趙者有之。根據不同內容,或取其論,或取其方,或取其法,或取其巧,或取其妙,對其中最精要部分,更要細讀,反覆讀,悟其理,會其意。只有廣開學路才能迅速提高醫療水平。

重得要

讀書不僅要「博」,而且還要由博返「約」,能夠領會或掌握一本書、一段文章的精華所在,對重要篇章或段落,要精讀,反覆讀,重點語句還要硃筆圈點,得其要旨。

如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因其輕而揚之」及《溫病條辨》「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理論,我確立了「輕清法」。本法主要用於因風熱之邪傷於頭部的疾患, 如頭痛、頭懵、頭暈、耳鳴、眼脹、鼻流濁涕、鼻塞不通等病。創製谷青湯,方由谷精草、青葙子、決明子、薄荷、菊花、蟬蛻、酒黃芩、蔓荊子、生甘草組成(編者按:點擊鏈接有河南李發枝教授喜用的谷精草合劑和張老此方看似同出一源)。即用輕清上浮而又涼散的藥物,易於速達病所,以祛除病邪。

根據《素問·湯液醪醴論》「去菀陳莝……疏滌五臟」之旨,確立了「滌濁法」。因濁邪所在的上、中、下三焦位置不同, 以及病邪兼挾不同,而分濁邪阻肺、肺失清肅方,濁邪中阻、脾失其運方,肝熱脾濕、濁邪積著方,濁在下焦、膀胱失利方。

閱讀 《醫學心悟》後,認識到醫生應具備「五知」。

一是知理。明了中醫博大精深的理論。《景岳全書·傳忠錄·明理》中說:「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於理尤切……故醫之臨證,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對彼之一,既得一真,萬疑俱釋,豈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二是知病。知病首先要求本, 其中最重要的是求病因、病性和病體之本。《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三是知動。人是一個時刻不停的活動機體,疾病是一個動態的病理變化,尤其用藥治療後,其變化更是明顯,所以,醫者不但要知病之為病,而且要知動之為動。

四是知度。要把握好對患者的治療尺度和用藥尺度。「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五是知誤。既要知他醫之誤,又要知自己之誤,誤必糾之,即「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最怕的是不知誤,「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是很值得認真研讀的。許多書我是「藍筆點來紅筆圈」,有感於此,曾做詩一首,謂之《讀書有感》:「 醫道精深學莫休, 學如逆水盪行舟。書中要語自圈點, 點點圈圈心上留。」 願與同道共勉。

重心悟

學習中醫典籍,不僅「博」「約」,而且還要「悟」。讀書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尤其對經典著作,其理深,其義奧,非潛心研讀,窮思精悟,莫得其要。如對《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於本」中的「治病必求於本」 體會較深,臨床治療中應該求病因之本,求病機之本,求病性之本,求病位之本,求病體之本。

再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這段經文,從「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悟出了臨床辨證思維六要,即:

辨證中之證與證外之證,注意其雜;

辨靜態之證與動態之證,注意其變;

辨有癥狀之證與無癥狀之證,注意其隱;

辨宏觀之證與微觀之證,注意其因;

辨順逆之證與險惡之證,注意其逆;

辨正治之證與誤治之證,注意其傷。

從「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悟出了「疏利法」。疏是疏導,有分陳治理之義;利是通利,有運行排遣之義。常用於水濕失於輸布出現全身郁(瘀)脹,似腫非腫的經絡湮瘀證。針對水、濕、痰、瘀、氣停滯的臟腑經絡不同,又細分為疏補相兼方、行氣通絡方、化痰通絡方、疏肝利濕通絡方和化瘀通絡方。

對「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提煉出「動、和、平」的學術思想。所謂「動」,是指正常情況下,人體是一個時刻不停地在「和」的狀態運動的有機整體;其次,人體的病理是在「失和」狀態下運動變化著的機體;再次,針對運動變化著的機體、疾病、病症,其理、法、方、葯也應隨之而動;最後,治療的目的,使失去「和態」的機體,得到糾正,重新建立新的和平動態,達到「陰平陽秘」。這些都是所強調讀書要讀到無字處的體現。

重持恆

自學醫以來,看書學習,從不間斷,持之以恆。在受業期間以讀書為主,在中醫學院任教時還是以讀書備課為多。現在因年齡從職務上退休,但讀書學習不能退休,學無止境,干到老學到老,學到老乾到老。即便診務再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看看書, 展卷有益。

如「達郁法」的形成,首先取法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的「五郁」,謂 「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繼以 《傷寒論》 中治「少陰病,四逆」的四逆散和 《丹溪心法》 治療「六郁」的越鞠丸化裁,組成「達郁湯」,葯有柴胡、枳實、白芍、蒼朮、川芎、香附、梔子、神曲、甘草。

隨著臨床實踐的深入,理論知識的不斷積累,結合吳又可《瘟疫論》中達原飲之義,在原方的基礎上,又伍入檳榔、草果、黃芩,使治療五臟六腑之郁的力量更大,功效更全面。又如在閱讀醫案方面,讀《臨證指南醫案》《吳氏醫話二則》等,這些書涉及疾病廣泛,論述精闢,見解獨到,對臨床治療啟發很大,對完善臨床辨證思維很有幫助。

《程門雪醫案》《蒲輔周學術經驗集》《岳美中醫學文集》等,均為辨證精細,理驗俱豐,見解獨到的醫著。近幾年,中醫醫話醫案迅猛增多,閱讀的數量也大幅度增加,感受較深的是《朱良春用藥經驗集》和《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等,這些醫家用藥獨到,有膽有識。我常說,當好一個中醫不容易,尤其當一個水平較高的中醫,更不容易。深知自己的不足,在祖國醫學博大精深的海洋里,只有奮力搏擊才能前進!

重筆錄

俗語說:「好記性不如壞筆頭。」讀書背誦固然重要,面對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及豐富多彩的臨床經驗,都記憶不忘是不可能的,因此,對重要段落、觀點做好筆錄是非常重要的。系統學習中醫理論是必要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登堂入室的過程,但也不能忽視平時對零星知識的積累,每次讀書勿求於多而求於精,重要部分摘錄卡片,日久天長,積少成多,逐漸豐富自己、壯大自己,為臨床、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以學源不能斷,起點作零點,求實不求虛,思近更思遠作為學習的指導思想,堅信只要學而不厭,樂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絲成錦,百花成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白領人士,你會常常疲乏氣短嗎?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