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復:中醫,即可加入中醫學習會

一、太沖穴治療丑時失眠案

患者,女,55 歲,2001 年4 月初診。

失眠10年。自訴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順而致失眠,初始徹夜難眠,或僅睡1—3 小時,經服中西藥物及針灸睡眠好轉,近2年來一直間斷服用安定治療,每夜可入睡4—6小時,且每夜必於1點左右醒來,輾轉難睡,約2 小時後(早晨3 點後)可再入睡2 小時左右。伴多夢,心煩易怒,喜嘆息。舌質紅,苔薄,脈細弦,左關弦象尤顯。證屬肝鬱失眠。

治療獨取雙太沖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針後當晚,早晨3 點後起床小便1 次,繼睡至天亮。繼針5次,夜間1—3時未再醒來,每夜可睡6—8小時。隨防半年,未複發。

按:凌晨1點至3點是丑時,肝經氣血流注丑時。本案證屬肝鬱化熱,熱擾神明所至的煩躁失眠。取肝經輸穴太沖,舒瀉肝火,清利頭目。直達病因,效果甚佳。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二、太淵穴治療寅時哮喘案

患者女,68 歲,1993 年10 月初診。

素有哮喘病史 20 余年,3月前因形體消瘦拍胸片檢查確診為肺癌。在某腫瘤醫院住院行化療及口服復方天仙膠囊等葯治療,因近5 天來每於晨起3 時許即喘甚而邀余試用針灸治療。

刻診:患者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灰黯無澤,雙目無神,不能平卧(呈半卧位),語音低微。自訴近日每於晨起3時許即喘促氣短,呼吸困難,張口抬肩,喉中哮鳴,約2h後(5時許)哮喘自止。舌黯紅少苔,脈細數無力。證屬肺氣大虛。

針取雙太淵穴,用補法,留針30 分鐘。

起針後,因其家人亦有行醫者,乃囑其每日針之。一月後隨訪,患者已於數天前去世,但自針後當晚及去世前寅時未再發作哮喘,且因針1 次後當晚未發哮喘,其家人也未再針之。

按:晨起3~5 時為寅時,據子午流注學說,寅時氣血流注於肺經,該病人身患絕症,其時哮喘,結合其病史脈證,當屬肺氣大虛。太淵穴為手太陰肺經五輸穴中的「輸」穴,又為「原」穴,在五行屬土,有補肺益金之功,肺虛者宜之。故本例雖系絕症,但仍可收救急之效。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三、陷谷穴治療辰時痹痛案

患者男,68 歲,1992 年9月入院,住院號57696。

患者10 月漸覺左下肢後側疼痛,伴雙下肢輕微顫動,並日漸加重。8個月後經 CT 檢查示:1、腰4~5 椎間盤突出症,2、腰椎退行性變,3、腰椎椎管陝窄。故行腰椎造影及手術治療,術後疼痛及震顫明顯加重,且腰部及右下肢後側亦覺疼痛,但仍以左下肢疼痛為甚,晝重夜輕,與天氣變化無明顯關係。

入我院後經中西藥物及針灸治療2 月余,雙下肢震顫明顯減輕(其震顫經會診為帕金森綜合征),腰及雙下肢夜間疼痛消失,但每於晨起7時許仍覺雙下肢後側及雙側腳面、足趾疼痛難忍,尤以腳面及足第1、2、3 趾疼痛為甚,約2h 後(上午9時許)疼痛自止。

筆者於1992 年12 月接診該病人,如此疼痛已有半月余,伴納呆食少,頭部昏痛。舌體胖大質紅,舌面無苔,脈弦,右關脈獨大,但重按無根。證屬中虛痹痛。

治療獨取雙陷谷穴,每於晨起6時40分左右針之,行導氣法,留針至上午9 時許出針。

針後當天,疼痛明顯減輕,針5次後疼痛消失,繼針3次以鞏固。因臨近春節,患者要求出院,未再針刺。經隨訪半年未複發。半年後,患者肢痛又發,但程度較輕,也未再辰時痛甚。3 年後,患者因猝發心肌梗塞病故。

按:痹證不盡因風寒濕邪,有屬脾胃虛弱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有振中湯治之。震顫不盡屬陰虛風動,有因土虛而木搖者,尤在涇《靜香樓醫案》治以歸芍六君子湯加黃芪、天麻。舌面少苔或無苔多為陰虛之明徵,但因胃氣大虛,無以熏蒸舌面而致者,臨證也偶有所見。上午7~9 時為辰時,為胃經所主,其時痹痛,細究脈證,當由乎中虛,陷谷為足陽明胃經之輸穴,故其時痹痛,自當取之。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四、太白穴治療巳時頭痛案

患者男,17 歲,1990年8月初診。

自訴每於上午9 時許右側眉棱骨及前額處疼痛,已4天。痛勢甚劇,每發則抱頭輾轉,痛苦難忍,約2小時後(上午11時左右)疼痛自止。伴頭目昏沉,胸悶納呆,四肢沉重倦怠。曾服APC、去痛片、元胡止痛片、銀翹解毒片等無效。舌質紅,苔白厚而膩,脈弦滑。

擬診為群集性頭痛。時值長夏,證屬太陰陽明濕濁循經上擾所致。

治取太白、阿是,於每日上午8 時半針之,用瀉法,每5~10分鐘行針1 次,留針150分鐘。

針1次後,當時僅覺患部有針後的酸脹不適感。另囑用霍香正氣丸3 丸(27 克),沸水泡開後於晨起飯後分2~3次服下,如法針葯並施4 次,疼痛未作,它症亦除。隨訪2 年未複發。

按:眉棱骨及前額屬陽明,太陰與陽明相表裡,9~11時為已時,為脾經主時之際,此年長夏雨濕較甚,其時眉棱骨及前額疼痛,綜合脈證,顯系太陰陽明濕循經上擾之證。據「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故當取脾經之「輸」太白穴。

濕性粘膩重濁,霍香正氣丸為宣化濕濁之正劑,針葯並用,標本兼治,其效更佳。1990與此同時1991年暑期。筆者在膠東省親休假,共遇3 例已時頭痛病人,病狀相似,按上法治之,皆收全功。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五、太溪穴治療酉時痹痛案

患者男,71 歲,1996 年8 月入院,住院號68363。

患者四肢疼痛麻木10 年余,CT 示:1、頸6~7 椎間盤突出並椎管狹窄,2、腰3~4、腰4~5 椎間盤突出並狹窄,3、頸2~7、腰3~5 後縱韌帶骨化。1990年及1992 年分別行頸椎及腰椎椎管減壓等手術治療2次,術後癥狀未減,且日漸加重。

入院時雙下肢疼痛沉重,行走不利,卧床難起,伴雙上肢麻木,抬舉無力,口渴喜冷飲,但飲不甚多,納呆食少,小便頻數,大便乾結。自訴近年來每遇陰雨天下肢疼痛加重,且每天傍晚5~7時許下肢沉重尤甚,疼痛難忍。舌質紅,苔中部黃膩,脈弦滑而數,尺脈弱。證屬腎精虧虛,寒濕阻絡,且因長期過量服用辛溫中藥湯劑而呈化熱傷陰之象。

治療獨取雙太溪穴,於每日下午4時半左右針之,針用補法,留針2小時,為觀察療效,暫停其它一切治療方法。

針後當日,疼痛在酉時未再加重,且其它時間疼痛沉重感亦減,患者深以為奇。繼針3次,筆者因工作需要調離病房,未再針之。隨訪3個月,其酉時疼痛一直未再加重。後得知該患者1 年後因肝癌病故。

按:下午5~7時為酉時,為足少陰腎經主時之際,其時痹痛加重,結合患者年過花甲,尿頻尺弱等脈證,其病以腎虛為本無疑。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輸」、「原」穴,為補腎益精之要穴。故該患者雖日久病重,但針此穴,仍能取緩急培本之功。

高樹中:時間性病症的一針療法

討論與體會

1、關於營氣的運行規律。

2、十二經脈各有其主時之際,如明.徐鳳《針灸大全.十二經納地支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所以凡遇定時發作或加重的病症,皆可取主時經脈的穴位治療。

因《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曰:「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意即凡時輕時重或有固定時間加重或發作的病症,可取「井、滎、輸、經、合」這五輸穴中的「輸」穴以治之,所以治療時間性病症一般多取主時之經的「輸穴」,但據筆者臨床體會,也可根據病症的虛實,運用補母瀉子法選取其它五輸穴,如肝虛取曲泉,肝實用行間等。

3、《傷寒論》54條曰:「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仲師提示我們治療時間性病症,當於病症示發之前治療為佳。《素問.刺瘧論》也指出針灸治療瘧疾的最佳時間為「瘧發前如食頃乃治之」。

就我所體會,於發作前半小時左右針之,留針至發作時間已過時再起針,效果最佳。若夜發病症或由於其它原因所限不能於發作前針之者,在其它時間針刺也有良效。針灸治療時間性病症方法簡便,效果突出,值得臨床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灸後出現這些癥狀,千萬別停灸!(艾灸人必知)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