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信沒有擁兵自立,並非優柔寡斷,實為深謀遠慮

韓信沒有擁兵自立,並非優柔寡斷,實為深謀遠慮

公元前196年,韓信被騙入長樂宮,臨死前悔恨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再加上韓信曾經寫信劉邦,要「假齊王」之賞,激起劉邦大怒,幸虧張良和陳平在一旁開導。所以,許多人認為當時劉邦無力控制韓信,蒯通的建議完全可行,在齊國自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結果韓信優柔寡斷,沒有採納此計,最後死於呂后之手。

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天下是享國八百年的周朝,周天子分封天下,每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諸侯們都有絕對的自主權,只是偶爾要向周天子稱臣和進貢,軍事方面還要幫助周天子抵禦外敵。秦國雖然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還建立各種制度,但是僅僅維持了15年就亡了。所以,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世界就應該像春秋戰國一樣分封諸侯。

在蒯通勸告的時候,韓信也仔細地考慮過。如果自己選擇獨立,成為第三方勢力,那麼天下將會出現「楚漢齊」三國爭霸的格局。未來到底要打多少年,韓信不清楚,他知道自己的軍事能力,並不擔心行軍打仗的事,但論到行政方面,自己完全是一頭霧水。爭霸天下不只是打仗,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所以韓信知道自己很難勝出,結局極有可能是兵敗身亡。

當時楚漢之戰處於膠著狀態,如果韓信選擇幫助一方,這一方必將會獲得巨大優勢,甚至決定戰爭的勝敗。戰爭之後,論功勞的話,他必將封王。這樣一來,韓信就和先秦時期的諸多功臣一樣,有了自己的宗廟和社稷,子孫後代都能萬世為王,而自己也能萬世享受祭祀。關鍵是相比自立來說,投靠一方的操作實在是太簡單了。

通過以上分析,韓信自然要選擇一方。一方是剛愎自用的楚王,視自己的才華而不見;另一方是寬厚待人的漢王,剛見面就封自己為大將軍。除此之外,韓信已經幫助劉邦滅了代、趙、燕、齊等四國,已有了夯實的基礎,這時候轉投項羽,會有一種「前功盡棄」的感覺。關鍵是,這時候投靠楚軍,項羽未必會真心對待,可能會擔心是不是「反間計」。

最終,韓信選擇了劉邦。之後不到兩年,韓信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逼迫項羽烏江自刎。至於韓信為什麼沒有想到劉邦會貶斥他的官職,先遷他為楚王,後貶他為淮陰侯,最後被呂后誘殺。在當時那種環境下,誰也沒辦法想到,因為之前的歷史沒有這方面的教訓。因此,身為凡人的韓信,自然也不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

其實,韓信的思慮並沒有錯,漢朝初期也是分封制,異姓王加上同姓王,差不多有十多個王國,只是異姓王在劉邦晚期就被一一誅滅。到了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同姓王的勢力遭到重創。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了王國實力。由此,中國才實行真正的大一統,從某種角度來說,漢武帝才是漢朝的第一個皇帝。

參考文獻:《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五大騙子,忽悠能力個個滿值,一個比一個奇葩
秦朝可以輕鬆戰勝匈奴,為什麼漢朝初期卻做不到?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