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遇上這樣的老師,三生有幸!

遇上這樣的老師,三生有幸!

張豐先生從書架上拿來《曹穎甫醫案》,翻尋到有關章節,一字一句地研讀了起來。

予憶得丁甘仁先生逝世之一年,若華之母於6月23日親至小西門外觀看房屋。迨回家,已入暮。曰:今夜我不能親視舉飲,急欲睡矣。遂蓋被卧,惡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溫。口角生瘡,而目紅,又似熱證。腹中和,脈息浮緊有力。溫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無熱。當以天時炎暑,但予:麻黃二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服後,溫覆一時,不動聲色。再作一劑,麻桂均改為三錢,仍不效。更予一劑。如是續作續投,計天明至中午,連進四劑,了無所出。計無所出,乃請章次公來商。次公按脈察證,曰:先生膽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當予麻桂各五錢,甘杏如前。服後,果不滿半小時,熱作,汗大出,臭氣及於房外,二房東來視,掩鼻而立。人立房外內望,見病者被上騰出熱氣。於是太陽病罷,隨轉屬陽明,口乾渴,脈洪大而煩躁,乃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讀完以後,張豐先生又細細地串講一遍,給我充裕的時間去熟悉、理解、掌握整個病案診治的來龍去脈。

「依我之見,此案的處理並非很恰當,辨證用藥未能環環緊扣。」張豐先生以平穩的語調慢慢地說,「其根據是:其一,此案診治的時間是1926年夏天,曹穎甫先生60歲,其妻子潘氏,就是案中若華之母亦近老年,其體質虛弱,正如書中姜佐景所言:『師母體素瘦削,而微有痰飲之疾。』這一次外感後無發熱,惡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溫,脈象浮緊有力,腹中和,是少陰表證,符合《傷寒論》『無熱惡寒者發於陰』的遺訓。曹穎甫先生投麻黃湯是缺乏根據的,可以說是誤治,所以『服後,溫覆一時,不動聲色。再作一劑,麻桂均改為三錢,仍不效。更予一劑。如是續作續投,計天明至中午,連進四劑,了無所出』就在情理之中了。一個普通外感風寒續作續投,連進四劑,了無所出,無疑是方證不相符;章次公先生認為麻桂分量不足,續投麻黃湯,服藥後雖然汗大出卻病未除,『隨轉屬陽明,口乾渴,脈洪大,煩躁,乃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治療歷盡艱辛,焦頭爛額,終於治癒。我認為,這個病症本來就是少陰表證,初病時『腹中和』,反覆誤診誤治後才『中陰溜腑』,形成承氣湯的少陰急下證。你認為對嗎?」

張豐先生停頓片刻,靜靜地看著我。我閃避目光,不敢對視。

張豐先生不無遺憾地說:「以上對此案診治的苛求倘能成立,真的令人扼腕不已。連我深為敬重的曹穎甫、章次公先生都難以辨別少陰表證,令人倍感惶恐。看來我們一定要改變夜郎自大的心態,才能積極借鑒日本漢方的觀點。此案診治,如果辨證從『老人外感表證可能是少陰表病』入手,一開始就給她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對了,你的第二個問題也可以從此案診治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對以上病案的解讀是我心靈煎熬、思想長考的結果」,張豐先生神色莊重,「實事求是,不為賢者諱,是學術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前提。我也曾經多次地反問自己,會不會是:『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醜語詆他人。』但考慮到自己的見解是有跡可循、有案可稽的,最後還是堅持了原來的立場。容有度,蓄有范,都不能無邊無涯。難道不是嗎?就人類理性而言,大家是平等的,享有同樣的條件和可能性,這樣人和人才能溝通。我的觀點如果完全不是主觀任意的,那麼也可以成為一種新的視角。」

曹穎甫先生妻子潘氏——若華之母發熱一案我也讀過,當時讀它的時候,曾經為其奇譎怪異的診治過程捏一把汗,並為其麻黃湯中的麻黃不斷加量而驚詫,更為其若華之母大汗後病傳陽明腑證後一『下』而痊癒而歡呼。現在被他一分析,歷史的疑團豁然挑開,病案依舊,結論大異,確實是別有洞天。他的評敘層次分明、章法整然,他的結論即使不能讓你全然信服,卻由不得你不對他嫻熟的學識、敏銳的眼光深表佩服。

張豐先生娓娓道來,言語之中蘊涵了一種真正平和、平等、寬容的精神。這樣的心態對於建立恰當的事實感的過程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他那種孔子倡導的「 當仁,不讓於師」的求真務實的精神,使我怦然心動。

版權聲明

本文源「中醫出版」,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女醫探秘
達原飲:發燒不退的另一種思路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