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捐錢就能做官,那為何還有人考科舉?你看看兩者差別有多大!

古代捐錢就能做官,那為何還有人考科舉?你看看兩者差別有多大!

在封建王朝,朝廷為解決財政問題,發明了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制度——捐納制度。所謂捐納制度,通俗地說就是賣官鬻爵,只不過是由朝政明碼標價,民間以捐款的名義買官。

關於朝廷賣官鬻爵,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43年,秦國便因蝗災,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西漢時期,為了鞏固邊疆,晁錯更是建議漢文帝,「令民納粟邊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漢武帝時期,為了籌集抗擊匈奴的軍費,也曾令「吏得入谷補官」、「令民得入粟補吏」,也即繳納相應數量的糧食,便可以做小吏。

東漢末年,有位靠賣官鬻爵臭名昭著的皇帝,是為漢靈帝。漢靈帝賣官鬻爵與漢武帝不同,漢武帝是為抗擊匈奴,而漢靈帝卻是為個人享受,史稱,「聚為私錢(給自己撈私房錢)」,「大舉賣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錢購買,公、卿、吏各有定例」。

如果錢不夠,但實在想做官,怎麼辦?漢靈帝告訴你,這樣辦:可以先出個首付,等上任後,再把拖欠的部分補上。不得不說,漢靈帝還真有商業頭腦,這簡直是今天信貸購物的發源,可惜他沒有用在正途上。這些買官者上任後,將如何剝削百姓,以彌補買官的損失,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封建社會早期,賣官鬻爵的情況雖時有發生,卻只是臨時的舉措,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而這一現象發展到清朝,卻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制度,且成為清朝彌補財政空缺的重要制度之一。

清朝的捐納制度,不僅是解決財政危機的方式,還與科舉制互補,成為清朝選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因而在內容上有明確較為的規定。

首先,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捐納,需要當地所開的籍貫和清白冊,而且鄉鄰要具結擔保,以免「不法」分子混入官僚隊伍;其次,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捐納,只有這五種情況可以捐納:軍需、河工、賑災、營田開荒和海防。

當然,作為一名「身家清白」的清朝百姓,捐納的機會還是很多的,畢竟以上五種情況在遼闊的清朝大地上時時都有發生。說到這裡,想必有朋友很好奇,既然捐納便可做官,為何還要考科舉呢?

這便不得不提捐納制度的另一個規定:統一政策,不是什麼官都可以捐。吏部和吏部的官不可以捐,因為這兩大部門,一個負責銓選官員,另一個負責教育考試,這是朝廷的兩大核心部門,必須保持純潔性。其他京官,尚書、侍郎這一級也不能捐,這是部門領導崗位,捐官者大多既無學識,也無政治經驗,無法勝任。此外,翰林院的官職也不能捐,翰林院是清朝培養儲備高級官員的機構,入選翰林院的要求很高,不僅需要高中進士,還必須成為進士中的佼佼者。至於地官方,總督、巡撫、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也不能捐。

所能捐的官,在京城,只能是清水衙門或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在地方,則只能是道員、知府、知縣等一方地方官。而且,在清前期,捐納制度執行得比較嚴格,捐官小地方一把手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所以,想靠捐官在官場上混出一番成就,可能性極低(而且名聲也不好)。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清代直隸總督李衛便是靠捐官起步。不過,這發生在清前期,且屬於極少數成功案例,不具備代表性。

正因如此,凡是有真才實學的學子,都不屑於捐官,寧願參加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考試。科舉高中後,在官場上的前途,是捐官者無法望其項背的。另外,捐官是寒門學子無法承受的,一個縣令可能需要幾千兩銀子,科舉考試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既然捐官前途有限,為何清朝捐官者趨之如騖?據統計,康熙某年,山西一年內捐縣丞的人數就超過一萬。嘉慶年間,因鎮壓起義導致國庫吃緊,嘉慶帝下令允許捐納,結果某年的捐納人數竟高達20萬!

原來,這些捐官者大多是一些有錢無身份的土豪,他們不在乎官場上的成就,只希望弄個官身光宗耀祖,或橫行鄉里。還有部分,則是把捐官當作生意,想著上任後發一筆橫財。因此,清朝晚期吏治的敗壞,與捐納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漢羽林郎 的精彩文章:

活該孫悟空被菩提趕下山,你看他犯了哪2個錯誤!有1個無法饒恕
皇帝把公主嫁給醜男,公主卻愛上叔父,事情泄露後想殺了皇帝

TAG:天漢羽林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