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唱響千年遺音!《敦煌·慈悲頌》重拾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慈悲

唱響千年遺音!《敦煌·慈悲頌》重拾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慈悲

2019年6月12日,在結束了一年的世界巡演之後,風靡全球的《敦煌·慈悲頌》終於回歸其靈魂之地——敦煌

世界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將帶領法國里昂國立管弦樂團 、德國呂貝克國際合唱學院及知名歌唱家沈洋、譚維維、朱慧玲郭森、王傳越、巴圖巴根、陳奕寧等上百位音樂家,攜巨作《敦煌·慈悲心》來到敦煌大劇院,穿越千年歷史,重現敦煌遺音。

這場交響樂耗盡中國著名藝術家譚盾老師六年心血,他根據敦煌壁畫上的佛經內容為創作藍本,全新詮釋敦煌千年迴響的文化,開闢了一條全世界都能聽得見的絲綢之路,在將中華傳統文化與佛學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之後,終榮歸它的靈魂之地,令無數翹首以待的人心情激動澎湃。

6月9日,在兼具史詩感與當代審美的舞台呈現之下,譚盾《敦煌·慈悲頌》2019中國巡演在西安的第一次亮相,便收穫了現場觀眾的巨大熱情與極大的肯定。

當天座無虛席,演出謝幕時觀眾們響起的熱烈掌聲長達二十幾分鐘,紛紛湧上前,久久不願離去。

而享譽海內外的《敦煌·慈悲頌》交響樂到底有何奇特之處?何以能震撼全球無數人?今日且隨禪風君一同來了解一下。

點擊視頻:《敦煌·慈悲頌》節選

譚盾追尋千年遺音

說起這部恢弘的交響樂《敦煌·慈悲頌》,不能繞過的一個人便是其創作者譚盾。譚盾在後來分享創作梗概時,均會提到這部作品是他在敦煌石窟之中「懷」出來的。

2013年,譚盾是因好友的一通電話受邀前往敦煌遊玩,未料走進洞窟後,一待就是六個小時。

當很多朋友問他為什麼不出來?他風趣又形象地回答道:「我在洞窟里『懷孕』了。」

原來,譚盾在窯洞中被精美絕倫的壁畫深深地震撼到了,於是開始不停地思考著如何將那些栩栩如生的敦煌壁畫變成聲音,帶往世界各地,以至於琢磨得忘了時間。

而便是在這六個小時里,譚盾逐漸生出利用西方音樂表現形式去講述東方故事的想法。

在此後的六年時間,譚盾又到敦煌十幾次,通過長時間的採風、研究,他通過從敦煌壁畫中找到古代樂器的「形、身、色」,從古代音樂史學中找到「律、量、音」,最後從敦煌古譜中找到「曲、段、歌」確定了作品的基調。

後他又走遍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飽覽數以萬計敦煌瑰寶,尋找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古譜。

甚至為研製敦煌古樂器,譚盾深入到中國各地,向古樂活化石匠人取經,還東渡日本,向家傳歷代的長安琵琶匠人後代習得製法。

最終,他以敦煌壁畫為故事為藍本,創作出了《敦煌·慈悲頌》這部融合了敦煌古樂與西方交響音樂、並跨越文化時空的音樂語言,重現了中華古代文明與輝煌。

是譚盾如同赤子般創作初心,讓這部交響樂有了最純粹真實的演奏力,也才使得千年古畫得以穿越浸潤在今天的舞台,帶著慈悲的信仰,傳遞出對生命和人生深刻厚重的思索,震撼人心!

創作中的慈悲之心

而在創作者的初心之上,《敦煌·慈悲行》所展示出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敦煌佛學文化相互浸潤的慈悲心懷,無疑是打動所有觀眾的另一個重點!

譚盾在內容創作上有著清晰的思路,他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有感召力,比如對慈悲善良的信仰,這在其他很多文化中都能找到相通之處。我創作《敦煌·慈悲頌》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喚起所有人去追尋我們共同的目標,愛大自然,愛人類自己。

是以,在《敦煌·慈悲頌》之中,作品唱詞包含了佛經和中國古典詩詞,在中文與梵文的相互交織之下,生動演繹出富於東方哲學和禪意之美的作品,令聽眾沉浸在平靜而浩大的慈悲心中,久久感動。

整部交響樂取材敦煌壁畫上的內容,全劇分為「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共六幕,道出了從「因果」到「涅槃」這一過程的深刻思考。

第一幕《菩提樹》乃是覺悟。

講述的是釋迦摩尼身為王子之時,在菩提樹下捨身割肉喂鷹,救下了眾生鳥。他因此悟得「人與萬物要和,人與眾生要愛」的真諦,樂章因此高昂激蕩,慶賀釋迦摩尼的開悟,讚頌著覺悟之光降臨人間。

第二幕《九色鹿》則講的是因果。

落水人恩將仇報,最終得到了報應。樂章對這個故事進行了總結,試圖表達過去、現在、未來乃是一體,有因有果的道理。

第三幕《千手千眼》講的是奉獻。

美麗的妙善公主在盛大的祭典上,為眾生獻出雙手承受著痛苦,是以這一章的樂曲華美而悲壯卻又慈祥。

第四章《禪園》和第五章《心經》,則用音樂去表達佛教歷史,用音符去展現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最後一幕《涅槃》則表達的是彼岸,意味著修成佛果。在這一章中,空靈的梵音在大廳中流淌,終於和全劇的開場連接成一個完美的圓,娓娓道出因就是果,果亦是因的關係。

音樂是共通的,在《敦煌·慈悲心》氣勢磅礴的音樂聲中,觀眾們如同經歷了一生,直到在終結的剎那安靜中,看清在不同時空中的伏線終是交織為一,又化為了無,彷彿經歷一場整潔完整的洗禮,頓然開悟,眾生是佛。

千年之前,大漠黃沙之中,西域梵音隨著駝鈴聲緩緩走來,印刻在了黃土之上,啟萬物智識。

千年之後,反覆音樂廳中,一曲遺音奏響敦煌壁畫,將敦煌文化、佛法的慈悲傳播到世界各方。

社會發展物是人非,然慈悲古音從未褪色!在這條聽得見的絲綢之路上,長長久久感化著眾生理解和同情苦難、讚美悲憫與善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風網 的精彩文章:

寺因武顯 武以寺名!看南少林寺的禪武文化如何傳承千年

TAG:禪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