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海最偏遠郊區的鄉村路竟成網紅!許多人來這裡尋找「詩和遠方」

上海最偏遠郊區的鄉村路竟成網紅!許多人來這裡尋找「詩和遠方」

一個不起眼的鄉間建材市場,也能變成「網紅」景點?聽上去不太現實,不過位於崇明三雙公路上、港西鎮北雙村村委會南側的建材市場,最近確實實現了這樣的大轉變。

秘訣在於建材市場靠馬路一側的7面巨幅牆體彩繪。這些牆體彩繪色彩鮮艷明快,有的畫著藍天白雲下的向日葵田,有的畫著鬱鬱蔥蔥的茂密森林,有的畫著櫻花盛放下的火車站,常引得來往路人駐足、拍照、「打卡」。

不只是這一處,整條三雙公路沿線近來多了不少這樣的牆繪景觀,有的畫在了新近砌出的白牆上,有的則直接畫在沿路農宅外牆上,整條路彷彿建在畫中,一路都是斑斕色彩,十足已是一條「網紅路」。

一條馬路「顏值」提升、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沿路農村百姓的環境整治行動自覺性、審美能力也在同步提升:大家更「要面子」了,宅前屋後不再亂堆雜物,各種影響美觀的棚架也被逐步拆除。「鄉間馬路是向外人展示鄉村的重要窗口,是體現農村風貌的平台。通過增設沿路牆繪、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等措施,我們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意識到什麼才是『美』,進而去主動追求、打造『美』,讓鄉村成為更浪漫的『詩和遠方』。」 港西鎮黨委書記顧松蘭說。

「3D牆繪」讓人與景充分融合

崇明三雙公路並不很長,也不夠寬,一側臨河,兩邊種滿行道樹,是一條普通的鄉間道路。以往,三雙公路西側有不少廠房和年代久遠的圍牆,看上去比較老舊,一些沿路農宅也有了些年頭,外牆斑駁。

不過,從去年起,這條路開始「變身」了。由於三雙公路西側要修建寬2米的便民慢行步道,按照建設方案,步道距三雙公路、距另一側的民宅和廠房都要有2米的距離,因此三雙公路西側6米範圍內的破舊老屋、廢棄圍牆等都被拆除了。為了統一景觀,港西鎮把沿路老廠房、老圍牆統一建設後粉飾一新,還在部分區域新建了白牆黑瓦的圍牆。

光有一堵堵白牆,雖不再有礙觀瞻,但總歸單調乏味,還需在牆上加上新的內容。「原先的公益廣告拆除了,我們想畫一些新的上去。公益廣告的內容最忌『口號化』,有些公益廣告形式繁雜,既沒有生活氣息,也不夠發人深思。」港西鎮黨委委員陳偉告訴記者,經過鎮里相關工作人員「頭腦風暴」,最終決定把新的公益廣告統一為牆體彩繪的形式,既環保,又能保存較長時間,內容則定為「你好」系列。

「比如,第一個公益廣告的主題被定為『你好文明』,這個主題一語雙關,既可以理解為『你好,文明』,又可以理解成『你,好文明』,既是引導文明之風,又是對文明行為的讚賞。」此後,鎮里陸續推出了「你好,鄉愁」、「你好,孩子」、「你好,動聽」等9個系列的公益廣告,用牆繪的郵票、膠片、獎狀、五線譜等各種形式展現。

這組新奇的牆繪很快有了效果。有的行人從慢行步道上走過,會駐足凝神觀看;沿路村民們知道這些隔離步道和村宅的圍牆上畫了「新鮮玩意兒」,也會去看看。「村裡帶娃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也有了新去處,可以在步道上走走,便走邊看看『你好』系列牆繪,可以給孩子們講講故事。」陳偉說。

受到這組牆繪的啟發,今年港西鎮在公路兩旁、建材市場外牆上創新繪製了一些3D牆繪,三雙公路的「顏值」被進一步刷新。鎮里請來了UDS藝術事務所的聽障藝術家,選定以「鄉約港西」、「最美林蔭大道」等作為主題進行繪畫。從今年五一假期開始,藝術家們逐步完成打草圖、上色等步驟,一幅幅景色各異、色彩斑斕的牆繪讓原本土氣、單調的建材市場頃刻間變得文藝起來。

這個藝術家團隊的創始人胡士林表示,所謂「3D牆繪」就是讓景觀立體起來,讓人和景有更充分的融合互動。比如,有的牆面上有不能移動的空調外機,繪製牆繪時就索性在牆上搭一個建在樹枝上的立體小木屋,把空調外機藏在木屋裡,既不影響牆體功能,又讓景色變得立體。此外,這組畫並不僅僅畫在牆上,在牆邊地面上也畫上了數米寬的「地繪」,行人遊客站在牆邊即可自然融入畫中,毫無隔離感。

「實用」和「美」不可兼得?未必

在布置這些牆繪的過程中,港西鎮的幹部們漸漸發現,牆繪的作用並不僅僅是讓馬路美麗起來,也把沿路村民對於「美感」的要求、對於環境面貌改善的行動自覺性都調動了起來。

去年年中開始,港西鎮開展了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在於清理雜物、清除垃圾、清潔水體、整治亂搭亂建、整治道路環境、倡導花宅花房建設,計划到今年9月底完成全鎮範圍內的宅前屋後整治,旨在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不過一開始,這項工作開展得並不容易。「有些村民、村幹部對整治工作不夠重視,覺得『一陣風過去了就結束』;有的推進工作避實就虛、避重就輕,難拆的雞棚、鴨棚等不願意去碰;有的覺得環境整治無非『刷刷牆、修修路、種種樹、保保坍』,都是顯眼處的事兒,不顯眼處無需關注。」港西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前,港西鎮協西村1小隊開始試點打造花宅花房,30多戶村民中有4戶人家不同意拿出土地用來種花。退休工人老薛說:「種這些花花草草幹什麼,我還要種點新鮮蔬菜,拿給在市區工作的兒子。」村幹部多次上門給老薛做工作,村黨支部書記黃玉娟連給老薛家種什麼花都想好了,但老薛就是扭著頭不肯鬆口:「你們村幹部管東管西,還要管我在自家田裡種什麼?」

整治伊始,老薛的這種心態非常普遍。大部分農村村民,在「實用」和「美」之間,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實用——宅前土地能種蔬菜就不種花;宅後空地上寧願把廢舊農具堆滿也不願意扔掉些,只因覺得「萬一以後有用」;有些人家早就燒上了液化氣,但一旦走路路過樹林、竹林,總忍不住撿拾枯枝回來當柴火,在宅子廊下一堆就是好幾捆。

專門請人到圍牆上畫牆繪,原先在不少村民看來,就是典型的「不實用」。一幅幅畫難道能當飯吃嗎?

還真能。北雙村村委會南側建材市場內不少商戶都發現,最近幾個星期,南來北往駐足停留拍照的人慢慢多了起來,很多人還會專門開車拐進建材市場,看看逛逛。這個市場本來市口很一般,並非設在人流旺盛之處,如今因牆繪而引來了遊客,這讓商戶們對接下來的生意有了更多期待。

不只是商戶的看法在轉變,村民們也在實打實享受著鄉村變美的福利。家住港西鎮協興村定南8隊的老楊,女兒前些年嫁到了上海市區,去年以來,親家到崇明去的頻率大大提高,只要一有時間就到崇明親家家裡小住。「不僅是因為交通便利了,更是因為農村變得越來越美麗了。親家公說,在崇明鄉下不僅能夠呼吸到純凈的空氣,還能享受到如花似錦的鄉村風景,怎麼能不常來呢?」老楊欣喜地告訴記者。如今,他家院子里亂堆物現象沒有了,還種上了各式綠植和鮮花,已成了一座「花宅」。

環境面貌的提升也為鄉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北雙村,三萬多株月季、百日菊、繡球、櫻桃、美國糖橘等十多種各類花果裝點鄉間,林蔭大道牆繪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時下正值畢業季,專門從市區趕往北雙村拍畢業照的年輕人也有不少,這讓村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村黨總支書記黃瑞華高興地說:「村裡人氣越來越旺,中青旅、騰訊這樣的大企業也找上門來開發鄉村旅遊產品,民宿產業等旅遊項目蓄勢待發,將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

人們漸漸發現,「實用」和「美」其實並不矛盾——從某種角度來說,「美」也能帶動「實用」。「比如宅前屋後環境整治,整治到位後窗明几淨、院落清清爽爽,一定是美的,對於生活也會帶來更多便利。關鍵是要讓村民轉變觀念,激發他們主動開展整治的自覺性。一面面美麗牆繪的誕生,逐漸讓不少村民對環境整治有了新認識:關注了宅前不能忽視屋後,關注了『面子』不能忽視『里子』,如果說馬路邊的牆繪是鄉村的『面子』,那麼一戶戶農宅的面貌就是鄉村的『里子』,只有兩者一起美,才是真的美。」港西鎮相關負責人說。

鎮里幹部「擼起袖子」搬雜物、清雜草

借著牆繪提升人氣、轉變村民環境整治觀念的「東風」,港西鎮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為人居環境整治助力。

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政策、資金支持。錢從何來?港西鎮去年和今年各安排了200萬元左右的資金,用於對各村環境整治的支持和獎補。為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港西還建立起村與村之間的競爭機制,對各村的整治工作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進行驗收,按月申報驗收、按季度綜合測評,根據考評成績全年分四次下撥獎補資金,拉開獎補資金差距,第一名是最後一名的二倍以上,用以激勵各村。

鎮里對整治標準也進行了統一。比如,在雜物清理上要確保宅前屋後無亂堆物,生產生活確需的柴草、磚瓦、農具等要擺放有序,缸瓮罐等應瓶口朝下整齊堆放,其它長期不用的、破舊的、雜亂的雜物應及時組織清收,確保不影響觀瞻。農業生產垃圾、建築垃圾應即清即除、禁止肆意堆放,農藥瓶等廢棄農資包裝必須統一回收、集中處置。另外,村民還需清理整頓廢舊、倒塌的房舍、各種窩棚、柵欄及其它影響村莊美觀的棚架。

鎮里還建立了鎮、村兩級書記抓環境整治的工作機制,全鎮幹部全部包片到組,每人聯繫1到4個村民小組,既參加鎮級層面組織的集中行動,又參與聯繫區域的環境整治工作。搬雜物、清雜草、運垃圾、理磚瓦……上班前、下班後,雙休日、節假日,鎮村幹部也身體力行參與勞動。

此前,港西鎮有兩戶屋宅相鄰的鄰居都不願清理兩戶間一條宅溝內的垃圾,導致宅溝內雜草叢生,堆滿了破舊傢具、零碎磚瓦和陳年柴火。今年5月的一天,港西鎮一名副鎮長帶著工作人員把這條宅溝清理得乾乾淨淨,這讓這兩戶村民很不好意思,之後對宅前屋後環境整治非常配合。

在協西村,村幹部決定先繞開老薛等4戶人家,繼續推進花村花宅工作。「這項工作本來就是以村民自願為原則,好不好看效果。等花開了,我們再用事實說服村民。」黃玉娟說。果然,等到第一批花開、準備種第二批花卉時,老薛主動走過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員,還時不時問問各種花草的名字。黃玉娟試探性地說:「你看現在花開了,好看嗎?現在大家家裡條件都好了,少種幾棵菜能影響啥?宅前屋後種上花,家裡美了,在市區工作的兒子回家也更勤快嘞!」就這樣,老薛被說動了,也在自家宅子旁邊種上了百子蓮等花卉。

在協興村裡,以往有一個廢棄池塘,因為很久不用,一些村民便開始在裡面堆放建築垃圾,成了「垃圾場」。此前,村裡通過多次討論,決定把這個廢棄池塘改建成一個健身廣場,還在邊上畫了一個長10米、寬2米的農具牆繪,畫上描繪著村民勞作的場景,每個場景都以一個農具作為主題,起名為「九農壁」。最近天氣漸熱,每天晚飯時間後,這個新建的健身廣場上便陸續有村民前來,跳廣場舞、聊天、健身的都有,好不熱鬧。「從『垃圾場』變成『九農壁』,這樣的變化在全鎮各處都在發生。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整治行動讓鎮里的馬路更美、廣場更有人氣、屋宅更乾淨,讓居住於此的村民和來此遊玩的遊客都更舒心。」顧松蘭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退款有多難?市消保委「卧底」實測31家平台,有幾家竟拒不退款……
「大白兔奶茶店」涉嫌無證照經營?黃浦區市場監管部門這樣回應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