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鳳凰的雙翅朗讀篇

鳳凰的雙翅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鳳凰的雙翅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12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根據佛經和論典,菩提心分為兩種:一、慈心與悲心的世俗菩提心;二、安住離戲無分別的、般若智慧的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相應於前面提到的「相對的心」,勝義菩提心則相應於「絕對的心」。要想成佛,除此二者之外,別無他法。

對世俗菩提心來說,主要內容是慈心和悲心。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慈心和悲心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都非常重要。如同一個果實的生長過程——起初的水很重要,中間的肥料很重要,最後的開花結果也很重要。所以,無論是今生的修持,還是來世的修行,乃至最終獲得佛果,慈心和悲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更全面地說,世俗菩提心包含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這四無量心的修持。行者生起了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名義上就稱為菩薩,意義上所有人、天、眾生都會向行者頂禮。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力量。

在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行者破除一切執著,通達緣起性空的境界,證得一切萬法的實相,並在空性智慧中安住。這時,由於看到一切眾生因為無明,不能了知自心的本質,一味地沉迷、執著、顛倒錯亂,行者自然會對眾生生起強烈、難忍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遠離一切戲論、超越二元對立。

按照噶舉傳承的觀點,成佛的次第可以分為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勝義菩提心屬於「見道」境界,這個境界非常深奧,凡夫的思想無法理解,凡夫的語言也無法描述。勝義菩提心也稱為無緣的悲心,如同太陽的光芒照耀大地,令萬物生長。而太陽並沒有刻意去照耀大地,也沒有覺得自己使萬物得以生長,太陽沒有這些分別和執著,太陽的光芒和利益是任運的。勝義菩提心的境界也是如此,行者度化眾生、傳講佛法都是任運的,沒有執著和分別。這就是勝義菩提心的力量。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這樣描述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意思是說,如果自己和他人想要證得大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必須要圓滿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要修到什麼程度?龍樹菩薩從深、廣兩個角度加以闡釋。從深的角度來說,要達到「堅固如山王」的程度。並非我們平常那樣,嘴裡常說「我要生起菩提心、我要度化某某眾生、我要拯救地球」等大話,而實際言行不僅與菩提心毫不相應,甚至還背道而馳。什麼叫「堅固如山王」?從普通修行人的層次來說,無論是面臨有情眾生的傷害,還是遭遇無情災難的痛苦,菩提心都要堅如磐石、如如不動。如果僅僅在佛堂里修持菩提心,不能說像山王一樣堅固。如果在面臨違緣、挫折、障礙時,我們的心都能毫不動搖,這才談得上是菩提心堅固。從菩薩的層次來說,在無量劫中修持六度萬行,為了利益眾生,能舍掉自己的珠寶錢財、國城妻子、頭目腦髓,把身內、身外的一切都慷慨布施。無論出現何種艱難困苦,都能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舍、難度能度,具有這樣堅不可摧的勇氣,菩提心能像萬丈高山一樣堅固、不動搖,無懼炎炎烈日,不怕狂風暴雨,這才是真正的「堅固如山王」。

從廣的角度來說,世俗菩提心要「大悲遍十方」。無論親人還是仇人,無論人類還是非人,無論對宇宙間的何種生命,行者都能發起平等的悲心。這個悲心沒有任何空間的範疇,也沒有任何時間的限制。

對勝義菩提心來說,是「不依二邊智」。所謂「二邊」,就是指好與壞、大與小、自與他、善與惡、樂與苦等二元對立。如果在「二邊」上沒有突破,還存在能、所的執著,就不能稱之為「智」。勝義菩提心是最難的,凡夫的思維根本無法想像這個境界。寂天菩薩在《入行論》智慧品中說,凡是存在二元對立的就不是智慧的心,而是世俗的心,勝義菩提心必須超越二邊。

菩提心還可以從另外兩個側面來闡釋:一、大悲心;二、大智慧。前者是從利他的角度所言,後者是從自利的角度而說。大悲心下緣眾生,大智慧上緣佛果,但實際上二者是一體的,只是為了體現大乘不共的特色、強調菩提心超越世間和出世間,所以才分為大悲心與大智慧。

出世間的小乘行者由於缺乏利他之心,所以悲心是有偏差的,不可能遍於十方三世,不屬於「大悲心」。而世間的眾生不具備「不依二邊智」,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於「無」,始終擺脫不了二者之一。《三摩地王經》中說:「有無是二邊,凈不凈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

若有人問,對二邊的執著有什麼過患呢?答案是:執著「有」,則會投生三善道;執著「無」,則會墮入三惡趣。如薩惹哈大師所說:「有執者生善趣,無執者墮惡趣」。為什麼執著「有」生於善趣、而執著「無」墮入惡道呢?因為執著「有」的人,會相信因果,謹慎取捨,但陷入於「執實」,執實屬於「常見」,這樣能生於善趣;執著「無」的人,會否認因果,不謹慎取捨,無惡不作,陷入於「執無」,執無屬於「斷見」,就會墮入惡道。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說:「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所以,「常見」和「斷見」是漂泊輪迴的最大因素,也是中觀派所要破除的主要邪見。

穩固和無處不在的悲心是世俗菩提心,超越二元的空性智慧是勝義菩提心。二者是雙運的,缺一不可,這稱為「智不墮輪迴,悲不棄眾生」。智慧能幫助我們停止輪迴,慈悲能讓我們不捨棄眾生。《普賢行願品》說,「猶如蓮花不著水」,這是智慧的力量,「亦如日月不住空」,就是悲心的力量。

我們在修持菩提心的過程中,還需要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反過來說,如果在積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過程中缺乏菩提心,兩種資糧就不會成為成佛的因素,而變成增上生或個人解脫的因素。

大悲心側重於福德資糧,即方便法門;大智慧側重於智慧資糧,即智慧法門。如果方便法門能被大智慧所攝持,就屬於出世間法;若方便法門沒有被大智慧攝持,就屬於世間法。換句話說,方便法門能否成為出世間法,取決於是否有三輪體空的攝持。所謂「三輪體空」,如《入中論》中所說:「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密,由於三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密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兩種菩提大道,缺一不可,宛如鳳凰的一對翅膀。

雖然小乘行者能透過苦修積累智慧資糧,證得人無我,斷除了煩惱,成為阿羅漢,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但由於缺乏菩提心,所以會在漫長的時劫之中安住涅槃,失去積累福德資糧的機會,拖延他們證得佛果。而大乘行者發起了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不會停留於涅槃之中,所以能具足福德資糧,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做到「智不墮輪迴,悲不棄眾生」。

總之,如果我們能生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不僅能成為標準的大乘行者,也能確保趨入無住涅槃的彼岸。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覺醒的勇士朗讀篇
人類最大的愚痴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