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江南文化,在歷史地理變遷中形成的獨特一隅

江南文化,在歷史地理變遷中形成的獨特一隅

什麼是中華文化?文明和文化是有區別,文明是指總體,具體的則是文化。比如現在講江南文化,不能稱之為江南文明,文明不僅僅是衣食住行,而且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制度的層面,是總體。具體講文化,我的理解是,中華文化是以華夏漢族文化為主體,融合各種文化的綜合產物。「華」是修飾詞,意即美麗、偉大、文明,是對「夏」的讚美,所以華夏就是諸夏的美稱。漢族是近代接受了國際上民族分類的理論而建立的體系,以前稱之為華夏諸夏。因此,華夏和華夏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從華夏這個民族綜合體來講,歷史上的匈奴、鮮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三苗、百越等,有的依然存在,只是人數很少,有的作為民族整體消失了。這些消失的民族中,只有少數人遷到境外,大多數人則融合到華夏漢族中。因此,華夏文化包含了今天已經消失但融合到華夏中的民族文化。早期華夏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主體,逐步擴散到長江流域、西北、邊疆甚至海外,長江流域在持續不斷地傳播中擴大範圍,這應該是江南文化的重要來源。

原文 :《歷史地理學格局中的江南文化》

作者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

圖片 |網路

江南:人口南遷主要的受益之地

在沒有現代傳播媒體之前,文化傳播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途徑,是通過人,人一直是文化傳播最活躍的載體。中國歷史上,隨著人口的南遷,文化的傳播,江南是最主要的受益之地。從秦漢之際,兩漢之際,東漢末年,西晉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到宋代的靖康之亂,一批批的人口南遷,其中一般都包括了統治階層的上層、貴族、官員以及擁護他們的知識分子、工匠等。比如到東晉,最強幾個家族,無論是太原王家、琅琊王氏還是謝氏,都已經聚集在南京,有的到了浙江。自然環境的變遷和經濟開發使江南在文化上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也使江南文化更加繁榮。因為,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帶動文化的發展,這時如果有一些高素質移民在此定居,則速度會更快。於是,南方無論從文化、人口的數量還是經濟實力逐步地超過了北方。

江南原來因為氣候炎熱潮濕,到處是水,吳國的先人從中原遷過來,不得不遵守當地的習俗,被發文身。因為到處都是水,水裡有水怪,如果人一文身,水裡的野獸會以為你跟它差不多,或者產生恐懼,那麼人就安全了。六朝時期,南京再往下,沒有什麼城市開發,都被水包圍。隨著氣溫一定幅度降低,一方面降水減少了,另一方面,經過人工的整治,水流到地下,水量變得適中。植被方面,南朝時期,在江西一些地方,開闢森林,把樹木砍掉開出道路。有了這些條件,後來人們開始清除植被,開墾土地。

江南不但青山綠水,而且景緻很精緻。那景觀是怎麼形成的?也是在有利的氣候、水溫、植被條件下,加上人工的整治而成。人工整治里非常重要的是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到五代時期,錢鏐統治浙江江蘇南部(當時稱為吳越國),他實行的政策是不管中原怎麼變化,都稱臣納貢,盡量避免戰爭,結果他的軍隊一部分定期疏浚西湖,一部分興修水利,而且還在這一期間修築錢塘江沿岸捍海石塘。這些水利工程不僅有利於農田灌溉,還利於交通,河道得到整治,江南交通更加方便。西湖經過整治,形成美麗的景觀。在西漢還是「江南卑濕,丈夫早夭」之地,到唐朝後期,已經是「江南好……能不憶江南」,到宋朝則被冠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稱。這個過程既是利用了自然環境,更重要是人,通過開發整治規劃,一批文人、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建設江南人文景觀,使江南成為其他地方特別是北方羨慕稱讚之地。唐朝後期不少詩文讚揚江南,通過他們的讚譽也宣傳了江南的地位。

經濟發展的同時催生新思想

江南的經濟從粗放發展到精緻,土地利用達到了極致,明朝江南的每寸土地都被利用起來。我們小時候生在江南,出了鎮,沒有空地,田埂種上蠶豆、莊稼,有一條小河搭一個棚,種著絲瓜。到了冬天,挖河泥,湖州高一點的地方種桑樹,冬天整修桑枝,桑枝當柴火賣到鎮上,把河泥挖起來,放到地里,蠶寶寶糞是很好的肥料。

蘇州到明朝的時候,今天稱之現代服務的概念實體已經產生,各種服務業、商品經濟、手工業高度發達。比如辦婚喪喜事有婚慶公司,請人到你家裡,布置餐具、飲食,主持各種禮儀,甚至自己家裡沒有孝子,他可以租給你。除了本地這些人還到其他地方發展,江南人力資源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陸遊之《常州奔牛閘記》記載「蘇常熟,天下足」,到明朝中期,已經變成「湖廣熟,天下足」,這是因為蘇州衰落嗎?不是,蘇常已經從純粹生產糧食發展到多種經營,包括發展出發達的手工業商業貨物。明朝蘇州府跟松江府(上海整個地方是松江府)交的賦稅在全國所佔比例相當高。但蘇州一帶百姓的生活還是過得不錯,主要靠商業、手工業。人類在適應自然環境、利用自然環境有利的地方發展經濟,同時發展文化。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文化重心亦相應南移。宋朝後江南文化處於先進的水平,而且江南文化在多方面顯示出新的特點和優勢。豐富發展的中華文化,包括學術文化等很多方面,到了宋朝後,已經成為最先進的,比如科舉,宋明時期江西狀元比較多,到清朝已經轉到江蘇。詩人、詞人、文學家甚至手工藝人,彙集在江南,產生很多新的藝術流派,比如影響比較大的崑曲就是在南方產生的,徽班在乾隆時期進京,受到皇宮貴族的喜愛,發展成今天的京劇。在思想方面,很多新的思想產生在江南。

海派文化:為母體江南文化打開新空間

到近代,因為上海的原因,江南文化又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地理位置來講,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的文化,亦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為什麼現在講海派文化?因為上海在現代化城市形成過程中,比較多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於是上海文化在很多方面從江南文化中繼續發展出新的類型,有其鮮明特色。同時,上海文化為江南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是靠人傳播的,上海剛建立的時候,其縣城及市鎮人口最多十萬,整個上海縣人口五十萬,上海租界里的人則主要來自江蘇,特別是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因此,江南是上海移民最重要的來源,當然,一部分移民還來自廣東、山東、河北、湖北等全國各地。特別是一批外來的移民,從上海剛剛開埠時,外國人僅二十幾個,到1942年統計數字最高達15萬,上海解放的時候留下外國僑民兩萬多。他們的文化有鮮明特色,而且代表強勢文化的西方人,其中包括猶太人、俄羅斯人等,其中好多是世界一流的藝術家,還包括西方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於是,上海移民以江南為主,加上其他外來因素,產生了海派文化:保留了江南文化的優勢,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這些移民在上海的舞台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有更好的機會,直接接觸學習先進外來文化。有的把上海作為發展轉移的舞台和空間,比如清朝廢除科舉以後,新的教育沒有建立起來,江南知識分子、年輕人尋找出路,紛紛到日本留學,江浙去的人最多,因為當時《馬關條約》簽訂後,有一條款可以利用,即雙方都不需要簽證,只要到上海買一張船票就可以到日本,而且當時日本很多地方,包括東京在內,生活水準比上海低,只要有一點費用就完全可以生活下去。當時日本為了吸引中國,搞教育產業,甚至有些學校完全可中文授課。到西方留學同樣如此,當時沒有民航,好多人都是到上海坐船出去。回國後,有很多人留在上海。有的留在國外發展,在國外發展的過程也把江南的文化傳播到世界,而且這個傳播不是一般的理論或者概念,而是以他們的意見代表了江南文化的精華。貝聿銘雖然出生在廣東,但他出身於蘇州的世家,在上海念書,到了美國,他再三強調自己的成就來自於臨港,來自於蘇州,雖然他在蘇州待時間並不長,但是少年時代的吸收能力特彆強。他的建築、他的成就都是把他積累起來的江南文化精華體現進去。貝聿銘的建築很好地把江南文化傳播擴展到了世界。

海派文化從江南文化的母體生長出來,一定程度上,不僅在某些地方超過了母體,並且為其母體找到新的發展空間。這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上海紅色文化很多基礎也是來自江南文化。早期革命者、共產主義者以及共產黨領袖好幾位從江南到上海,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有的就是在上海,有的通過日本,比如中共好幾位早期領袖,他們研究社會主義,來源都不是西方,留學日本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日本學習西方,包括學習社會主義,比中國普遍得早,他們翻譯的結果為我們所用。現代的一些學術方面諸如「科學」「社會」等辭彙,90%以上是日本人把西方的成果翻譯好,中國直接採用。「共產黨」「社會主義」「派出所」等都是現成的,這些主要通過江南到日本的留學生帶回來。

對契約精神、職業道德重視不夠

江南文化在上海最明顯的體現是「海納百川」,這是客觀的事實。但「海納百川」以後產生的結果有兩個方面重視不夠。海派文化或者上海文化體現在契約精神、職業道德,到現在上海在這兩方面在國內外享受比較好的聲譽。上海的職業道德、契約精神來源是中華文化、江南文化中優良的傳統——重信承諾,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一方面,因為江南長期商業、服務行業發達,市民文化、城市文化發展,早就形成和西方相類似的行會、社團,在這些活動中講規矩、講契約、講合同;另一方面文化層次比較高,這是市民文化中很大的優勢。這批人到上海接觸到西方現代契約原則,再加上租界里有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跟西方商業精神、職業道德、管理模式結合起來,形成上海良好的契約精神和職業道德,這應該是海派文化中非常有價值、有特點的,但是現在我們重視不夠。

今年是上海解放七十周年,上海的解放創造出戰爭史上一個奇蹟,他不僅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裡,而且在解放的過程中,民用服務從來沒有中斷,電燈、電話、自來水、煤氣、公交幾乎沒有中斷,上海的廣播剛剛還在為國民黨吹噓保衛大上海、上海固若金湯,突然停了,接下來宣布打上海,電台照樣廣播,沒有停過。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丟一份檔案、沒有跑走一個犯人,這個奇蹟的創造離不開上海人民的高素質。比如,公交車開到某地,前面打仗停下來,打好了繼續開著走。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下來,即使文化大革命,上海的生產基本都沒有受到大的影響。這應該是上海文化、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因此,今天我們要好好繼承弘揚。

江南文化來源於中華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發展起來,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是在江南這塊土地上取得發展。當下,在發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過程中,只有更好地進行現代化的轉換,才能使它為文化全面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0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漢語「走出去」:在東南亞講好中國故事
電子競技,你是我的「未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