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上海市方誌館建設,迎來又一春

上海市方誌館建設,迎來又一春

近年來,上海市地方志工作蓬勃發展,迎來了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但在思想認識、硬體設施、館藏資源、人才機制等多方面仍充滿挑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更高起點上,如何進一步推動全國方誌館建設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讓地方志「立」起來,是全市方誌館建設事業發展的新要求。

原文 :《開創上海市方誌館建設新局面》

作者 |上海通志館

圖片 |網路

建設現狀

市級方誌館。上海通志館是歷史最悠久的方誌館之一,迄今已有87年歷史。1987年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立,開展地方志編纂工作。1996年上海通志館在浦東新區建成,下設管理部、資料部、編研部、培訓和展示部以及《上海灘》雜誌編輯部6個部門。

上海通志館當前館藏包括全國三級志書,省級、市級地區與專業年鑒,上海地情資料,各類方誌理論著作,首輪社會主義新方誌各部志書原始稿件以及原始資料等文獻。2009 年,上海通志館開始推行藏書現代化管理,基本完成了圖書資料的電子數據化管理。同時,上海通志館共舉辦了全國及上海地區性志書年鑒培訓20餘次,為全國方誌隊伍培訓了將近600 多人次,為上海市方誌隊伍培訓了2000 多人。上海通志館還重視對志書的保護性和普及性開發利用,比如出版《上海府縣舊志叢書》11卷36冊、《上海鄉鎮舊志叢書》15冊、《上海故事》《上海租界及老城廂》《上海歷史上的今天》《地情導覽》等。主辦《上海灘》雜誌,1987年開辦,每期發行量8000冊。2017年9月開辦《上海地情研究與動態》內刊,已發2期。當前,上海通志館正在開展老館動遷與新館建設工作。上海通志館新館即將在2020年建成開放。

區縣方誌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各區共建成、在建、立項方誌館6家,其中徐匯區徐匯記憶展廳、上海通志館崇明分館、上海通志館松江分館、普陀區檔案館(方誌館)已建成,長寧區檔案新館(方誌館)已立項,靜安區檔案新館(方誌館)在建設中。此外,金山區、崇明區也在計劃建設方誌新館,正在申請立項。

村、鎮、街道史館(室)。近年來,上海文化保留保護從市區逐漸擴大到街鎮層面。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村、鎮、街道史館(室)15個。已建成的曹楊新村村史館、朱涇鎮待涇村村史館、南翔歷史文化陳列館、庄行鎮新葉村村史館、崇明縣陳家鎮瀛東村村史館、真如鎮歷史文化陳列館等,不斷拓展和延伸功能,在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對於留住城市記憶、用鄉土文化增強凝聚力等諸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面臨挑戰

上海市方誌館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打開了地方志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但在思想認識、硬體設施、館藏資源、人才機制等多方面仍充滿挑戰。

功能定位不清晰。目前,方誌館的社會認知度、影響力都較低,對建設獨立的或相對獨立的方誌館意義認識不足,甚至存在把方誌館和圖書館、博物館、規劃館等其他一般意義上的場館等同的心理。這種認識誤區,導致在全市推進方誌館建設上存在不重視、不積極、不支持的現象,方誌館工作難以推進,與全國方誌館建設相比有較大差距。

硬體設施不完善。上海市方誌館在基礎設施、展廳面積、展品數量、展示方式等多方面都處於較低發展水平。雖然上海市各級方誌館在展示地情特色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如徐匯區的「徐匯記憶」展、普陀區的「普陀記憶」展以及崇明區的實物展等都引發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但仍存在地情展廳規模小、展示平面化、形式單一的問題。

館藏資源不豐富。上海通志館館藏包括全國三級志書,省級、市級地區與專業年鑒,上海地情資料,各類方誌理論著作,首輪社會主義新方誌各部志書原始稿件以及原始資料等文獻資料1萬多種、3萬餘冊。但與其同類型的省級館,如山東、江蘇、江西、吉林、廣西等方誌館的館藏資源都在10萬冊以上。同時,根據《圖書館建設標準》(2008)規定:建築面積在4500到7500平方米、服務人口在20萬到50萬的中型館,藏書量在24萬到45萬左右,上海通志館離中型圖書館的藏書量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除上海通志館外,各區方誌館建設起步較晚,館藏量大部分偏低。

人才機制不健全。上海市區各級都有地方志工作機構,由於沒有對方誌館建設的硬性規定,加之經費不足,造成不少部門視方誌館為軟任務,即使有心、有經費建館,也忙於修志任務,沒有相應人才專門從事方誌館建設。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相應人才隊伍管理機制,如缺乏人才激勵機制、人才評價機制、人才流動機制、人才經費保障機制,使得人才少,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複合型人才短缺,人才難引、難留、難升。

發展機遇

雖然上海方誌館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但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政策法規有力支撐,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支持,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更高起點上,如何進一步推動全國方誌館建設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讓地方志「立」起來,是全市方誌館建設事業發展的新要求。

提升新認識。增強方誌館建設與發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既要認識到方誌館是推動地方志事業前進和發展的重要陣地,是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平台;更要將方誌館建設服務於習近平總書記交給上海的三項新任務、提出的五方面要求,服務於上海「四個品牌」戰略以及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把方誌館建設工作放在國家戰略、全市大局中謀劃,全力參與到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中。

構建新理念。未來打造五館合一的新型方誌館,即集查詢、閱覽、收藏於一體的現代圖書館;利用多媒體、高科技展陳上海地情的現代展示館;將地方志資源變為普及讀物、文創產品的開發利用館;培養愛黨、愛國、愛鄉情懷的學習教育館;培訓方誌人才隊伍、普及地情知識的人才培養館。

打造新地標。2020年,上海通志館新館將建成,用地面積約3.96公頃,總建築面積為110000平方米,建設主體包括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通志館。三者作為上海市重要的三大公共文化設施,共用用地、共同建設、共享設施,符合資源集約、效益倍增的公共文化設施發展方向。新館建築坐落於世紀大道東端,北臨浦東新區區政府,南靠世紀公園,距陸家嘴地區約4公里,區位條件良好,與周邊上海科技館、世紀公園、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博物館東館等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設施群,成為城市的亮點和景點。

建設新體系。加快方誌館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努力做到市區兩級方誌館全覆蓋,並指導幫助有條件的村、鎮、街道先建立村史館或陳列室。構建全市各級區縣鄉鎮街道的方誌館服務網路,實現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形成上海市方誌館體系,全面提升方誌館的公共服務水平。

同時,方誌館作為國情館、地情館,應發揮自己地情展示中心、地情文獻收藏中心、數字地情服務中心、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的獨特優勢,與全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規劃館等其他文化場館在合作辦展、館際互通、培訓交流、現代技術應用、數字化建設、新媒體宣傳等多方面廣泛合作,共同構建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0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電子競技,你是我的「未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