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跟《老子》學處世之道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跟《老子》學處世之道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第三十七章 》

【譯文】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朴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擇鄰君:本章是《道德經》中「道經」的最後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實到他理想的社會和政治——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統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我發展。「靜」、「朴」、「不欲」都是無為的內涵。統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則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為,老百姓就不會滋生更多的貪慾,他們的生活就會自然、平靜。

「無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次闡述、解釋。本章開頭第一句即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道不同於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則是非人格化的,它創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實際上是不妄為、不強為。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不為了。

第二句便引入人類社會,談到「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運用。老子根據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會政治方面,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來實行,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的結論。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這樣的理想社會。

這裡所說的「鎮」,應當是「鎮服」、「鎮定」,絕非是武力手段的「鎮壓」。由此,我們也認為,老子並不是代表奴隸主統治階級的要求,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不是僅僅代表某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意願。這表現出老子內心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因而這是進步的、積極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