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這個方子「厲害」了!能治療「神經官能症」,估計張仲景也沒想到

這個方子「厲害」了!能治療「神經官能症」,估計張仲景也沒想到

說起神經官能症,不少人是緊張的,因為這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它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失眠、神經衰弱以及軀體形式障礙等等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在臨床上,可以見到,這些情況多以患者的自覺癥狀為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類疾病確實是給患者的工作、生活以及心理及身體健康等帶去了一定的影響。

對於這類疾病的診治,早在一千多年前,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所著之《傷寒雜病論》當中,就已經有相關的治療這種疾病的條文記載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重點,在國外應用當中,《漢方葯的實際知識》記載著,梔子豉湯具有治療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失眠等精神神經系統病的功效。

因此,我們將目光集中在了《傷寒論》當中所載的這個小方身上。

在中醫領域當中的梔子豉湯,原本是為張仲景治療虛煩不眠而出的一個方子之一。其中,在《傷寒論》當中,有三處不同的地方出現了梔子豉湯的身影,分別是:

1.《傷寒論》第76 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 此為太陽病虛煩證)

2.《傷寒論》第221 條:「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 此為陽明病虛煩證)

3.《傷寒論》第375 條:「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此為厥陰病虛煩證)

該方所致的虛煩不眠,是因失治誤治(汗吐下等原因)而致外感病之邪熱內陷,郁於胸中,擾亂心神,使人煩擾不寧而不眠。相對來說,這種因心腎受擾而引起的失眠,熱勢還算是較輕的。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張仲景的這個小方呢?

張仲景指出,梔子豉湯的原方為:「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該方的使用方法為:「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我們知道,這個方子的功效為「透邪泄熱,解郁除煩」。解決虛煩不眠或者說我們比較關注的失眠、焦慮、神經衰弱等等的問題,無論是從張仲景的原文出發,還是從這個方子本身出發,認真分析這個方子,我們不難發現,張仲景所制之方的精妙絕倫之處。

如,方中梔子,徐大椿認為「氣體清虛,走上而不走下」;柯韻伯認為「梔子苦能泄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 又赤色通心,故治心煩、噴聵、懊憹、結痛等證」,從葯象上來看,梔子具有清心火的作用。而方中淡豆豉,《開寶本草》中記載, 「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柯韻伯認為,「豆形象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淡豆豉為輕浮、透發之性,腎主封藏,豆形象腎,可將體內封藏留滯之邪透發而外,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則。

梔子豉湯原方兩味中藥,梔子之清上焦火熱在於導熱下行,淡豆豉之升散與梔子之降導,恰有相反相成之效。其配伍體現了「調和上下,交濟陰陽」之意,正如尤在涇所說: 「梔子體輕,味苦微寒,豉經蒸罯,可升可降,二味相合,能徹散胸中邪氣,為除煩止躁之良劑。」

梔子和淡豆豉在調理氣機升降的功用上相反相成,不但有利於散胸中鬱熱而除煩,去無形之熱而除煩,使陰陽相交而助眠。

方子好使,這個方子的應用也特別簡單,只要抓住兩個地方便可,一個是「抓主症」,一個是「抓病機」。

抓主症:本方所見胸部癥狀(如心中懊憹、心中結痛、心憒憒、胸中窒、喘)、神經癥狀(不得眠、譫語、煩躁)、腹部癥狀(腹滿、胃中空虛、客氣動膈、不結胸、心下濡、飢不能食、口苦、舌上有苔)、全身癥狀(身熱、惡熱、煩熱、反覆顛倒、頭汗出)。

抓病機:無形邪熱鬱結胸膈。

從上面的主治病症可以看出,估計張仲景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方子在後世的臨床實踐運用當中,它居然能這麼厲害,除了改善熱擾胸膈而引起的不適癥狀外,還可以改善現代人的這麼多的毛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梔子豉湯的用法存在一定的爭議,特別是「得吐者,止後服」這裡,應該來說,「得吐者,止後服」應為服藥後邪氣從上而解的徵象,故應中病即止,無需再劑。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