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加強中國學術國際傳播 增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

加強中國學術國際傳播 增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

摘 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它應該成為我們進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基本指導思想,應該成為世界各國、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基本遵循。中國學術界要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傳播者;要搭建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舞台,創新國際學術話語交流機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話平台;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價值,這是對中國學術界承擔的中國學術國際傳播的根本要求;中國學術界還應深入研究全球治理的機制和方案,為中國有效參與全球治理改革出謀劃策。

關鍵詞:中國學術;國際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分析和科學研判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十分強調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願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1]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進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基本指導思想,也應該是世界各國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基本遵循。

對於面臨諸多問題的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來說,增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當前更是需要世界各國攜起手來,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挑戰,共同抵制逆全球化趨勢和貿易保護主義,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月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所指出的,「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2]正因為如此,在中外學術交流中要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達成這種共識。

倡導和增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形成人類發展的共同理念

中國積極倡導增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十分重要。當今世界矛盾和問題很多,既有物質財富不斷豐富和積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變化,人類文明發展達到歷史上最好水平的成就;也有地區衝突不斷、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頻發,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國家間經貿關係緊張等問題的困擾。面對這種複雜的局面,中國始終堅持不懈地推動世界和平、和諧、合作。中國之所以堅持這樣的立場:一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本身曾是西方列強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受害者。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和諧共處、和平發展是人類價值理念和中國價值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長期受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對待,在國際關係中公平、公正的立場對於發展中國家格外重要,必須倡導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聯合國權威,堅持平等互利和不使用武力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擴張政策。三是因為中國深受恐怖主義、分裂主義之害,堅持維護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加強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打擊,不僅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利益所在,而且也是中國的利益所在。中國的這種價值理念在國際傳播中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突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共識性,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多層次的合作,展示中國核心價值和話語權的靈活性、包容性與凝聚力。

在近些年的中外學術交往中,許多學者對世界發展道路和中國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和有啟發的觀點。例如:中國的成長和成功得益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調整,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是中國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新的全球治理需要有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的參與,反之則不會促進新的全球治理格局的形成;中國未來的發展仍然需要更大程度、更大規模地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的機遇;中國的發展道路是非西方的發展道路,中國具有為世界提供嶄新制度創新的責任。

積极參与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是我國學術界面臨的重要時代任務,加強對有關重大國際問題的深入研究是我國學術界的光榮使命。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一是要從頂層設計角度規劃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戰略思路,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聯合國及其相關國際機構的活動,堅決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充分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切身利益,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形成;二是要從整體角度提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層次和水平,加強對相關國際問題的長期追蹤研究,深入分析和探討相關國際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加強相關國際問題發展演變的信息收集、客觀研判和輿情分析,為中國客觀準確判斷形勢創造必要條件;三是要從全局角度加快中國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優秀國際交流人才,鼓勵更多人才出任各類國際組織職務,積極應對日益繁重複雜的國際交流與國際協調的需要。通過更加積極的努力,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創造條件。

創新國際學術話語交流機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話平台

積極籌劃和組織好我國學術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學者之間和智庫之間穩定的文化交流與聯繫,特別是加強我國與相關國際組織、區域組織的合作與聯繫,為中國方案的提出與完善、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出謀劃策。近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充分運用各種國際論壇和交流舞台,大力宣傳和介紹中國主張、中國方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就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合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斷:在對待我國周邊的重大問題上,提出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在對待亞洲安全問題上,中國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在對待歐洲問題上,中歐自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中歐關係的影響已經超越雙邊,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戰略意義;在對待非洲各國關係上,要構建起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為此,中國提出了「461」的中非合作框架;對於與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關係,要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係等。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更是立足於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宏偉設想。

2016年9月,在中國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以下簡稱峰會),為中國向世界提供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各類問題的中國方案構建了重要平台。峰會從創新增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領域,搭建了多國對話交流的平台。這次峰會在發展領域有三個「第一次」:即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第一次採取集體行動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這很好表達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願望,充分體現了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舉辦這次峰會時的深謀遠慮。這次峰會的深遠影響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閉幕辭中高度評價的那樣:大家決心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規劃路徑。繼續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和協調,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大家決心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抓住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要素、新業態帶來的新機遇,支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創新,推動創新成果交流共享;大家決心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結構的平衡性、機制的可靠性、行動的有效性,為世界經濟增長保駕護航;大家決心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兩大引擎作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包容協調的全球價值鏈發展,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反對保護主義,釋放全球經貿合作潛力,扭轉全球貿易增長下滑趨勢;大家決心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讓20國集團合作成果惠及全球,著力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問題,為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全人類共同發展貢獻力量。[3]

中國學術界應該積極推動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影響和作用,要在國際學術研究、交流與合作中,突出這種自覺意識。為此,中國學術界有許多工作可以做:一是進一步加強中國學術界與世界學術界的經常性對話機制建設,建立緊密而穩定的高端學術對話機制,就國際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聯合研究等學術交流與合作。二是推動中國學術機構與各全球性和區域性學術機構的緊密聯繫,加強中國學術機構與世界重要學術機構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推進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話題的廣泛對話。三是大力支持和鼓勵中國學者參與國際雙邊、多邊學術活動,並積極闡述中國立場和中國觀點,表達中國的價值理念和話語體系。四是引導具有影響力和說服力的有關中國學術研究的論文和圖書走出去,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和了解中國。

開展多渠道交流與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表達中國聲音、傳播中國價值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複雜情形下擔負起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4]如果我們不懷偏見就會發現,在西方文化擴張和傳播過程中,執著和虔誠的傳教士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傳播宗教文化,最終使這種宗教在世界許多地方廣泛傳播開來。今天,充當「文化帝國」角色的美國則通過宗教、教育、影視、娛樂、體育、飲食等方式,將美國的文化價值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強國一定要藉助一批專門的文化傳播人士和機構,將具有相對優勢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文化沒有邊界,文化是有溫度的,當今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文化是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沒有文化的傳播與認同,很難推動新的世界格局的實現。

所謂中國故事,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創造過若干輝煌時代的中國國家的故事;它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共同發展、綿延生息的中華民族的故事;它更是有著許多喜怒哀樂、不懈奮鬥經歷的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可以從國家、民族、個人多個層面來講。將中國快速發展的故事融入世界變化的敘事之中,將中華民族崛起的故事融入中國成長的敘事之中,將每個中國人的故事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敘事之中,這就是中國學術界應該承擔的中國學術國際傳播的根本要求。2016年10月20日,劉奇葆同志在北京召開的圖書「走出去」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國外受眾需求和圖書傳播規律,突出思想內涵,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升國際出版能力,讓更多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優秀圖書走向世界。他還指出,圖書「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個總要求,突出「講好中國故事、塑造良好國家形象」這個根本任務,處理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數量規模與質量效益、中國內容與國際表達、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的關係,推動圖書「走出去」實現新突破。要堅持把內容建設放在第一位,突出思想內涵,生動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全面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大力傳播中華文化精髓,生動展現中國老百姓現實生活,讓海外讀者通過中國圖書了解歷史中國、現實中國和文化中國。[5]

要有規劃、有重點地鼓勵中國學術組織和學者群體參加各類重要國際性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論壇,加強並提升中外非政府間的學術交流層次與水平。積極搭建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的國際學術交流平台,在日益緊密的文化交流中,使更多的國際友好人士認識和了解中國以及中國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價值體系,認識和了解中國人民的關切和利益訴求,認識和了解中國人民對於未來世界發展的看法。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完善全球治理,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在關乎人類共同利益的國際事務中,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和不斷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共識。應該看到,原有的國際經濟交往規則和政治、價值評價規則,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源於西方國家的價值體系之上建立的,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其他文明國家的實際情況關注嚴重不足,甚至很長時期內都是建立在掠奪和犧牲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今天,舊的全球治理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世界發展需要,必須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應該與時俱進,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發展而作出相應調整,以更利於世界事務的治理。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群體應該有與自己份額相應的話語權,在諸如打擊恐怖主義、國際裁軍事務、限制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環境保護和治理、防止艾滋病和毒品、世界糧食安全、能源問題等國際事務中,只有最大多數國家的參與才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這就需要中國學術界在全球治理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加強對於全球治理相關理念、規則、機制的研究,要在創新中探索形成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規則、新機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全球治理規則體現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離不開對人類各種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6]

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時,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對於當今世界經濟的看法和解決世界經濟發展低迷問題的方案,引起了整個世界的關注。例如:針對世界面臨的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即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球經濟治理滯後,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思想: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世界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只有敢於創新、勇於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二是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要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三是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全球治理體系只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為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7]熟悉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人都可以看出,這也是從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實踐中得出來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傳統文明和優秀文化,有著十分龐大的高等教育力量和眾多的大專院校,有著十分雄厚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有著熱情而開放的數以億計的讀者。相信通過中外學術界密切交流與合作,一定能夠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和世界和平、為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作出重要貢獻。(作者賀耀敏,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項目號:16ZZD02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4][7]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N].人民日報,2017-01-18(3).

[3]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的閉幕辭[N].人民日報,2016-09-06(1).

[5]劉奇葆在圖書「走出去」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把握傳播規律 堅持創新發展[EB/OL].(2016-10-21)[2019-04-02].http://www.cbbr.com.cn/article/107449.html.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有利條件[N].人民日報,2015-10-14(1).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挖掘歷史教學中的德育資源
「三步走」學會整本書閱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