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4年,3.9萬張照片,他還原一個小村莊的變遷

14年,3.9萬張照片,他還原一個小村莊的變遷

今年年初,這個從潘庄村走出的年輕人,帶著這些照片,在潘庄的田間地頭辦了一個攝影展。每個潘庄村人都沒有錯過自己的故事——而劉磊,也沒有錯過自己的。

皎月如盤,星漢燦爛。潘庄村的夜色,與六百多年前並無二致。

當初,也正是在這樣一片皎潔的月光之下,原居山西洪洞的劉氏族人開始了一場長途跋涉的東遷。坎坷不計,他們最終落在了山東中部、泰山西麓的潘庄村,單門獨戶,勤儉持家,家族逐漸壯大,成為了今天潘庄村的大姓。

這脈血統的後人劉磊,現在每每懷想起那月下的遷徙,都感覺轟轟烈烈,敬慕不已。而他也正在完成這一代潘庄人的遷徙:通過讀書、工作移居城市,同時不得不面臨身份情感轉換的困難。

作為攝影師的他,將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對村莊變化的觀察,以及對「新遷徙」的一言難盡,都安頓在了自己14年間拍攝的3.9萬多張照片里。它們都與潘庄村有關。「也許她只是中國千萬村莊中的一粒微沙,但我還是希望她的存在能夠有些聲響。」他如是說。

記錄生活

2005年9月,劉磊開始進入大學的攝影專業學習。自然而然地,他開始拿起相機,拍攝自己的家鄉。

「我的核心概念是人,落腳點是人們的生活。人們在過去、當下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構成了生活。」劉磊說。

而在拍攝時,他關注的,正是這些生活的常態。比如說,他拍攝了自己爺爺奶奶的日常。

奶奶自從18歲時嫁給爺爺,兩人性格迥異:爺爺憨厚少言,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奶奶熱絡外向,喜歡拉呱、保媒,看熱鬧串門子,兩個人的日常生活軌跡也因此完全不同。

但老一輩人似乎不怎麼為此糾結,他們65年的婚姻生活沒那麼多你儂我儂,守著兩片院落,種著四五畝田地,養著二三十隻山羊,他們自給自足,身體康健,平平淡淡。

每逢重大節日,爺爺和奶奶便達成一致,齊心合力上供祭祀和禱告,尊風尚俗是這一代老人的共同點。爺爺不愛說話,下跪額頭碰地沉默不語,奶奶則邊燒祭紙邊念叨「老天爺保佑在外邊的兒孫興旺」「別混不好」,念叨完再恭恭敬敬地磕頭,然後再磕頭,再念叨——她認為多磕幾個會更靈驗。而爺爺遇到揪心的事兒,只會在烈日下高高揚起鋤頭,啐一口唾沫。

上面的很多細節,都被記錄在了劉磊的作品中。「這是我們共同的生活,也是我們共同完成的拍攝。」劉磊說。

潘庄村有300多戶人家,大部分人家是同宗劉姓。在這個熟人社會中,誰家有點什麼事,大家都知道。這也是鄉土社會和城市社會截然不同的地方。拍攝有時會涉及一些隱私,劉磊他便主動迴避。這個迴避的界限也是「潘庄村民的標準」。

遷徙

作為走出潘庄的年輕人,劉磊可能是村民在豆棚瓜架閑聊時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考上大學,讀研究生,買房落戶,找工作,成家生子……這條路徑是農村子弟的上上選,也是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捷徑,而很多劉磊的同鄉則告訴他,打工後,開始後悔自己退學早,現在只能認命干力氣活。

潘庄村常住人口多為老人和孩子。青少年外出上學,大量20歲-60歲的成年男性在外地打工,都不常在村子裡。這是當代中國城鄉遷徙中的一個典型: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鎮信息流入潘庄,影響和「誘惑」著潘庄人;另一方面,等不及潘庄村經濟自然發酵的很多村民,走進了城市。

村民走出的方式,既有考學、當兵等體制內路途,也有打工、經商等自由途徑,所以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有區別。不過,在入城的初始階段,最大的問題肯定是面臨的物質和經濟壓力,而這時,家鄉沒有能力給予他們太多幫助。在他們落戶城市之後,源於鄉土的思維方式要和城市思維方式磨合,老人的養老等一系列問題就會出現。

此時,「我是誰」和「我要到哪裡去」,就成了值得細細琢磨的命題。

2016年5月至今,劉磊一直在拍攝走出潘庄村的潘庄人的群像。他聯繫到的拍攝對象讓所有人都很意外:外出的村民中,有的成為打工者,有的成為公司職員、面點師、家庭主婦、國企幹部、大學教授、私企老闆……沒有想到,山東的一座普通村落,竟然擁有如此廣闊的社會邊界。

遷徙是這些個體故事的底色,而劉磊還記錄了一些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他們是鄉村未來的希望所在。

改變

在14年的拍攝之中,劉磊鏡頭下的潘庄村,村容村貌一直在變。比如,受有關政策的影響和當地政府的引導,原先塵土飛揚的道路進行了硬化,還種上了花和樹。

而更多的變化則隱藏在人們的生活中,比如衣食住行的變化。在這個村莊,二維碼收付款開始得以應用,汽車也在普及……還有一些變化更不容易一眼看出,比如很多潘庄村的小夥子結婚時,開始在城裡賓館迎娶新娘——隨著越來越多的潘庄青年走出去,他們娶的外地新娘也多了。

而不變的也一直未變。鄉土社會靠宗族、人情、信任連接,所以絕大多數潘庄人在經濟利益面前,總會有良心和底線。這也是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在鄉村社會的留存和延續。

劉磊走出潘庄,外界環境的對照,反而激起他對潘庄的重新發現。他想把所有的細節都囊括進來,拍下潘庄這個「老家人的生活容器」中盛著的每一部分,比如潘庄人的傳統習俗、農業生活、人際關係,比如潘庄村的政治管理和醫療衛生情況,比如潘庄村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

潘庄是一個平凡的鄉村,但或許正是因為平凡,它才典型。

老家人的生活容器——潘庄

穀雨:你說你關注的是生活,生活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基於「生活」,你搭建的拍攝框架是怎樣的?你拍鄉村變化時,是選擇這14年間的哪些點來拍攝?

劉磊:生活的概念確實很寬泛,理解的入口和出口多而有意義,難以詮釋。就地而論,一代代村民在這片土地上傳承和交互,在六百多年內構建了潘庄社會。再宏觀看,今天,個體生活、命運受時代影響波動超過以往任何時候,潘庄這個社會容器震蕩劇烈。在這個時候,要直接論斷潘庄村被城鎮化消融了嗎?我覺得沒有。這不僅僅因為對家鄉的情感使然,從理性上,我也覺得這個論斷是輕浮和草率的。

就潘庄村的創作而言,我自甘「平凡」,追尋細緻而廣博。就這次展覽中的潘庄村,我想儘可能描述老家人的生活容器——潘庄社會。在潘庄社會中,潘庄人的傳統習俗、農業生活、鄉村關係如何?潘庄村的政治管理和醫療衛生如何?……照相機有著記錄的天然功能,變化作為視覺和思維的奇點會被人自然留意和拍攝的,這是人的天性。相對而言,拍攝那些無奇的大框架反而很困難。

穀雨:如何理解農民觀看和被觀看的關係?他們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轉化?

劉磊:我認為,農民在意識上是謙卑的。所以農民總是甘於吃苦,甘於奉獻自己的勞動和時間。「被觀看」對甘於平凡的他們來說,甚至是一種奢望。

我這次的攝影展給老鄉們帶來一種驚喜,尤其是看到那麼多城裡來的文化人、領導來看他們的照片,大家很是欣喜。這種觀看和被觀看,其實在觀眾和被攝影者之間存在著落差。

穀雨:作為一個離開鄉村又回來的人,你的視角與在農村的人有什麼不同?你的知識分子身份,在拍攝時給你帶來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劉磊:我在村子裡拍攝的視角挺複雜的。它有時是一種對鄉村群體的文化俯視,我找尋某個場景的社會意義,或者某些元素的象徵價值,甚至需要預判;它有時是一種對鄉民的情感的平視或仰視,我對父老鄉親們的生活內容感到無比的親切,對那種認命於平凡而又在骨子裡嚮往美好的生活形態,感到有特別的共鳴。

穀雨:有什麼內容是你遺憾沒有拍攝的嗎?

劉磊:有很多內容沒有拍攝完成。「在他鄉的潘庄人」中還有新疆、西藏、陝西、內蒙古等西北地區的老鄉沒有走訪,村裡也有在國外生活的潘庄人,我沒有拍到。此外,我還想拍「土地的邊緣」——它與在村裡生活,但是不完全依靠農業生活的潘庄人有關……

穀雨:你在拍攝留在家鄉和遠走異鄉的人時,有沒有感覺到什麼不同?拍攝異鄉人的過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劉磊:留在家裡的人和遠走異鄉的人肯定是不一樣的,我自身也算是遠走異鄉的人。因為和村裡人很熟悉,所以我和他們之間的交流自然而隨意。

而走出村子的人,根據他們走出時代和年齡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1990年代之前走出村子的村民,和我交流時非常動情,鄉情味濃厚。而之後出村的村民,則相對要客氣和冷靜。這是因為,走出村子早的村民在村裡經歷了充滿苦難而人情味濃厚的特殊時代,他們在外生活多年,度過了紮根階段,現下生活比較平穩,所以思鄉情厚。

而1990年後出村的村民,成長和生活在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各種生活和工作壓力正圍繞在他們身邊,所以他們相對冷靜。我覺得,無論是從橫向人群來看,還是從縱向時代來看,其中的核心都是城鄉文化的差異。

穀雨:辦展覽的時候,村委會有沒有提出什麼意見?如何選出來要展覽的作品?

劉磊:就展覽這個事,村委會特別支持,給予展覽團隊全面授權。村裡的村幹部也是我多年的拍攝對象——我們都是潘庄人。

照片是在策展人劉宇老師幫助下挑選的。他覺得我對自己的家鄉和作品最熟悉,在內容框架上聽取了我很多意見。布展的時候,劉宇老師帶著許華飛、劉曉麗兩位老師就地取材,做了很多有創意的本土化陳設。

穀雨:這個作品之前也部分刊登過,繼續延續拍攝的話,在拍攝手法上,你計劃有哪些創新和延續?

劉磊:就潘庄村這個題材,我享受自己現在這種松而不垮的拍攝狀態,拍攝老家對我來說是無功無利無主題的陪伴。不到我確定自己拍不下去的那一天,不會對自己的拍攝內容進行一個最大目的的圍獵吧。

當前對潘庄鄉土社會的拍攝就像是對自留地的基建和耕耘,我也不排斥安裝幾個籬笆、種些花草,用些「機巧」來裝飾它。比如從村民老照片著手,看一看潘庄村民的影像記憶邊界,結合在外潘庄人的經歷研究下人口遷徙;比如用拼貼方式複製下潘庄村的街景,充實創作庫里的景觀;比如用無人機拍攝潘庄村二十四節氣全景……當然,原有的拍攝方式也要繼續。

穀雨: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想要進入農村拍攝,你會給這些攝影師什麼建議?如何快速融入當地?

劉磊:我覺得,不具備鄉土屬性的人很難拍好農村,而這種屬性正隨著城市化日益稀少。對於有鄉村生活背景的人,我建議拍攝意識要自信坦然,不要局限在個體的鄉愁小調或者鄉戀讚歌,要凝練出自己的鄉土生活精神。而對於「城市人」,我建議可以讀一讀《平凡的世界》等鄉土小說。

* 《潘庄村》攝影項目獲得2015年穀雨計劃基金支持。

撰文丨川內南 攝影 | 劉磊 編輯丨李媛

統籌 | 迦沐梓 運營 | 劉心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美女博士親自做模特 萬字揭露行業潛規則
消防隊員與火鬥爭 犧牲前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