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石濤山水畫的訣竅分享,值得一看!

石濤山水畫的訣竅分享,值得一看!

在山水畫創作中,對山川景色進行藝術處理,用移花接木之手法,以構建藝術殿堂,是畫家微妙而艱巨的工作,也是靈魂工程師施展才華的關鍵性步驟。關於這一法,石濤在《畫語錄》中專辟《蹊徑章第十一》。所謂「蹊徑」,就是畫家開拓山水畫意境的竅門,也叫門徑、門道。他認為,畫家開拓山水畫意境,有六個竅門。他說:寫山有蹊徑六則: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

1.對景不對山之蹊徑,即「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對景不對山也」。意思說,山像冬季一般古樸,畫的時候卻配綠色樹木以春天的景色。這是對景不對山的作畫竅門,是移花接木的手法,以突出樹木的春意。

2.對山不對景之蹊徑,即「樹木古樸如冬,其山如春,此對山不對景也」。即是說,樹木古樸,樹枝無葉,像冬季一樣,但畫的山卻要成春天一樣的綠山。這是對山不對景的作畫竅門,也是移花接木的手法,以突出山的春意。

3.倒景之蹊徑,即「如樹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樹木倒,皆倒景也。」此「倒」與「正」,「正」與「倒」,是正反兩方面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畫樹木正,山石倒,這樹木是主體,山石是反襯,樹木成了山石精神的顯現,山石則是樹木性格的寫照。也就是說,樹木本無性格,然而寫山石之嶙峋相配,卻能展現樹木堅韌頑強的個性。

而畫山石正,樹木倒,這山石是主體,樹木是反襯,山石成了樹木精神的顯現,樹木則是山石性格的寫照。也就是說,山石本無生命,然而寫樹木之華滋相配,卻能顯現山石之生趣。這一「正」一「倒」,或一「倒」一「正」,使描繪的物象主次分明。畫面要有靜有動,有正有倒,但畫的物象不能全部「正」,也不能全部「倒」,要正反相生,陰陽相生,才能使畫面不呆板,有活力,有朝氣。

4.借景之蹊徑,即「突出杳冥,無物生態藉以疏柳嫩竹,橋樑草閣,此借景也。」此是說,在對景寫生時,此處原空山一座,本無生機,如果用寫實手法寫生,畫出來的山沒有美的意境,但為了畫好一幅作品,面對毫無生機的一座空山,可「藉以疏柳嫩竹,橋樑草閣」來點綴此景,卻能收到生趣盎然、妙趣橫生的藝術效果。

5.截斷之蹊徑,為「截斷者,無塵俗之景,山水樹木,剪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以截斷。」這實際上是一種取捨手法。因為在大自然中,物象有美醜優劣之分,有「有塵俗」和「無塵俗」之分。在大自然的審美客體面前,畫家要發揮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對物象要進行精心裁剪,大膽取捨,「剪頭去尾」,使畫面獲得理想的效果。但要在山水畫創作中採用這種手法,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石濤認為,需一定的筆墨功力,故「截斷之法,非至松之筆,莫能入也。」唯有用筆「至松」,畫面才能空明疏朗。反之一味求實,反使畫面「塵俗」,則會給人以窒塞沉悶的感受。

6.險峻之蹊徑,是為「險峻者,人跡不能到,無路可入者。如「島山、渤海、蓬萊、方壺,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測,此山海之險峻也。若畫圖險峻,只在峭峰懸崖棧道崎嶇之險耳,須見筆力是妙。」此是說,所謂險峻,就是人不能到,沒路可進入的地方,如島山、渤海、蓬萊、方壺,這些地方只有仙人才能居住,不是世人所能測的,其山海是險峻的。但人不是神仙,未見過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什麼樣,只能想像是個虛無縹緲、意境深邃的地方,因此,石濤認為,在畫面上畫出「峭峰懸崖、棧道崎嶇」的險狀來,就是險峻了。要做到這一點,「筆力是妙」為關鍵,沒有豐富的想像力,沒有厚實的筆墨基本功,也不懂「境界」的布局章法,那是很難畫出令人神往的險峻山水的。

以上六則蹊徑,是石濤作山水畫的竅門。這些竅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強調畫家應從事物的內在聯繫中去開拓和創造美。石濤這一繪畫美學思想,對後人的山水創作活動,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王雪濤:畫花鳥,你們都有誤解!
仙氣十足的山水畫!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