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生當做「樂天派」!

人生當做「樂天派」!

元和十一年秋,一江明月,一葉孤舟,在嘈嘈切切交互錯雜的清脆聲響中,是兩個天涯淪落人的萍水相逢。

不覺淚濕青衫的江州司馬看著江心的水月,想起了曾有人對自己說過,以自己的才華,長安大可居易,那時還是貞元五年......

天涯淪落人

貞元五年,一位滿頭華髮的青年走入長安,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向當朝宰相李泌的弟子顧況遞出了名帖。

「居易?這個人的名字有點兒意思...」作為一個深知長安房價的老前輩,顧況決定教育教育這個年輕人。然而讀到「離離原上草...」後,又不免為之動容——有此才情,長安大可居易。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進士及第,意氣風發,不久便獲皇帝賞識,官拜左拾遺。為報這份知遇之恩,他希望盡自己言官的職責。

因此他頻繁上書批評朝政,又在民間發布大量諷刺時弊的詩歌,甚至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這令唐憲宗非常不快:「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

元和六年,其母病故,愛女夭亡,加之不久後因越職言事,又被誹謗稱其有害名教,昔日春風得意的左拾遺,便成了落魄失意的江州司馬,但他並未就此一蹶不振,因為解脫的種子早已埋下。

我聞浮屠教

在他讀書致仕的那段時間,馬祖道一的弟子陸續北上、弘傳洪州禪,崇佛氛圍日益濃厚,青年白居易也接受了這種影響,並有了不低的佛學造詣。

在進士及第後,他曾兩度參訪東都聖善寺法凝禪師,求得「觀、覺、定、慧、明、通、濟、舍」八字修行心要,種下了學佛的善因——

上下滑動,瀏覽八漸偈

(一觀)

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

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

(二覺)

惟真常在。為妄所蒙。真妄苟辨。

覺生其中。不離妄有。而得真空。

(三定)

真若不滅。妄即不起。六根之源。

湛如止水。是為禪定。乃脫生死。

(四慧)

專之以定。定猶有系。濟之以慧。

慧則無滯。如珠在盤。盤定珠慧。

(五明)

定慧相合。合而後明。照彼萬物。

物無遁形。如大圓鏡。有應無情。

(六通)

慧至乃明。明則不昧。明至乃通。

通則無礙。無礙者何。變化自在。

(七濟)

通力不常。應念而變。變相非有。

隨求而見。是大慈悲。以一濟萬。

(八舍)

眾苦既濟。大悲亦舍。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

在不斷地修學中,他漸漸覺悟:「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而苦學空門法,也讓他逐漸消融煩惱。

銷盡種種心

隨後,他從馬祖弟子佛光如滿禪師處受戒,成為一名佛教居士,更以四個問題參訪惟寬禪師,我們來看看其中三次論辯——

1)禪不立文字,您為何又有所說法?

禪師答道,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就好像江河湖海,雖然名字不一樣,但其本質都是水。因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又為何要妄起分別呢?

2)既無分別,何以修心?

禪師答,心本無損,為何修心?無論垢與凈,一切勿念起。

3)垢不可念,凈也應無念嗎?

禪師答,就好像眼睛上不能放置一物,金屑雖珍寶,落在眼中便成了禍害。

歸依向一乘

淡泊超脫的佛教思想,在白居易心裡逐漸佔了上風,被貶後他建立草堂,遍參百位僧人,其中參訪鳥巢禪師的公案成了後世流傳的佳話,也成了指引他修行的明燈——

-「什麼是佛法大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此簡單的道理,三歲小孩也知道。」

-「但是八十歲老翁都未必能做到。」

此後,他奉行此言,於晚年斥資六七十萬錢施修香山寺,號香山居士;更因憐憫在天寒地凍的歲月里仍要入水推挽束縛舟船的舟人、楫師而散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水道,以利舟楫過往......

有人說白居易晚年轉向佛教

是消極地寄託來世,或是

貪戀榮華富貴而發願往生

那麼對於佛弟子而言

學佛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不妨看看白居易的發願吧——

我今發願,虔誠歸命

不求富貴,不戀榮華

願當來世,生凈土法王家

願當來世,生凈土法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請回家的經書,到底該怎麼安放呢?
你從這11幅畫中看出了什麼?願我們童心永在,佛心不改

TAG:上海玉佛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