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三藏添新典 時中協太和——饒宗頤與湯一介的交誼

三藏添新典 時中協太和——饒宗頤與湯一介的交誼

饒宗頤作為熔鑄古今的學術文化大師,與學界泰斗季羨林被譽為「南饒北季」。他們與湯一介都是相交數十載的知音契友,留下不少學林佳話。饒公逝後一周年,筆者仍感念難釋,於是追憶侍學湯先生18載的耳聞目睹,查核原始資料,記述饒公和湯先生諸師交往的大師風範,以備後覽。

饒公北大講座——群英薈萃

1997年在香港回歸和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前夕,為促進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湯一介特邀饒宗頤來北京大學擔任第一屆「湯用彤學術講座」主講教授。4月7日,由湯一介主持講座開幕式,季羨林、任繼愈、北大副校長何芳川和北大哲學系主任葉朗分别致辭,充分肯定了舉辦學術講座紀念老一輩學者的意義,認為這對於促進學科建設,為學術研究提供典範,都有積極效用。

饒公在主席台中央就坐,張岱年、季羨林、任繼愈、周一良教授陪同左右。大教室擠滿了上百師生,李中華、王守常、王博、胡孚琛、王卡、李申、韓國學者金學權等30多位海內外學界名流俱在座聽講,並在交流互動環節展開熱烈討論。該講座由楊立華諸師兄和我負責接待工作,因而有幸親承諸師教誨。

饒公當天的講題是《梁僧祐論》,旨在糾正外國學者對中國佛教史的誤讀和質疑,維護國人對本國文化的發言權,樹立文化自覺和自信。大意如下:僧祐為南朝律宗巨匠,著述弘富,特別是其《出三藏記集》為現存首部佛典目錄,為研究佛教史所必取資。然而,近時有外國學者懷疑此書出於劉勰之手。饒公考證明朝人已有此說,本屬無稽,不可不辨,故詳加論述,辨明真相。他這種治學風格與湯用彤虛心客觀、尚友千古之同情態度如出一轍,從而也論證了湯著相關論斷和研究範式的權威性。

饒公在講座上還談了自己的文化觀,預言21世紀是中國文化復興的時代,引發學界的持續熱議。近年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李焯芬院士在答覆記者提出的「在國學熱方興未艾的今日,饒公對中國文化復興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這一問題時,仍引述饒公首屆湯用彤講座的發言。李焯芬院士認為:饒公提倡的東方文化復興,應該是指東方的學術與藝術思想會對西方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尤其是在中國,不少新的資料及文物出土,使我們更知曉東方文化的悠久傳統。

自饒公始,「湯用彤學術講座」已連續舉辦了20屆,每年均由北京大學校長簽發邀請函,誠邀海內外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知名學者主講其所關注的學術問題。柳存仁、施舟人、成中英、安樂哲、龔鵬程、杜維明、韋政通等名家陸續擔任主講教授,每次講座旨在引介人文學科中新興的研究方向。該講座已成為北大一項傳統學術活動,並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湯一介先生、樂黛雲教授與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決定,將「湯用彤學術講座」每位主講的演講詞及其相關論文編輯成論文集,作為「北大學術講演叢書」出版。饒公首屆「湯用彤學術講座」演講詞及有關論文編成《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一書,湯一介先生撰寫了《編者前言》,季羨林先生為該書作序。湯用彤被學界譽為「會通儒釋道、學貫中西印」的第一人,其後如此宏偉格局的學術文化大師,在世界範圍內非饒公莫屬,這當是湯一介先生首選饒公為「湯用彤學術講座」第一任主講的緣由。歷屆「湯用彤學術講座」常由我協助湯先生參與籌辦,主講名家的精彩演說啟發了我的創作思路,開闊了我的學術視野。

饒公結緣《儒藏》——三藏新典

2001年饒公又來北大演講,接續他在首屆「湯用彤學術講座」關於古籍整理和文化復興的話題,提出「新經學」的說法。該演講稿經饒公首肯,改編用於《儒藏》編纂和研究的指導工作。在此基礎上,他撰文《〈儒藏〉與新經學》發表於2009年8月31日《光明日報》。文中認為:「經書是我們的文化精華的寶庫,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亦是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重新認識經書的價值,在當前是有重要意義的。」因此他著重指出,《儒藏》工程是新經學建設和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立足點。

饒公在90壽辰接受採訪時,自豪地提起他在湯先生主編的《儒藏》擔任顧問,並對這一盛世工程的意義評論道:中國有儒、道、釋三家,釋、道都有藏,儒家沒有藏,但儒應該有藏。最豐富的是《道藏》,其中有老子、墨子、莊子,還有《易經》等很多儒家的書。今天我們可以把包括新出土文獻在內的所有典籍都彙集起來,成為一部最完備的儒學典藏。這部《儒藏》編定之後,就形成了新「三藏」。過去講「三藏」是指佛教裡邊的「經、律、論」,而現在這個新「三藏」,是指儒、道、釋各有一部經典。饒公作為當代唯一能夠精通儒藏、道藏、佛藏的曠世通才,這番評論是極其精當的。

2008年,饒公特意為湯先生撰寫了一副對聯:「三藏添新典,時中協太和」,以示他對湯先生編《儒藏》的傾力支持。這幅精美的捲軸與反映饒公境界的自題「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一樣,既是饒公融學術和藝術為一體的上乘佳作,更彰顯了湯先生的學術思想、人生境界和編纂《儒藏》的重要意義,及其在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太和」「時中」是易學的核心理念,而湯先生正是以「太和」為體、以「時中」為用來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以此為綱領,我寫成一篇總結湯先生思想的長文,經湯先生審定後收入10卷本《湯一介集》。湯先生還將饒公贈聯影印,作為新著《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的扉頁,由此可見他對此聯的認可和欣賞。他委派學術秘書胡仲平博士專程赴港,贈送饒公該書和新出的《儒藏》精華編,以表達對饒公的謝意和敬意。胡博士向饒公彙報了《儒藏》的進展情況,並請饒公繼續給予指導和支持,饒公對此作出了明確具體的積極回應。

2012年底,胡仲平博士、周展宏董事長與我在湯先生家中商談籌建「湯用彤紀念館」之事時,湯先生取出珍藏的饒公對聯為我們悉心講解。親見饒公手書真跡,我頗受震撼,深感其中有一大事因緣,決意日後撰文記述,以廣其傳。我們商定由榮寶齋高仿複製後收藏在紀念館,並擬請饒公題寫館名,隨後在饒公支持下都得以順利落實。

在10卷本《湯一介集》的編輯過程中,王琬瑩是第三卷《早期道教史》的責編。她曾打電話向湯先生請教《道藏》的引文,當讀到「行無名,行柔弱」時,湯先生立刻說:「不對,似乎是『行無為,行柔弱』,這一段內容,前面引饒宗頤先生的『(老子想爾注)考略』中也提到過,請你再核對一下。」經過核對,果真如湯先生所說是「行無為」。當時湯先生雖年臻米壽,但他對史料和書稿的記憶仍然相當準確,他紮實的學術功底及其對饒公學術成果的採納和敬重,由此可見一斑。

2014年湯一介先生逝世時,饒公發來唁電高度評價湯老:「兄功在國、族,德厚道深;其復興儒學,重構我族自尊、自信,允為中華文化之功臣。」電文隨即收入「湯用彤書院」雷原院長與我主編的《湯一介學記》,由新華出版社2015年出版。在湯先生追思會上,我奉命所撰祭文里「三藏新典,時中太和」,便是出自饒公贈聯。

饒公和湯先生生前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往,並受聘擔任湯先生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和三智書院導師。現任院長王守常教授主編《湯一介哲學精華編》時,饒公為之題籤。該書亦將饒公贈聯作為扉頁,還收入了我以「太和」為綱總結湯先生思想的論文,與有榮焉!湯一介先生領銜主編的《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八軼文集·饒宗頤卷》出版後湯先生已逝,受執行主編王守常教授委託,快遞到香港呈送饒公。2016年初,由中國文化書院聯合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三智書院、什剎海書院等12家單位成立了「湯一介研究會」,旨在研究、傳承和弘揚湯先生的學術思想,饒公聞訊題寫了會名匾額。

饒公學養宏富,性情純篤,於書法見識高超,功力深湛,形成了他所推崇的「重、拙、大」而渾厚華滋、雄奇多變的風格,境界高深,向為書林所重。為湯先生寫的這幾幅字,饒公似乎格外用心,真令人回味無窮。他曾有聯「書成非隸非草字,善作半醒半睡人」,正是其人其書自家寫照。如今哲人其萎,睹書思人,撫今懷昔,不禁感慨系之。

饒公和湯先生對我學術道路影響深遠,我主編的國家綱要教材《中華傳統文化》的《周易》分冊,即以人生時位開篇,以太和理念貫穿全書,以中行之道收尾。現在看來,恰與饒公贈湯先生之聯「時中協太和」相契合,由此可見我所受二老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僅僅是受其光輝照耀的一小邊角,他們的成就昭如日月照亮了學術的一個時代,澤被後世。饒公和湯先生畢生為弘揚中華文化嘔心瀝血,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後繼人才,為當代學人樹立了崇高典範,是學界珍貴的精神遺產。緬懷他們不僅是為了紀念值得世人尊敬的學者,更是為了引發我們思考,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如何進一步完成其未竟的事業,推動文化的發展與長久的昌盛,以助力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國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往期回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評估社會科學研究影響力的方法亟待更新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新時代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