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面總結新中國70年建設偉大成就與寶貴經驗

全面總結新中國70年建設偉大成就與寶貴經驗

6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與河南大學聯合主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大學中國史博士後流動站、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承辦的「新中國70年建設成就與經驗」學術研討會在河南開封舉行。會議旨在深入探討和全面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建設與外交活動等各方面的偉大成就及寶貴經驗。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山西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圍繞會議主題展開相關研究成果的交流。河南大學副校長孫君健、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武力、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漢國等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由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張禮剛主持。開幕式結束後,論壇進入主題發言環節。11位報告人分別就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新中國70年的主線和成就、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傳統水利到現代水利的歷史性轉折、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對「敵」政策研究、小崗「大包干」的啟示——紀念改革開放40年、三線建設初期的「廠社結合」模式的產生與推廣等題目進行了主題報告。

新中國70年取得全方位偉大成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70年華誕,受到舉世矚目。中國在諸多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朱漢國認為,回顧當代中國建設的歷程,總結當代中國建設的成就、經驗,對於我們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規律,推動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辦方供圖

武力表示,7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同時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飛躍。在民主革命時期,通過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掃除發展的制度障礙,沒收官僚資本主義和開展民主改革,解放了城市生產力;在計劃經濟時期,跨越了「貧困陷阱」;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生產力發展作為「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中國的生產力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生產力水平,事實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加強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社會建設。朱漢國認為,新中國社會建設的主要成就體現在,社會保障體現日趨健全,就業與收入分配製度的建立與完善,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社會治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同時新中國民眾生活發生了巨變,城鄉居民收入顯著增長,民眾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新中國建設偉大成就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與會學者認為,新中國70年的偉大發展成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成功實踐、運用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張星星認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開創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我們深入研究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

主辦方供圖

在朱漢國看來,新中國社會運行有別於以往社會,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按照預定目標有序的建設和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提出新中國建設目標和方案,到初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方案,到「人民公社」的建設方案,從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到改革開放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都是在黨的領導下決策並付之於實施,這一過程是黨領導全國人民砥礪奮進的歷程。

武力認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在可以比資本主義更快的發展生產力,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邏輯起點,也是始終不渝追求的目標。新中國70年的生產力發展成就向世界證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不是只有資本主義一條道路;衡量經濟體制和上層建築的好壞,最根本的標準是否更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寫當代史是當代人的責任和擔當

今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歷史學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與會學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要求,亟待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

孫君健提出,當代人寫當代史,是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作為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經歷者、親歷者、建設者、貢獻者,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我們取得的成就與經驗,提出我們的認識與見解,將是為後代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張星星提出,深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使國史研究適應時代、國家、社會和黨的理論創新的發展要求;應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以世界歷史大勢變遷為坐標,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以大國興衰經驗教訓為鑒戒,鑒往知來,防微杜漸;以完善國史學科體系建設為基礎,拓寬視野,固強補弱;以適應時代的政治文化需求為著眼點,更新觀念,勇於創新。

緊密圍繞「新中國70年建設成就與經驗」議題,研討會進入學術討論環節,報告與評議交替進行。各位專家學者關注社會現實,注重文獻資料,分別從文化發展、災害應對、衛生健康、外交政治、經濟改革和水利建設等多方面的變化發展提出了獨特見解。他們從歷史的角度總結新中國的成就與經驗,不僅推動了當代史學術研究,而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與此同時,每場討論的評議人對相關報告論文均發表了看法和建議,指出要處理好宏觀與微觀的辯證關係,充分利用檔案材料等問題。

會議閉幕式由張星星主持。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德英教授作為學者代表發言,她表示本次論壇論從史出、視角多元、精彩紛呈,個人在此次學習交流中受益匪淺、收穫頗豐,並表示河南大學當代史研究隊伍十分強大,表達了對主辦方邀請的感謝。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鄭有貴研究員進行總結髮言,他肯定了本次研討會的豐碩成果,會議通過28篇學術論文對新中國70年來的輝煌成就進行了梳理,多篇水利建設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空白,對推動學術體系有里程碑式意義。而後他以「唯物史觀」「人民立場」以及「三個主線」為關鍵詞對研討會內容進行概述,提出此次研討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期望更多的學者積極推動當代史研究,進一步完善話語體系,並向各方學者對當代史研究的支持與指導表示感謝。最後,張星星表示,本次會議是一個新起點,充分發揮了宣傳70年來黨和人民集體成就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蔡昉: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
社會學研究邊界向文化方向拓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