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培育紀錄片新生力量,上海成中外紀錄片人「福地」

培育紀錄片新生力量,上海成中外紀錄片人「福地」

無論是電視市場還是白玉蘭獎項,每年6月的上海電視節,從來不缺紀錄片的「身影」。借力上海電視節的平台作用,越來越多的中外紀錄片人在上海拓展紀錄片的更寬廣領域。6月12日,第三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在上海舉辦全球啟動儀式,也足見上海電視節的國際輻射力。

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人以上海為「福地」培育紀錄片新生力量的同時,上海電視節也成了許多中外紀錄片人頭腦風暴、觀點交鋒的「寶地」。就在前一天,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紀錄片大師班上,美國紀錄片製片人馬克·愛德華,日本NHK執行製片人、導演小谷亮太和中國紀錄片導演傅紅星等作為主講人,也分享了自身對當下紀錄片發展趨勢的觀點。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紀錄片新生力量

第三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以「探索紀錄本體、樹立青年實驗、高舉人民之心、打造東方品質」為宗旨,年度主題定為「東·西」,既指向具體萬物,也蘊藏著中國文明對宇宙基礎和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已初步具備了國際專業紀錄片影展的品質與規模,正在影響著紀錄片的發展與進程,在國際上呈現出良好的中國品牌與口碑效應,成為中國最具學術、專業、國際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啟動儀式上,杜海濱副教授、應啟明導演、聶欣如教授圍繞年度主題「東·西」展開不同維度與視角的發言與對談。海沙爾攝

今年,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繼續推出「D20提名」評優單元和「IDF創投」提案單元。其中,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主競賽單元「D20提名」評優單元,旨在挖掘與表彰「有態度的紀錄作者」和「有溫度的紀錄作品」,促進與鼓勵紀錄片人在創作成長路上的探索與堅持。大會採用公開徵集的形式,面向全球的紀錄片製作、發行、播放等機構及獨立紀錄片作者徵集2018年1月1日之後製作完成的紀錄長片、紀錄短片及系列紀錄片。「IDF創投」提案單元則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對紀錄片作者的扶持單元,旨在為具有國際潛力的優秀紀錄片項目創造孵化與合作機會,鼓勵紀錄片作者創作更具品質的藝術作品。大會面向全球華人社會題材、華人紀錄片創作者徵集處於拍攝或後期製作階段的紀錄長片及系列紀錄片的項目。

上一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創投」提案單元,面向全球華人社會題材、華人紀錄片創作者徵集到符合年度主題「世·界」 的121 項征案,經過層層遴選,12項征案脫穎而出。所扶持的多個項目已在國內外各大紀錄片節獲得成就,其中,《鄭少帥的奮鬥》(原名:)入圍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聲音展播單元。 海沙爾攝

為培育更多紀錄片領域的新生力量,今年「IDF培育計劃」工作坊單元升級為「IDF學院」培育單元,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增強。「IDF學院」培育單元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為培育未來紀錄片新生力量而設置的公益性項目,將持續打造貫穿紀錄片製作全流程的課程體系,為國際紀錄片大師與中國青年導演搭建國際製作、教育、學術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貌、助力中國紀錄片事業的蓬勃發展。

影像時代,紀錄片拍攝門檻降低?

隨著手機等拍攝設備的普及,人人都能當影像記錄者的當下,紀錄片的門檻似乎也沒有原來那麼高了。去年,成為院線黑馬的紀錄片《四個春天》,就是由非紀錄片專業人士拍攝而成的家庭影像故事。「如果你有專業的團隊,你可以拍天下事;如果你只是初學者,就拍身邊事。」紀錄片大師班上,中國紀錄片導演傅紅星建議,「拍你的親人,拍你的爸爸媽媽,拍你的同學、老師,拍你住的街道居委會阿姨,社區的人,撿垃圾的人,都可以。」傅紅星以法國紀錄片大師瓦爾達為例,「她拍攝過一部叫《拾荒者》的紀錄片,拍巴黎撿垃圾的人,非常經典。如果有心,這個題材可以拍得非常有意思。」

相比於普通人的「小打小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業紀錄片也進入院線並獲得成功。傅紅星表示,紀錄片迎來一個好的發展時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紀錄片視為一種優質的影像載體,進行跨界傳播。「確實出現了資金往紀錄片聚集的趨勢,紀錄片的投資體量也越來越大。對紀錄片工作者而言,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實現創作、商業、政策環境的平衡。」在他看來,創作能力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會講故事,而講故事更多地還是跟鏡頭語言對觀眾情感的刺激相關。以主旋律的題材為例,傅紅星認為,很多人對主旋律題材存在曲解,以為主旋律就是灌輸口號,但實際上,主旋律依舊是講故事。「過去用筆講故事為主,今天用鏡頭語言來講故事。用什麼樣的鏡頭對人的感情刺激是不一樣的,你要學會的是,怎麼使用你的鏡頭把故事講好。」

紀錄片的首要責任是為觀眾負責

當下,在優質紀錄片領域湧現了大量跨越國際的作品,作為具備豐富國際合拍經驗的製作人,馬克·愛德華先後與多個國家的專業團隊,合作多個跨國大項目。馬克·愛德華表示,聯合製作的作品往往因為資料基礎的紮實,具備較大的編輯空間,但聯合製片在製作過程中,有大量的問題需要去統籌和解決,比如不同區域的資料收集與研究、不同語言的腳本、不同的版本、剪輯工作、資金等。「不管國際合作的項目背景如何,涉及怎樣的題材,紀錄片的首要責任都是為觀眾負責,所以應當首先考慮觀眾。」馬克·愛德華說。

同樣強調以觀眾為先的小谷亮太的側重點在於:「必須要在幾分鐘內抓住觀眾,否則觀眾就沒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長期活躍在紀錄片製作一線的小谷亮太在談及當下紀錄片趨勢時表示,當下年輕人短視頻的觀看習慣,正給紀錄片的製作領域和行業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年輕人最關注的是短視頻,而不是長篇巨制,如果超過10分鐘,很多年輕人就不願意看短片了。」小谷亮太認為,這對紀錄片工作者而言,就意味著要轉變以往拍攝長篇的習慣。習慣的轉變需要從拍攝的起點開始,因為紀錄片由長變短,並不是簡單地剪輯形式上的變化,而是要回到鏡頭語言本身進行調整,考慮紀錄片的表達節奏。

雖然移動短視頻已經成為趨勢,且不可避免對紀錄片帶來衝擊,但小谷亮太仍然對長篇紀錄片及電視渠道播放的紀錄片持樂觀的態度。相對於短視頻,他提出在電視呈現的紀錄片是

「慢電視」「慢片子」的概念。「隨著越來越多高清質量的電視進入家庭,在視覺的呈現上,紀錄片也將會有更大的空間,同時也對紀錄片的鏡頭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慢節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對觀眾的引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德維爾潘教授這樣評價「一帶一路」倡議
「魔都」一所幼兒園所在地,百年之前竟然是……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