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斬殺大蛇者,科學家——抗蛇毒血清的發現史 上

斬殺大蛇者,科學家——抗蛇毒血清的發現史 上

目前仍在熱映的《哥斯拉2》里,出現了三個怪獸:平頭哥哥斯拉、撲棱蛾子魔斯拉,以及,大長蟲,基多拉。

三頭、三尾的巨蛇,自然只存在於熒幕之中——實際上,一頭、一尾已經夠可怕了。根據統計,全世界範圍內每過5分鐘,便有50例蛇咬傷,其中有25位是被毒蛇咬傷,有4個因此落下終生殘疾,最終會有1個人在毒液的侵蝕下失去性命。

波音737的載客量在200位左右。每5分鐘死1個人,等於說毒蛇們每天都可以引發一場空難——無人能夠生還。

除非,被蛇咬傷的人們能夠及時得到抗蛇毒血清。

巴斯德:偶然的發現

抗蛇毒血清這個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不過,故事是從我們非常熟悉的地方開始的: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用牛痘預防天花。

在18世紀,天花是最致命的疾病。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半個月內去世;剩下的那些,或是遇到支氣管感染,或是雙目失明,能帶著一臉麻子活下去已經是最好的結果。醫生能做的事非常有限,除了種種不可靠的治療方案之外,便是祈禱病人的免疫力足夠強。

13歲那年,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在布里斯托(Bristol,英格蘭西南城市)附近的鄉村學習藥劑知識,偶然聽到一位擠奶工顯擺自己的臉蛋兒。

「我永遠不會有麻子臉——因為我得過牛痘!「

詹納不禁對此留了個心眼,不過他很忙,忙著學習,忙著研究地質、血液、鳥類,甚至是氫氣球。一直到34年後,他才真正決定思考牛痘的作用。

牛痘同樣可以讓患者發熱、長水皰,只是癥狀不如天花劇烈。1796年,詹納找到一位擠奶工,把她手臂上的水皰劃破,從中提取出液體,接著,將液體注射到一個小男孩身上。

隨後,小男孩果然出現了發熱,癥狀也如同預料中一樣輕微。等體溫降下來之後,詹納又給他注射了天花病患者的水皰液,結果,小男孩安然無恙。

換句話說,接種牛痘之後,他的免疫系統具備了對抗天花病毒的能力。

接種牛痘的辦法,沒有立刻被大眾接受,甚至有人擔心,這種陌生的手段「有傷天和」,會讓人長出牛角。相比之下,有一群人不但接受了牛痘,而且據此大膽猜測:一切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微生物並非鐵板一塊。牛痘和天花有「血緣關係」,致病能力卻大不相同,用牛痘「鍛煉」人體,人體便能對天花形成抵抗力。

他們,就是科學家。

一個世紀後,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決定利用這一點對付炭疽。

當時,炭疽是畜牧業的一大威脅。被炭疽桿菌感染的動物,往往突然發病、一兩天後便死亡。尤其讓人困惑的是,即使採取隔離措施,把發病動物拉走、埋起來,仍然不能阻斷疾病的傳播。

巴斯德在調查中發現:一方面,土壤里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可以引起炭疽病;另一方面,有些動物可以抵抗這些物質,它們在疫情區悠然吃草,卻始終不會發病。即是說,炭疽和天花一樣,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也都存在研製疫苗的可能。

可惜,天花家族有牛痘這個不爭氣的後代,自然界的炭疽桿菌在致病力上卻不相上下。

既然自然界中沒有,那就想辦法造一種出來!

說到巴斯德,很多人會想到巴氏消毒法。所謂巴氏消毒法,就是把生牛奶加熱到60~90°C,殺死活菌,然後降溫,如此一來,便可以大大延長牛奶的保存時間。為了找到致病力較弱的炭疽桿菌,巴斯德再次想到了溫度。他在實驗中發現,炭疽桿菌同樣對溫度很敏感:假如把溫度維持在42℃左右,炭疽桿菌雖然能繁殖,但是新生的細菌致病力大減、幾乎不會引起疾病。

藉由這些致病力減弱的細菌,巴斯德成功研製出了炭疽疫苗,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微生物繁殖,需要用到對應的營養物質,姑且稱之為「神秘元素」好了。人體內的神秘元素有限,如果先接觸到弱化版的微生物、神秘元素被耗盡,即使遇到正常版本的微生物,它們也沒辦法繁殖,人們也就不會患病。

北里柴三郎:不想搞預防的醫生,不是好醫生

砸場子的人很快就來了。

北里柴三郎,1853年出生於日本熊本縣,跟風靡網路的熊本熊是老鄉。

與多數醫生不同,北里柴三郎對直接治療疾病不感興趣,反而更看重疾病的預防。當時的歐洲是微生物研究和疫苗研究的中心,這個中心又分為兩派:一派在法國,以巴斯德為首;一派在德國,科赫是其宗師。1885年,受日本政府派遣,北里柴三郎拜入了科赫(Robert Koch)門下,開始了自己的傳奇。

科赫交給北里柴三郎的第一個任務,是試著純化培養破傷風桿菌。

破傷風現在已經不太常見了,幾十年前卻還是很要命的疾病。農民在割草的時候,不小心割破手指,如果傷口太深、血流不止,便會下意識地堵住它。用什麼堵呢?用泥巴。

泥巴里含有破傷風桿菌,而封堵傷口會製造一個無氧環境,無氧環境恰恰是破傷風桿菌喜歡的……

北理柴三郎面臨的挑戰正在這裡:如何在實驗室內創造一個無氧環境。以往的學者們認為,只能把破傷風桿菌和其他喜歡氧氣的細菌一起培養,通過好氧菌吸收氧氣,形成局部缺氧環境,但是這樣一來,得到的菌液,便含有多種細菌,沒有辦法單獨研究破傷風桿菌的性質。

不知道北里柴三郎有沒有閱讀過巴斯德的論文,可能牛人很容易想到一塊去——他也想到了溫度:首先,仍然是混合培養,然後,對培養皿進行加溫,多數細菌不耐高溫,破傷風桿菌卻可以,這樣,培養皿內就只剩下了破傷風桿菌。

有了破傷風桿菌,便可以研究破傷風的性質。或許是做了太多純化培養的實驗,北里柴三郎對「純粹」執念很深——培養皿里,除了細菌之外,還有液體,引起破傷風的,到底是細菌還是液體中的成分?

當時,恰好有學者發明了一種過濾網,網眼比細菌小。北里柴三郎用它對培養液進行過濾,結果,去除細菌後的物質,仍然可以讓實驗動物發病!接下來是最關鍵的地方,他發現,如果減少注射劑量、適當進行急救,會有一些實驗動物存活,而這些動物的血液中,似乎含有什麼特殊物質,可以抵抗對破傷風桿菌。

北理柴三郎的發現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引起疾病的,未必是細菌,可能是細菌分泌的某些毒素。

結語: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沒有提到蛇毒?不要著急,很快就有人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向著蛇毒進軍了——請期待下一篇,《斬殺大蛇者,科學家(下)》

【參考文獻】

[1]阿尼克·佩羅, 馬克西姆·施瓦茲. 巨人的對決[M]. 時利和, 譯. 海天出版社, 2018.

[2]北里柴三郎の生涯|北里柴三郎記念室[EB/OL]. [2019-05-30]. https://www.kitasato.ac.jp/jp/kinen-shitsu/shibasaburo/lifetime.html.

[3]CNN K H and K O. Snakebites: The hidden health crisis that kills 200 people a day[EB/OL]. CNN, [2019-06-03]. https://www.cnn.com/2019/05/23/health/snakebite-hidden-health-crisis-who-intl/index.html.

[4]MCKENDRICK M. Angel of death – the story of smallpox[J]. Clinical Medicine, 2010, 10(6): 635.

[5]RIEDEL S. Edward Jenner and the history of smallpox and vaccination[J]. Proceedings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005, 18(1): 21–25.

作者:趙言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科普連載:「跟著凱拉去冒險」之一:走進北緯90
會通中西的歷算家薛鳳祚中——引入西方對數第一人

TAG:蝌蚪五線譜 |